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刚
《桂花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作品。整篇作品虽然写的是家乡的桂花香和作者童年记忆中的摇花乐,却在乐中弥散着淡淡的忧伤。文末寥寥几笔写到母亲对家乡桂花的眷念,又在乡愁之中回味了再也回不去的童年之乐。教学《桂花雨》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乐”与“愁”的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涌动中感悟文本蕴含的真切意味,真正体会到美好纯真的童年之乐,以及悠悠的思乡之愁。
《桂花雨》中,写到“香”字的地方共有十处。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别找出含有“香”的句子,如:“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引导学生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让他们感受到:这桂花“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萦绕在作者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师:读到这些句子,我们仿佛闻到桂花的香味了。我们来把这些句子归归类。
师:它的香味儿真是迷人,以至于——
(引出句子: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你从哪个地方感受到花香?(“浸”)你看“浸”的左边是“三点水”,什么意思啊?不过这里不是泡在水里,而是泡在——(桂花香里)“泡”在桂花香里和“浸”在桂花香里有什么不同?(“浸”比“泡”多了“渗透”的意思)
师:这沁人心脾的花香无处不在,已经浸到哪儿啦?(房前、屋后、树木、花草、小动物……啊,连大树也香了)
师:这花香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浸入人们的心脾,浸入人们的骨髓里去了。一个“浸”字真是妙不可言啊。现在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引出句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师:小村庄仅仅是在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浸在桂花的香气中吗?(不是)
师:这里用了词语“沉浸”。为什么要多加个“沉”字呢? (香味更浓,范围更广,时间更长)
(出示句子:①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在桂花香里的。②全年,整个村庄都在桂花香中。)
师:第一句指什么时候浸在桂花香里,第二句指什么时候沉浸在桂花香里?
师:全年是什么意思?(引读:就是一年四季——就是一年12个月——就是一年365天——)
师:桂花不是秋天开的吗?为什么全年都有桂花的香味呢?
(请学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后自由说,师出示图片)
师:秋天有花香,其他季节可以喝桂花茶,吃香喷喷的桂花糕、桂花饼,再浇上桂花卤。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桂花被吃进体内,融入血液。人们深深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师:桂花闻着香,吃着香,现在看谁读得香。再读这句话。(过渡:当桂花摇落以后——)
(引出句子: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师:母亲为什么要洗净双手?(母亲很喜欢桂花,不想弄脏它)“撮一点”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母亲的动作很温柔,可以看出母亲很爱惜桂花,舍不得浪费)
师:父亲是怎么做的?(父亲点上檀香,好像在庆贺丰年)
师:是啊,桂花有了好收成,预示着全年会有好收成。一家人怀着感恩的心情,好像过节一样。两种香,一种是桂花香,一种是檀香,真是“细细香风淡淡烟”啊!
“摇花乐”是文本中内涵隐藏得极深的一个点。这是童年的琦君期盼已久的大事,当然,也是父母亲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摇桂花成了一家人在中秋时节的某种仪式,当然孩子与成人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小琦君的“乐”体现在摇树的快乐——桂花雨淋得痛快,母亲则关心桂花的收成,父亲显得高雅一点,即时口占一绝……
师:找出描写“雨”的句子。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我就喊”,声音要喊出来。试一试。这一喊让你感受到小琦君此刻心情怎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再读一读。(生读)谁能读得比他更快乐?谁还想分享他的快乐?
师:“这下我可乐了”,小琦君乐的是什么?
摇得高兴——怎么摇?摇之前有什么准备?摇的时候呢?
淋得痛快——在这缤纷的桂花雨中琦君觉得很快乐。
师:琦君乐,不仅因为摇得高兴,淋得痛快,还因为这“雨”可是她好不容易盼来的啊!从哪里可以看出?
(出示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师:哪个词最能看出她的期盼?(缠着)谁想来跟老师表演一下这对母女?你有没有缠着母亲要过东西?
师:你缠着“母亲”问——“母亲”走到厨房,你会问;“母亲”走到卧室,你又问;“母亲”走到客厅,你还问。真是走到哪,问到哪。“缠着”说明小琦君不止一次地问,反复地问,表现出小琦君迫切的心情。(引读:这阵阵桂花雨中,高兴的不止小琦君一个人,瞧——)
(出示句子: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我们来品品父亲的诗,谁想读?读完这首诗,你仿佛闻到了什么?还有谁想读?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还想读?读了这首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师:淡淡的香风,收获的丰年,儿童的欢笑。在这花雨缤纷的日子里连梦都是甜的。
师:谁能读出这香甜的桂花雨?(生读)
师:谢谢你,让我看到一场缤纷的花雨。
师:谁能读出这甜美的生活?(生读)
师:谢谢你,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琦君在浙江永嘉县瞿溪乡度过了幸福甜美的童年,十二岁时举家搬到了杭州,之后又辗转去了台湾。桂花如雨飘洒在她和母亲的心头,以至于当她们离开家乡以后——
(出示句子: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母亲常说什么?外地的桂花真的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这其实是什么?(这是母亲思乡的愁绪啊)
师:从“常常”,你感受到什么?(母亲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一段。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琦君母亲的心中,桂花还是家乡的香。同样,当我们的父母在外想家的时候,他们也会时时刻刻想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想着家乡的一切。
出示小练笔,请学生仿照例句再写几句。
桂花还是故乡的香。______还是故乡的___。
师:我们把这样的句子连起来读,它就是一首诗,美好的回忆里饱含着淡淡的哀愁。给这首诗起个什么名字呢?就叫它《乡愁》吧!
(出示句子: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师:读一读这段话,想想:琦君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生:琦君忘不掉故乡,忘不掉自己的童年。
生:琦君跟她母亲一样,忘不掉旧宅院子,忘不掉童年的桂花雨。
生:我看出来了,琦君写文章就是为了怀念过去,思念故乡。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写桂花雨,看起来是快乐的,其实是充满忧愁的。
生:我也感觉到了,作者是怀着淡淡的哀愁来写桂花雨的,有快乐也有乡愁。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你们从文中读懂了现在,也读懂了过去。既读出了快乐,又读出了哀愁。看来,你们是琦君的知音啊!
《桂花雨》的快乐中有淡淡的哀愁,忧愁中有点点的欢乐。“乐”与“愁”这对极端的情愫在文中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使文本获得了无限的情感张力。教学时先在桂花香中寻乐,再在摇花乐中品味淡淡的乡愁,学生感受到了无尽的乐中之愁、愁中之乐,从而领略了文本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