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学校的精神气质—基于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绿萝路小学个案的思考

2018-01-26 17:41
中小学校长 2018年1期
关键词:气质生长精神

◎ 谭 娟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如今的中小学办学条件越来越现代化。然而,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质是否具有现代气息,取决于办学者的价值追求,影响到学校办学的质量优劣。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学校的精神气质必将成为当下关注的重点与热点。

一、何谓学校的精神气质

德国哲学家舍勒认为,现代性不仅体现为环境、制度、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形式的转变,更为根本的是人之本身的转变,是人的身体、欲动、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精神气质)的转变。现代性问题不能仅仅从社会的经济结构去把握,也必须通过人的体验结构——精神气质来把握。[1]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质决定了这所学校中最看重的是什么,并以此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而且这种秩序确立之后是难以撼动的。学校的精神气质就是这所学校所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结构与秩序,是这所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在共同情感、认知和意志中体现出的氛围、行为与价值观,是这所学校文化最本质与最集中的体现。学校的精神气质藉由学校的具体要素表达出来,比如学校环境、道德氛围、师生行为、价值选择、教育成效等,促使完成学校育人与成人使命。然而当前学校的精神气质存在如下两种趋向:

一是精神气质异化。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中谈到,“从整个中国的学校教育来看,我们的学校和教育者总缺乏那么一点诗人的气质、缺少一点理想的追求、缺少一点青春的活力和创造的冲动,而这一切都与理想存在关联。一个没有价值追求的人,不能走多远;一个没有价值追求的学校,也走不了多远。”[2]教育是一项永远处在行走中的未竟之业,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日益变得平庸、世俗,放弃教育的最高价值即善的引导和精神成长的激发,取而代之的是实用主义思潮。现代学校不再以精神教化为己任,而是盲目追求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现代教育日益变得“去价值化”、“世俗化”、“除道德化”,成为政治和经济的侍从,不再以追求真善美从而实现人性的完满为己任,而是引导人们追逐利益和欲望的满足;不再传授人类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所掌握的知识,而是以实用为本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不再是引人向善的活动,而是规训和惩罚教育主体的机器。[3]

二是精神气质泛化。学校的精神气质必须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加的,是指学校的精神气质来源于学校的自身,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体现其办学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源于与众不同的办学历史、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以及生源特点等,由此构成学校“独有”的属性,从而决定了学校的个性。一些学校不是出自自身进行文化创新,而是进行跟风式借用,没有自身文化底蕴作衬托,以致促使学校的精神气质带有较强“泛化”倾向。比如,幸福教育、追求卓越等词汇到处可见。尽管上述表达无可厚非,但很难体现出各自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地理环境、办学特色等。学校的精神气质必须基于学校实际,解决学校问题;必须统摄全局,而不是局部与片面;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加的;是自洽的而不是随意与散乱的;是现实与前瞻的统一,而不是两者的分离;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4]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以教化为中心,建构良好的精神气质。它应该指涉对心灵的型塑,指向心灵的完善,激发学校中每一个人对比自我更高、更完美的东西的追求;努力提升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精神品质,激励他们以生命价值形态的姿态对肉身形态的超越,谋求个体在世界中的合理、幸福的生活”。[5]在诸多学校变革中,最难、最核心的是塑造学校的精神气质。塑造学校的精神气质,是永恒的事业与理想,学校领导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回归教育价值为核心,从学校精神气质赖以生长的心理机制和生存环境入手,提升师生的校园生活品质。

二、引导学校教育价值的回归

“教育非它,乃是心灵的转向”。学校教育应以人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离开对精神世界的丰富,就无所谓的教育,回归精神生活是学校人的内在生命需要。学校要从师生精神世界的生活出发,勇于担当价值教育的使命,引导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湖北省宜昌市绿萝路小学正是秉持回归教育的生命立场,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自然的生态,自由地生长”,核心是为师生创造民主与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适应生长的生态环境,尊重生命,让每一个师生自由地生长。

