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f小调第一奏鸣曲第四乐章》的演奏体会

2018-01-26 17:38秦艺铭
黄河之声 2018年8期
关键词:歌唱性三连音音响效果

秦艺铭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一、生平简述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伯恩城,于1827年病逝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一名男高音歌唱家,因此在父亲的强迫下贝多芬在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十一岁起就开始在当地剧院的乐队里工作。1792年结识海顿后,贝多芬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定居于维也纳;故此被称为维也纳三杰之一,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在维也纳生活的期间,贝多芬以一位青年钢琴家的身份出入于贵族门庭,在与他们逐渐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感到自己与他们之间存在的阶级差异,同时在与贵族少女的爱情上,屡遭挫折,耳病也愈加严重。这时贝多芬在创作中已经呈现出一种强烈而富有戏剧性的特质,革命的、英雄因素逐渐形成。

二、演奏技巧难点

贝多芬创作了三十二首奏鸣曲,本曲中长篇幅三连音的伴奏织体可以使手指快速跑动得到充分锻炼;和弦形成的主旋律可以快速提高我们的手指力量;并且其中部分主题材料采用歌唱性的处理方式,可以运动多样化的触键方法来诠释音乐。音乐在风格上也从古典乐派中流露出浪漫派的音乐情绪,值得学习者与教学者全方位的学习和研究这部作品,从而提高专业能力。

三、具有爆发力的和弦技术

本曲呈示部的部分主题材料是由跳音和弦构成,对于和弦的掌控,可以结合指尖、手腕、以及手臂来完成,使得和弦音短小、清晰。由于主题旋律线条在和弦的七音上,因此就需要突出我们的小指来更好的展现主题旋律,小指的指尖力量就需要单独练习。其次,频繁出现的强弱转换需要采用不同的演奏技巧才能更好的表现出贝多芬独有的创作风格。

在实际的练习与演奏的过程中无论是p或者f的音响效果都要通过指尖的集中支撑来演奏和弦,充分发挥手指第一关节的力量。其次,为了更好的突出小指音,我们可以将小指作为单独练习。p、f的急剧变换可以运用大臂、小臂、肩膀的使用不同的搭配来完成:例如演奏f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指尖的支撑和集中并快速发力来完成,击键的手指的各个关节要保持相当的紧张度,一确保在击键的瞬间不至于折指;甚至可以利用大臂的力量来更好的演奏f的音响效果。演奏p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运用手指的第一关节通过力量集中就可以完成,根据个体差异也可以利用手腕来辅助使声音听起来更加轻巧、集中。在很好掌控右手和弦音以后,左手适当做渐强减弱来配合右手,可以展示出更加鲜明的强弱对比。

四、连续三连音的快速演奏

本曲的左手采用了大部篇幅连续的三连音,这样的创作手法使音乐听起来显得更加急促,也凸显了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个人风格。连续三连音虽然在节奏、指法都相对容易,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单手慢速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在慢速的过程中,采用多种触键方式来练习与演奏,同时通过耳朵的监督功能来感受每个单独音或连续音在音色上的变化,来选择好的声音。其次,充分运用指尖的支撑来增加每一个音的颗粒性,也可以使每个音都变得更加清晰饱满,并利用好重拍,将每一组三连音的第一个音作为重拍,通过重音产生的音响效果来展现节奏特征,以便更好的诠释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本曲除过在强弱上的对比,在乐句情绪表现上也带有明显的变化。在34小节的音乐情绪明显和之前有所不同,这就让我们必须在触键,和力量的使用上有所改变,才能更好地突出其歌唱性。首先要利用好小指来突出高音,并尽量保持时值的长度以便更好的展现歌唱性。其次要通过大臂的伸张完成这种歌唱性的乐句,此外更要注意就是渐强渐弱的变化,使得每一乐句都拥有本身的开始和结束。虽然在触键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就是这样的配合才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在三连音的伴奏织体推动下运用右手的展现来完成这部分主题。

五、歌唱性音乐的处理方法

歌唱性音乐主题主要从第59小节开始,旋律建立在以四分音符重复音程或和弦的背景之上。这一部分的左手的练习重点为以四分音符为主题背景的音程以及和弦,和弦的演奏方式由开始的短并且强转为长并且弱,因此左手就应当做到清晰而有力量的奏出,又需要弱的表现手法以便突出右手。要做到这一点我想分手练习一定是必不可缺的,在分手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和弦中每一个音所产生的音响效果,这时我们可以运用手指贴键的方式来演奏。同时可以采用手腕力量移动的方法,以保持音和音之间的音响效果上下是完全连接的。

难点则在于对于这些音程、和弦在指尖上的掌控,要通过手耳并用才能完成。演奏右手的时候就要注意乐句之间的呼吸,以及每一乐句的歌唱性,放松手臂、手腕运用指尖力量来挂住键盘演奏这一部分,可以更好的展现dolce,难点在于要尽力通过单音来更好的展现展开部始终甜美的音乐表现。

六、结语

通过以上对贝多芬《f小调第一奏鸣曲》的演奏技巧的分析可以得出,贝多芬在奏鸣曲这类题材中,虽继承了德国从巴赫、亨德尔以来的优秀传统,大量吸取了当时进步的法国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但同时也体现出了他本身的创作风格。希望通过本曲一系列相应的训练,能深入了解贝多芬作品,更好的展现古典音乐风格。■

[1]张洪岛.欧洲音乐通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雷娜特·克洛佩尔.演奏艺术的生理心理学津要[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罗曼罗兰 著,傅雷 译.贝多芬传[M].华文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歌唱性三连音音响效果
浅谈舞台音响效果的艺术设计
钢琴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演奏分析
论“三连音”节奏型在朱良镇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特点*
论桑弗(SHUFFLE)节奏的训练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进行识谱教学
歌唱性是个好东西,但它到底是什么
论现代美学思潮影响下的钢琴演奏新趋向
浅析歌唱性在音乐表演中的技巧与表现
浅析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
浅谈戏曲舞台音响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