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恬
“识字与写字”一直是小学低段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识记生字,往往是概念化的、整体化的,可以不拘小节;而书写生字,则是具体化的、零件化的,需要“锱铢必较”。在写字量较大、初识时间较为久远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书写错误。因此,分析错误原因,进行有效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会写”生字中“易错字”的写前指导进行了如下探索。
汉字的音、形、义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书写汉字是通过字音、字义来回忆字形的过程。心理学中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作形象记忆,这类记忆的保持时间也较为长久。正所谓“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因此,笔者试图将汉字的字形实物化,通过联想与汉字相关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识记。
写字是一种精细化的劳动。通过对易错字的梳理,笔者发现学生的错误较多发生在书写笔画上,漏写、多写、错写都是经常会发生的现象。在以“认识”为目的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侧重整体的认知和部件的识记,笔画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书写细节。例如,“柳”在第1课《古诗二首》中是作为“会认”的生字,学生往往会借助偏旁这样的部件来整体识记。但当“柳”作为“会写”的生字出现在第2课《找春天》中时,很多学生会漏掉右半边的竖撇,从而写了错字。教师可以在写前指导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字的右半边,并通过想象柳树的样子来识记,学生马上就能将这一竖撇联想成柳条,更有学生补充说是“随风飘起的柳条”。这种将关键笔画物化的联想方式,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本册教材后面几个单元中的“骨、伞、商”等易错字,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写前指导,收效颇丰。
对于一部分生字,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会出现各个部件书写正确但结构却有所偏差的现象,从而造成书写错误。书写汉字不仅需要细致地观察每一个笔画,更需要熟悉部件的组成方式和整体的结构。但有的生字在结构上很容易引起视差,再加上学生的空间结构感较弱,就导致书写不准确。例如,第2课《找春天》中的“荡”字为上下结构,但有不少学生会将它写成左右结构。“荡”字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要求“会认”的生字。此次教学距离初识时间较为久远,更需要扎实有效的写前指导。课上,教师让学生给“荡”找词语朋友,学生自然找到课文中的“荡秋千”一词。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荡”字与“荡秋千”的样子进行物化联想。有学生提到,“艹”就像“秋千”,下面两个部件像是抓住了秋千绳,想到这些,上下结构的字形就会在脑海里浮现。此外,第14课中的“愿”、第15课中的“莲”等,也是极易在结构上产生书写错误的汉字。学生如能对主体结构进行物化联想,便能让字形在心中留痕。
“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较“机械识记”更为高效。意义识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材料本身具有明显的意义,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以便于识记。另一种是材料本身没有或很少有意义,但可以人为地编造意义,以加强识记。于是,笔者试图将汉字的字形意义化,通过联想汉字相关的意义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识记。
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学生常会将同音字、形近字混淆,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书写错误类型。究其原因,还是在识记的过程中,音、形、义三者并未有效勾连,造成书写中信息提取失败或出错。其实,对于这类易错字,教师可以通过写前指导分析字理,帮助学生识记,将错误率降低。例如,第5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冒”字非常容易被写错。最普遍的错法就是将“冒”写成“日+目”。但如果在写前指导时向学生解释,“冒”在古时候就是帽子的意思,上面是帽子,下面是脑袋,那学生就能通过义化联想来正确书写。本册“会写”字中,也有许多“易错字”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来识记。如第16课中的“黑”,识记时可联想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的脸(),脸上还有烟灰之类的污点。对于这样形义结合的义化联想,学生的接受度也较高。
还有一些汉字,它们容易被写错的的原因是:笔画或者部件没法与相应的事物或意义相联系,若只靠死记硬背来记忆,效率也极低。对这类易错字,就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识记,让原本“无意义”的内容,变得“有意义”。例如,第4课《邓小平爷爷植树》中“植”字的书写,虽然教师反复强调右半部分“直”的中间是三横,但还是有学生写成两横。针对这样的错误类型,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的识记能力,自主创编识记法则。有的学生联系到植树节是三月份,有的学生提到植树节每家每户至少种三棵树,还有的学生联想到植树节的节徽,等等。再如,可以用“卖掉东西赚了十块钱”来记忆第21课中的“卖”字,用“日复一日”来记忆第24课“复”字中间的“日”,等等。这样的义化联想,有利于解决个性化的易错字问题。
“识字”是汉字内化的过程,而“写字”则是汉字外显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借助物化联想、义化联想等方法对书写中的易错字进行复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激活识字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