所谓“自由生长”,意即促使学生按着自己的自然天性,遵循自己的生命节律,通过主体的自主活动,实现自身潜能的过程。“自由生长”可以理解为基础性的生长、自主性的生长,以及个性化的生长:第一,基础性的生长。“自由生长”是基础性的生长。强调儿童发展的基础性,是对其生命节律的尊重。从整个人生发展来看,儿童是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基础阶段,打好基础是主要的任务。第二,自主性的生长。生长是内在潜能的生发,由潜能转变为现实,赖于个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他人(包括教师)无法代替。没有自主的活动,学生的自主能力无法成长,其他素质的成长也会受到限制。自主是学生生长的基本前提,其本身也是儿童基础性成长的重要内容。第三,个性化的生长。“自由生长”指的是顺应儿童自然天性的生长,而儿童的自然天性除了具有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个别差异。教育就是要善于发现不同个性,并针对不同倾向,采取相应促进措施,从而促使每个生命个性各得其所、优势发展。

“自然生态”意味既能给师生提供选择成长的机会,又能帮助师生提升持续生长的意识与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两点:第一,多样共存,各得其所。“自然生态”中的“自然”,在于还原本来的面貌,而“生态”则是各种生命的共居之所,在于每个生命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理想与归宿。正是由于各具差异的个体存在,才在互动中营造出充满活力的整体“生态”,这就是复杂体的基本特征。它容许不同个体的存在,让每个独特的个体都具有选择成长的机会。学校应成为每个师生的精神家园,身在其中可以吸取生发其自然天性的营养,实现其生命的“自由生长”,营造“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良好氛围。第二,优势发展,各有所长。“生态”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特点是保持各种生命体的优势,促使再脆弱的生命都有其独特长处和生存价值。学校教育需要尽其所有的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帮助,促使其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促使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长处、绽放自己的生命之花。[6]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学校发展也是如此。塑造学校的精神气质,实质上就是要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学校发展规划的编制是学校精神气质的价值凝练过程。若目标立意高远,学校的发展就可以站在高起点上,就能实现学校的持续超越。绿萝路小学的学校发展目标:从生活课程、生命课堂、生态德育、生本班级,构建立体、多维的校园生态文化体系;搭建科学的生活课程结构,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选择课程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上的发展,在小学阶段至少拥有一门爱好与特长;构建生命课堂评价体系,让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平等对话,用生命鼓舞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形成生态德育的特色,培养“乐观、向上、自信、坚强”的“绿萝少年”,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勇于担当的未来公民;创新生本班级管理,让学生在班级中体验自主成长的快乐。

三、关注教师精神气质的成长

教师精神气质和学校精神气质具有同质性,学校要建立和谐的运行机制,促进教师精神气质的养成。学校教师发展目标不仅应定位于学校发展和教学成绩的提高,而且应更多关注教师精神气质的健康成长。固然,教师专业精神的立足点离不开学术和知识,但理应还有更基本的立足点,即人格与担当,发展教师的终极价值关怀,发挥教师的伟大人格力量,理应是教师教育、教师管理乃至教师自身的共同责任。因此,学校首先应以各种方式重建教师价值观,引导教师精神气质的发展,克服教师文化中所存在与理想教育价值观不符的问题,促使其实现合理的精神定位。只有教师的心灵世界不再苍白,学校发展才更有灵动与充满诗意。绿萝路小学提出“睿智博雅、宁静致远”的教师精神追求,通过开设“绿萝讲坛”,定期邀请校外专业人士为教师提供精神“大餐”,让教师在文化艺术洗礼下,提升自身修养,丰富精神气质;开展“我与绿小共成长”“感动绿小人物”演讲活动,让教师切身体验职业价值与荣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感受生命敬畏和人性光辉,从而坚定“精神导师”的角色信仰。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的提升,教师的责任溢出课堂教学的范围,扩展到教学反思与研究、课程开发、社会教育等方面。教师本身需要不断地回归受教育过程,才能保证专业素质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在现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和信息来源多元化的情况下,导致在某些方面呈现为“弟子未必不如师,师未必贤于弟子”,教师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与冲击。[7]只有当教师本身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才能促使学生持续不断地进步,学校发展才是可持续性的。若没有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学校的发展最终将流于空泛与低效。因而,关注教师精神气质的发展,学校必须将教师看作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从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本身来说,要避免科层体制对教师权利的压制,应给教师参与管理和专业发展留出相应的制度空间。学校对教师适当赋权,比如在专业自主权上,绿萝路小学让教师自主选择备课方式,把教材的处理权下放给教师,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每年评出“创新课堂”,逐步实现教师自主、自为的学术追求和价值探索。通过对教师的赋权和精神引领使教师主动参与改革过程。这样,在整个教育改革运行系统中,始终洋溢积极参与热情与主体责任感。

