袁星光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隆昌 642150)
在国家大力倡导艺术教育的当今,钢琴学习成为很多家长培养孩子音乐修养的普遍选择。钢琴所表现的音乐语言非常丰富并具有强烈感染力,但钢琴演奏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要掌握钢琴全面的演奏技巧,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然而,钢琴学习不仅仅是学会演奏的技术,能够做到音乐的整体把握和对音乐的正确理解,用心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才是学习钢琴的目的所在。
所谓音乐表现力,是指除开我们手指弹出的音符之外,演奏者还给自己和听众带来的“感受”。这些“感受”存在于乐音之间、乐音之中、乐音背后,它离不开乐音,又和单纯的乐音不完全是一回事,例如美感、联想、音乐意境、音乐形象等,凡是由音乐引来的心理上任何类型、任何方面的感受,都可概括于音乐表现的范畴之中。
没有表现力的演奏,是不完整的。通过音乐表现力,能够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有效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实现作品的纵深发展。为什么同样学琴的学生,有的学生弹琴能够打动人心,有的学生弹起来枯燥无味,不同的人演奏一个乐曲能产生迥然不同的演奏效果,究其原因,除了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有差距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表现力。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非常重要,如何使学生将作品完整地表现出来,如何把作品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教师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那么在钢琴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在钢琴演奏中,要很好的表现音乐,首先需要的是演奏者自身拥有良好的演奏技术,如果演奏者没有良好的演奏技术,在表现作品时很难得心应手。同时,钢琴演奏是声音的艺术,演奏者对声音的控制,也是需要良好的演奏技术为前提的,演奏技术直接影响到钢琴演奏的音色和效果,进而影响到其音乐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说,演奏技术是钢琴演奏中的奠基石,因此教学必须打好演奏技术基础。
深入分析、研读乐谱能使我们正确地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语言,从而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诠释。同时,认真分析乐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首先要重视乐谱上的一切标记,其中包括音符、节拍、指法、速度记号、力度记号等内容,在进行钢琴教学时,教师应结合乐谱上的标记,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风格、旋律节奏等方面入手对作品进行细致、准确地分析,深入理解和体验作品的内容,然后恰当地把它们表现出来。
歌唱性是表现力的重要体现,所谓歌唱性,就是人们在歌唱的同时体会到的那种美感、情绪、心态。一个内心没有歌唱感觉的人是不可能用钢琴弹出优美的旋律的。在钢琴演奏中讲究“歌唱性”,就是要求演奏者如唱歌似的有表现的演奏,也就是说,钢琴演奏就是运用钢琴来进行“歌唱”,因此,启发学生用内心的歌唱去带动旋律的演奏是十分必要的。在演奏练习过程中,往往有的学生体会不到音乐的动人之处,多让学生唱旋律,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内心的歌唱性,因为旋律在音乐语言中是最具感染力的,唱旋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准音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其内心的乐感。此外,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乐句,音乐的语言就如同生活中的语言,每个乐句都有它的语气,体会并能够表达旋律中的语气,才能够做到“歌唱性”的演奏。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以想象为基础的,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文学家的作品问世都是以想象力为源泉。音乐同样需要想象,音乐想象是人们在原有的,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形象基础上,通过拼接、重塑而形成的新的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因为音乐是通过声音与表象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和模仿关系来实现的,演奏者想象越丰富,对音乐的体验就越清晰、具体,对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就能更深刻地领会和表现。引导、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从而逐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在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中是重要内容。例如在演奏德彪西《月光》时,要求学生对意境的想象要丰富,想象月光下缥缈如梦的意境,怎样用琴声去表现音乐形象的动态和静态?要弹好这个作品,需通过轻重缓急,音色明暗的变化,弹出起伏有致的旋律线条,如果没有想象,就会弹得索然无味,无法表现出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形象。又如在演奏《采茶扑蝶》时,演奏既要有歌唱性,又要进行想象,启发学生想象采茶扑蝶的情景,前段、中段、后段有些什么区别,分别代表什么音乐语言?同时,这首作品音乐线条清新流畅,节奏清晰明快,两个主旋律交织在一起,仿佛采茶人和蝴蝶在一唱一和,互相应答,演奏者需要充分运用想象,使自己进入角色,投身于诗情画意的采茶情景中去,才能更好的表现扑蝶的乐趣。因此,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学会正确的把握作品风格是演奏好作品的关键,只有对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的表达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在学习一首作品时,老师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作品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然后进行分析和处理。让学生试着分析旋律特点,是忧伤的?还是欢快的?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旋律?有些什么区别?作曲家运用这些音乐特点要表达什么样的音乐风格?学生只有了解了作品的整体情况和局部的细节,才能把握住风格来进行作品的表现。比如:浪漫时期同古典时期的作品风格是不相同的,在演奏时要依据各自特点进行演奏,而浪漫时期或者古典时期中的不同作曲家又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在钢琴演奏中,只有多了解各时期作曲家的思想生活和艺术创作特征,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风格。
