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凡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9)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开始他的知青插队生涯,直到1975年10月离开。在这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里,习近平把挫折困难当成了垫脚石,踩在脚下,孜孜矻矻,躬身向前,闯过一道道关卡,从一个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城市知青,成长为乡亲们眼里“干活从不撒尖儿”的好后生,再到带领村民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修梯田、办沼气的大队支部书记,习近平得到了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这种朴素而深沉的“黄土情结”,始终伴随着他,贯穿于他从大队支部书记直到党的总书记从政之路的全过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梁家河”这三个字不光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更是一种艰苦奉献、不忘初心的人生信条。当我们走进梁家河的大门,沿着蜿蜒的道路走进梁家河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我们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知青们当年住过的窑洞,并不宽敞的窑洞里放着五、六床被子的土炕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当年知青们便是挤在这样的土炕上和乡亲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上大有作为。我们看到了在当年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乡亲们挖的第一口井、开设的第一个缝纫社、铁业社、代销店以及建设的第一口沼气池。在几十年前的梁家河,这些设施、场所的创建无疑给群众生活谋得了巨大的福祉。这些景物满载了鲜活的奋斗故事,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济困扶贫挥雨露,走村串户历山川”的辛勤脚步与足迹。我仿佛看到了青年习近平目睹梁家河村民贫苦困难的生活条件后默默下决心为乡亲们创造更好生活而努力的眼神;仿佛看到了他挽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埋头苦干的身影;仿佛看到了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依然手捧厚厚的书籍认真阅读的神情……种种情景如电影场景般呈现在我的脑海,也让我深刻体悟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为民”情怀尽情地凸显,继续彰显了我党近百年始终不变的初心。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大会也明确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主题。
正是这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走过血与火的历史,不断前进。从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到烽火硝烟中挺立脊梁的主心骨,再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员,在这条前后相续的道路上,我们党初心如磐,以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点燃照亮中国的燎原之火。无论是超级工程的举世瞩目、中国高铁技术的世界领先、新四大发明的互联互通、人工智能的中国智造,还是传承中华千年的文化自信、大国工匠的匠心独韵、人民生活的幸福笑脸,都在全方位的拉开赶超世界的改革大幕,开启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青年党员成长在新时期、奋战在新时代,更应该坚守、传承和践行好这份初心,用积极的作风、踏实的态度、奋斗的精神和坚定的信仰,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走好新时代的每一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进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十九大精神在此次梁家河探寻中升华为了内心一股只争朝夕、敢于担当的拼劲和坚定脚步、不懈奋斗的力量。作为高校工作人员,要把中国梦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起来,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化作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与担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永葆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斗,在十九大擘画的新征程上筑梦远行!
参考文献:
[1]陈学璞.承载广西知青历史的大型纪实图书——读《难忘的知青岁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2]彭礼贤.新时期“知青文学”潮流[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