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燕
随着核心素养理论的提出,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语文工作者的重视。然而,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依托互联网来提升整本书阅读的质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下面针对当前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作具体阐述,并探讨相应的实施策略。
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浩如烟海。如何选择合适的书籍?这对于学生、教师、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更是因为认知经验不足,对书籍的良莠缺乏辨别力。当前不少女生偏爱童话、网络小说,男生沉迷冒险、漫画、爆笑类读物。许多书籍内容粗俗、文字粗糙。读这类书不仅浪费光阴,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当前流行的不少电子读物传播快捷,对学生有着强烈的视听冲击,带给学生的快感是纸质书无法给予的。大部头的经典名著不仅字数惊人,人物繁多,而且角色关系错综复杂,情节多线推进。所以整本名著的阅读往往周期长、难度大。再加上教师和家长在学生读书环境的打造上“缺力”,在读书过程的监管上“缺席”,在读书方法的指导上“缺招”等因素,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阅读动力也不足。
笔者所在学校无专门的阅读课,教师只能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这就难以保证阅读指导的常态化和序列化。即使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尝试着通过“一篇”把学生引向“一本”,但在指导形式上,也迫于教学质量压力、课内教材任务、语文课时等限制,一般只注重开始的“导读”和最后的“交流”或“展示”,对整本书阅读过程的监控尚未形成系统性的长效机制,也基本没有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所以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很多是呈泛化、虚化、浮华的状态。
虽然学校努力呼吁家长重视“亲子阅读”,但实际上,笔者所在学校的家长仍缺乏优化亲子共读的意识。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家长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素质教育观念,过早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阅读素养偏低,不能成为子女的阅读榜样,很少与学生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更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把关和提升。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让我们步入了“互联网+”时代。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尝试以海量的网络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探寻提升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质量的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成果,通过互联网搜索、手机阅读软件推荐等方法都能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阅读书目,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不少语文教育专家都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用于传播教学思想。这些文章为一线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读物提供了参考。
利用手机阅读软件进行“融合”,也是解决书目选择问题的一条途径。以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阅读软件为例,该软件通过综合性的社会调查、大数据统计和权威专家建议,采取“1+N”的模式:“1”指阅读专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类分级制定了“一套”针对小学六个年级、每年级200本左右的推荐书目,保证了书目的“权威性”;“N”指支持自主选择的若干书目,实现了阅读的“自主性”。
整本书阅读周期长、难度大、任务重,很多学生在没有明显的外部诱因的刺激下,是很难坚持完成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托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为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动力。比如利用相关阅读软件,引入“竞赛”“游戏”“晋级”“奖励”等元素,采取小红花颁发、积分激励、身份晋升、奖品兑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书香校园”线上与线下互动的阅读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有声读物、网络链接、影视资源、博客空间等,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为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供持续的驱动力。如教学《三打白骨精》时,笔者在课堂上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借助演员的表演来感受人物鲜明的特征、情节的引人入胜,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整本《西游记》的欲望。又如教学《少年王冕》时,笔者推荐阅读《儒林外史》,并以一个月为期,让学生每天都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或详细、或简单地记录并分享阅读此书的心得体会。分享的快乐强化了他们愉悦的阅读体验。在月底,笔者组织了一次博客访问量的评比,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在竞赛的浓厚氛围中为后续的阅读获取动力。
信息时代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评价工具,让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变得可视化。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时候,通过网络链接的形式,向学生推荐阅读《呼兰河传》。课后,笔者尝试跟进学生的阅读过程:第一,让学生选取自己当天阅读的任意的简短片段,在班级群发布朗读的小视频。笔者针对小视频提出改进朗读的意见,并动员大家互相评价。第二,在相关阅读软件上进行阅读测评。学生结束阅读任务后,要完成软件上经过筛选的、专家为《呼兰河传》这本书量身定制的“分级阅读测评题”,同时还要完成一篇读后感。笔者通过系统提供的学生阅读能力分析报告,剖析他们阅读此书的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这样一来,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一目了然,增强了阅读过程的“可视性”,较好地解决了阅读效果的检测问题。第三,设计写一次“美篇”。要求学生通过相关软件介绍萧红与《呼兰河传》,图文并茂地概述作者与作品,以此作为针对阅读效果的后测。这样的阅读评价,既有时代气息,又符合学生喜欢新生事物的特点,因而深受他们的欢迎。
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构建一个阅读共同体,是有效促进家庭亲子阅读整本书的途径。2016年4月,由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等人发起“百班千人”共读活动,带动一大批家长加入到共读一本书的行列。
笔者曾倡导低年级语文教师招募一些“故事爸爸”“故事妈妈”志愿者,通过群视频来向其他人展示在家时的亲子朗读情况。还可以邀请志愿者录制讲故事的视频,利用课余时间和班级里的学生一起观赏、评议。
为了提高家长群体的阅读指导水平,笔者所在学校还特意开展了“故事老师教你讲故事”活动,邀请“故事爸爸”“故事妈妈”进校园,以现场观摩讲故事、微讲座等形式对他们进行一系列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以交互性网络平台为依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相互构成了阅读“共同体”。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尝试借助信息化科技成果,将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向线上共读的方向推进,打造阅读共同体,营造“阅读场”,从而使得他们对整本书从无意识的、随意的阅读,走向有意识的、精细的“悦读”!
[1]邵兰飞.将“悦读”进行到底——我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5(34).
[2]张艳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以济南市×小学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刘超凡.“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J].黑河教育,2017(6).
[4]读写狮.第七期全国“百班千人”读写活动入选名单[EB/OL].(2017-04-05)http://mp.weixin.qq.com/s/Qriimq9xkxsHPiJG_X4N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