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宪婧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
高校医护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工作范围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中医科等方面,与一般医院的专业分工和临床科室具有明显的区别。高校医务人员往往是以某一专业为主而兼其它,在工作开展中既有专业分工又有合作。因此,高校护理人员在承担常规护理技术操作工作外,还须对来诊师生员工进行诊断、处理、预防等工作;全面掌握观察病情,及时抢救病人。另外,高校医务单位还要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进行定期预防接种、定期健康检查和保健咨询,指导监督科普卫生宣教工作。这也形成了高校护理人员工作上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自觉性等特点。
高校医护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医务单位而言,护理人员的工作对象不仅是具体的病,而是广大师生员工;工作任务不仅是治疗,还要有预防;工作场所不仅限于单位科室,而是扩大到整个校园。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当前高校护理人员在医学专业知识及护理技术方面普遍存在着知识老化的问题,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另外,伴随着高校持续扩招,高校医务单位也在进行转变和提高,面对高知识人群这一特殊群体日已出现的种种生理和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在承担健康教育中的角色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新的功能需求。
按照现代社会管理学的观点,高校是以“特殊社区”这一形态而存在,高校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也越来越趋于“社区护理”,这就要求工作内容以预防保健为点,涵盖保健咨询、科普宣教和职业病防治等内容。从这一角度来看,高校护理人员的职业性质与地方医院相比较,具有了“交叉性”和“独特性”,同时包含了医院护理和社区护理两种属性。这就决定了护理人员的角色新定位,即以健康教育为先、以预防保健为主、以基本医疗为核心,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构建全新的医护服务模式,从教育、研究、实施等方面推动高校健康教育。。
做好“教育者”的角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新时期高校越来越倡导全员育人理念,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护理人员作为学校师生员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立足本职工作,主动承担起“育人”职责,树立主动“育人”思维模式,改变以被动完成岗位工作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关注和服务学生身心健康,结合岗位职责,为学生传授医疗保健的基本护理知识。另外,护理人员应该科学分类师生群体,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和健康需求,结合“第二课堂”建设,通过科教讲座、橱窗展示、海报宣传等方式,加强保健知识宣传,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做好“研究者”的角色。高校师生员工作为高知识群体,对健康和卫生保健的要求普遍较高。从教师角度,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易于紧张、疲惫,很多人处于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工作状态,容易引起教师职业病。从学生角度,处于青春活跃期,加之日益增加的学习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容易引起所谓“大学生病”和“现代青春病”。所以,高校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研究健康教育的新理念与新知识。一方面,要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加强对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研究,努力掌握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对师生的影响,强化人际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提炼高校健康教育的素材与案例,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研究完善健康档案和卫生资料。
做好“实施者”的角色。高校学生以集体生活为主,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人员较为密集,流动性大,相互接触多,流行病传播和突发性卫生事件等风险点也较多。所以,高校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就是实施行之有效疾病预防措施,防范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发生。一方面,要及时根据相应资料,及时做出诊断。对于易于传染的病人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和治疗,同时严密观察病情,主动沟通,让患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传染病、流行病的防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传授预防、治疗和护理等注意事项。对于“职业病”或“慢性病”,要积极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倡导养成良好的膳食和作息习惯,围绕师生特点提高健康指数,为学校健康教育作贡献。
随着新时期高校医疗单位的职能和性质的发展和转换,越来越需要与时俱进的护理人员队伍。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高校护理人员队伍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所学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必须找准定位、明确要求、厘清职责,在高校健康教育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不断加强培训,更新、补充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进行高校护理服务工作。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也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优化护理人力资源,支持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强化管理与考核,促进观念转换和服务升级。
参考文献:
[1]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桑志芹,李绍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王雯,刘新芝.护理社会学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4]金丽华,苏长兰.护理工作在高校医院的重要作用[J].医学创新研究,2008,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