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丽芳
长期以来,中小学一直在探索“有效作业”这个课题,以达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而教师和学生又是如何认识作业的呢?笔者曾对一线教师与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访谈:“你觉得作业是什么?”从教师的回答与学生的看法中发现,虽然对于作业的认识各不同,但其核心定位却一直聚焦于知识的巩固反馈,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品质的提升。这些类似于常规作业的布置往往不是“设计”,而只是“提出”,常常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压制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创意。如何能让学生在常规作业中主动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能让学生感觉不枯燥?如何通过规则的设计与形式上的创新,让学生勇于克服不能坚持、三心二意等不良的学生习惯?如何引导学生选择更具挑战性的作业,以促进每一类学生的主动参与?
笔者针对以上思考,探索在数学作业设计与反馈中做一些微小改革。
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可以把学生优秀的作业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易错题,拍成微视频放在公众号上,这样其他学生与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循环看。不仅如此,学生的想法比较相似,他们互相传递经验也许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微信公众号在周一下午推送“周末一练的优秀作业”,这些孩子的作业不仅字迹端正,而且准确率极高。第一次“优秀作业”一推出,就在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引起了轰动。当看到自己或同学的作业在公众号展示出来,学生或自豪或欣羡的心情不言而喻。尤其是一些平时在班级默默无闻或数学成绩不突出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时,眼睛都发亮了。这在班级里掀起了一股数学周末作业热潮,一到周一就有好多学生围着教师急切地问:“老师,今天的作业怎么样?”“可以上传到公众号吗?”为了争取优秀作业名额,学生又在好习惯方面下功夫,他们把一些关键词圈出来,把一些思考方法记录下来。这种良性竞争让教师与家长都暗暗高兴。学生更是尝到甜头,有好几个内敛的学生逐渐自信、大胆起来,成绩也越来越好。
男孩曾××原来很爱哭鼻子,同学们在背地里叫他“娘娘腔”,为此朋友很少。但其实他字写得很端正,他的作业被展示了好几次之后,学生看他的眼神都带着羡慕之情。围在他身边的学生越来越多,渐渐地他也不爱哭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每次数学考试也不低于95分。
对于易错题、思考题,学生可能一时半会儿不能真正理解,这时可以让“小老师”出场。有了同学的视频讲解,学生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看视频,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反复观看和揣摩,直到弄清楚为止。家长也可以通过看视频,了解怎么站在孩子的角度讲解题目。
在周末的时候,教师会把本周的每周一练易错题在微信群里公布,以招标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报名。招标成功的学生有机会录制视频,做大家的小老师。学生为了能做下周的小老师,演练多次,讲着讲着他们对这题越来越清晰,当他们能把别人讲懂的时候,他们自己就真的懂了。除了让学生自由报名,私底下笔者也会鼓励一些平时在课堂中展示机会不多的学生,如一些胆子很大但因为太调皮不受同学喜欢的或者一些胆子很小的学生。家长在帮孩子录视频时,也不禁感慨:“原来他不调皮可以讲得这么好!”“原来他的声音这么好听!”……
推送“小老师”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让一批学生爱上数学,爱上当“小老师”。以至于在今年上半年学校举行微视频讲题比赛时,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发来视频,有几个孩子甚至发来多个精彩视频。
由于公众号推送的内容与孩子息息相关,不仅吸引了孩子的目光,还吸引了家长的注意力。家长会反馈孩子面对“优秀作业”与“小老师”时的种种表现,对帮助孩子拍摄的积极性也很高。为了拍出更好的视频,家长需要和教师沟通,也需要与学校学情保持一致,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与家长的合作。
微信公众号推出后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欢迎,但苦于一线教师时间与精力有限,不能天天推送。同时“小老师”录制视频的内容也有些狭窄,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笔者受到中央电视台的《开讲啦》节目的启发,发现其中的主讲人来自各行各业,讲的内容也是形式多样。于是在班级里开出了“微讲吧”,让学生讲喜欢的数学内容,集中在一起后,就有了班级的微题库。
由于数学相比较其他学科会枯燥一些,学生最喜欢玩,怎么才能让数学好玩呢?笔者想到了智力玩具。这些玩具携带方便,可以开发脑力,也可以培养人的耐性,还可以让人体验到成就感。在自己试玩一些智力玩具后,笔者选择了低段数独棋,中段魔方与魔尺,高段孔明锁、华容道等。“微讲吧”的内容分必讲与自选两种内容。必讲的内容是介绍每学期笔者在期末作业中推荐的益智玩具。
每个学期结束,学生假期作业超市中会有一项必选的套餐——学会并介绍一种智力玩具,鼓励学生想办法去自学(向书本、电脑、身边的人请教)。在经过假期几十天的摸索后,有部分学生会玩,部分学生只会一点点。笔者让会玩的学生把玩法介绍拍成微视频,在开学后的课间播放,并鼓励更多的学生拍“微讲吧”视频。