为更好的表现作品,往往需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在演奏《北风吹》时,中段部分有些演奏者通常用较快的速度进行演奏,以达到炫技的效果。如果仔细分析作品,这段旋律的节拍、节奏发生了变化,由3/4拍变为了3/8拍,节奏感强,我们会发现这段旋律和前面描写喜儿的那段优美的主题旋律形成明显的对比,为什么要对比?作者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什么?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转换?还是角色的变化?通过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分析,可以理解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用简洁有力的音型来表现大春哥的形象,因此我们在演奏时,适合用中速稍快的速度,短促有力的力度来表现大春哥的音乐形象,而不是一味的加快来炫技。如果没有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很容易片面的理解进而演奏作品。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是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想象力往往越丰富,想象力对于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除了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演奏技巧以外,应该重视增强文化底蕴,扩大知识面。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多多学习文学、历史、美学等知识。一位好的钢琴演奏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对生活对音乐具备深刻的理解,才能够很好的表现作品,获得美的艺术效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是人在自然界的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出来。在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冬去春来,花开花落,音乐家从这些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认知,产生感悟,把这些转换成音乐,表达对生活的情感。音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品,理解音乐必须以感受生活为基础,作为钢琴演奏者,如果不能深刻的理解生活,感受生活。那么,怎么能体会出作曲家对生活的感悟,更不能将作曲家的意图通过作品很好表现出来,传达给听众。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结合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理解音乐语言。对演奏者来说只有自己理解或感受了的情感,才能在演奏过程中很好的展现,才能使欣赏者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因为良好的表现力都是通过实践中发展,又服务于实践的。经常观看音乐会,观摩不同艺术家的钢琴演奏,通过学习别人之长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在学习的基础上领会音乐作品的意境,培养出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和对作品的理解力。同时注意多参加演出实践,不断的积累自己的感性体验,这样长期坚持,才能锻炼自己对音乐表现的控制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让音乐通过听觉浸润心灵,才可能使心灵迸发出美的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注意倾听自己演奏的声音的习惯,演奏不仅仅只是手的工作,而是手、耳、心的高度配合,倾听并努力分辨自己演奏的声音是否符合音乐内容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演奏的声音,使之达到良好的状态,只有学会了“用耳朵练琴”,才能真正提高练琴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还应该让学生多“听”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不仅要听钢琴音乐,还要学会“听”其他类型的音乐作品,从广博的音乐世界里汲取知识、提高音乐素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这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体验音乐的深度,应该说是钢琴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并非是能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和配合,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达到师生所期望的效果,让钢琴演奏衍生无穷魅力。■
[1]李晶.浅论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1(5).
[2]张雪红.浅谈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9,06.
[3]张馨之.浅谈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有效培养[J].北方音乐,2017,37.
[4]郝光.浅谈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