“教育组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教育使命,学校必须是有助于成长的教育组织;促进成员单位学习进步和个人成长与发展,鼓励不断成熟,增进自信和自尊、满足感、主动性和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8]绿萝路小学还以革新教师管理制度来塑造学校精神气质。在教师发展方面,将“绿萝精神”细化到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考核指标;在学校管理方面,给每位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提升教师个人的价值,比如设置多样化岗位,卫生区域负责人和常规巡查员等,让教师主动参与管理。

四、提升学生校园生活的品质

所谓校园生活品质,指的是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品质以及人们对这一教育服务的主观感受,集环境、经济、文化、精神、各类教育活动、心理感受于一体,是学校精神气质的最直接的体现。校园环境、现代化的设施是校园生活品质的组成部分,然而更重要的是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以及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校园生活品质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愉悦感、成就感、自由度。[9]

校园生活品质是学校生活的客观存在,更是学校办学中的价值追求,是学校中的人(尤其是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主观体验。绿萝路小学将学校精神气质与学生生命需要结合起来,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体验内在的幸福与快乐:第一,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无处不在地熏陶每一位师生。立面雕塑绿萝、绿萝亭、青青园,梦想树、绿萝盆栽等,无不彰显自然生机与生命活力。校园自然清新、绿意盎然,既美观又讲究实用,既有制度呈现更有精神激励,凸显“绿萝精神”独有的气质,学生自由舒畅地徜徉在校园里,无形中有一种认同与自豪感。第二,架构生命课堂。营造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促使学生在宽松、舒适、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享受高品质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引导、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活力,通过学生个体及其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智力碰撞、相伴成长。在课堂

校长悟道

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政治主张,也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将是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办人民满意教育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今后我们的教育需要朝着更优质、更均衡的方向发力。从个体看,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学校看,要实现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从社会看,更加强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均衡。

目标已然明确,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人民必将享有更加普惠的教育。上把知识的建构权、质疑权还给学生,学生的头脑和双手得以解放。第三,教育活动富有情感、充满童趣、富有体验。校园里笑声、书声、歌声朗朗,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成长的快乐。比如,班级管理核心是“点亮生命,尊重差异,自主成长”,分年段开展以“爱自然”、“有责任”、“懂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成为“乐观、向上、自信、坚强”的“绿萝少年”。学生处开展“新生入学证书”、“排队小标兵”、“弯腰小天使”、“小小绿萝迷”、“绿萝好少年”等评比与奖励活动,鼓励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上实现主动与积极的发展。

——刘畅(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

[1] 刘小枫. 现代性理论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 黄旭. 中国教育缺什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6).

[3] 徐莹晖. 论现代学校的精神气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4] 陈瑞生,陈玉琨. 论学校精神的凝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5] 刘铁芳. 生命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2).

[6] 毛启明,谭娟. 自由生长:生态视角下学校变革的基本追求,[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12.

[7] 车丽娜. 教师文化嬗变与重建[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8] 欧文斯. 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温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

[9] 范国睿. 提升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品质[N].中国教育报,2010-11-15.

猜你喜欢
气质生长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碗莲生长记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拿出精神
西海岸新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