今年暑假,学生疯玩魔尺,笔者的邮箱、微信经常会有学生发来玩魔尺的视频,拍摄地点有的在家里,有的在景点,有的在外国,甚至有学生利用上了等公交车的时间;有的学生发了一个视频后过几天又发一个,因为他们又玩出了新花样。
这学期的“十一”长假,学生迷上了玩魔方。假期回来后班级里刮起一阵魔方热风,甚至带动整个办公室的老师们也加入到玩魔方的行列,家长就更不用说了,个个都成了高手。学生在玩中体验了成功的乐趣,班级的凝聚力增强,还积累了数学经验和活动经验。“微讲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教师只需要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关注个别不擅长讲题的学生即可。
自选内容留给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数学文化,可以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数学小实验、数学小发现、数学难题等内容。
学生可以在“微讲吧”讲解数学难题。想要讲解清楚一道题,必须对所讲内容是理解的,这样才可以讲清解题步骤,说出原本的解题困惑,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益处。《乘积最大的算式》《只称一次》等在这里被精彩地讲述出来。
有些孩子爱观察生活、动手操作,这些孩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小实验告诉大家发生在身边的数学现象,展现自己对数学直接、独特的发现与理解,从而揭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今天我当家》《身上的秘密》《这样算更简便》等小实验在学生的手上诞生。
还有些孩子就爱静静地看书,数学书本中“你知道吗”、数学家的故事等是他的最爱。“微讲吧”也有介绍阅读类知识的板块,把《高斯的故事》《陈景润的故事》《杨辉三角》《华罗庚的一生》等讲给同学听。
数学“微讲吧”不仅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还让学生体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他们说,累并快乐着。这个经历是一种历练,要选稿,要背诵,还要口齿伶俐。在拍摄时,为了精益求精,不断重来、打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成功总算还是来了,等到播放的时候他们真的是又激动又兴奋,高兴得不得了。
班级公众号生动展示学生的作品,但展示的只能是一小部分学生的成果,而且主动权在老师;“微讲吧”不限人数,积累了一大批素材,但需要家长参与录制,有时还需要指导,这对于工作繁忙的家长会加重负担,而且有些学生本身就不喜欢或不适合讲演。校园公众号中的“班级相册”功能,弥补了这个缺陷。只要把一些作业拍照片上传即可,十分便捷实用。
班级相册类似于微信朋友圈,可以互相浏览,也可以互相留言。但是它又有别于朋友圈,它不需要加好友,只要一发布全班都可以看到。家长、孩子都可以看到同学的作业,为每个同学点赞,同时也在吸取经验,改进自己的作业。学生在相互学习中,一次比一次进步。前段时间学生学习了魔方,学会了二阶后,紧接着挑战三阶。他们学习时在班级相册中打卡,即使外出也要带着魔方,一得空不再是掏出手机,而是找出魔方。不光是孩子得到成长,孩子和家长也通过班级相册功能与同学互动,大家相互点赞,相互鼓励,促进了彼此间的情谊。
班级相册让孩子与家长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以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点点滴滴,见证者是与自己共同学习的小伙伴。在经历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年、几年后翻看自己的学习相册,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会感谢这段美好的时光。
前段时间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学生对千米的感觉原本是很抽象的,通过三次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学生却有了全新的感受。第一次活动是让学生根据实际观察和生活经验,画出家到学校的路线与距离,那时候很多学生只发了百度地图上的截图;第二次活动在两周后,要求学生规划从滨江到临平的路线图,学生在第一次学习了其他同学的线路图之后,都设计了多种线路,并写上各种线路的大概时间;第三次是在三周后,让学生计算坐地铁去嘟嘟城玩的具体时间,这次,学生不仅估计出了从学校到地铁步行的时间,还写出了地铁各站名称、换乘线路,还会比较各种线路的花费时间。
三次活动一对比,明显看到学生不仅对千米有自己的认识,还看出学生的思考越来越全面,相册记录着学生的进步。
笔者希望这种作业设计与反馈改革,能慢慢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学习态度、心理品质的养成。在学生进步的同时也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要能蹲下来看学生,从儿童视角了解数学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寻找他们的优势和力量所在,学习他们想要了解和需要了解的东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出彩的地方,有自己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瑞士]皮亚杰,著;左任侠,等译.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周加仙,等译.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仲崇恒.数学演讲:让学生以出彩的方式学习数学[J].新课程研究,2015(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