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初探

2018-01-26 14:59江苏扬州市甘泉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苏教版语文课程课文

江苏扬州市甘泉小学 凌 玲

小学语文国标课程校本化,倡导学校根据本地区、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需求,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课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校本化的语文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要求教师通过对语文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和重组,突出课程的价值,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围绕教材的核心教学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兴趣,整合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展开活动,建构综合性学习的语文课程。

一、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主题整合

围绕教材里安排的语文学习内容,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苏教版语文教材第4册有许多表达亲情的课文,如《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一)》《沉香救母(二)》《木兰从军》,主要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又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第4册《鸟岛》《台湾的蝴蝶谷》等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向学生们介绍了祖国的自然景观,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样的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学完课文后,笔者通过形象地再现美丽的景色,让学生担当小导游,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去查一查、读一读介绍祖国其他名胜古迹的书籍,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学生不仅喜欢,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已远远超越了语文学习本身。

二、根据教材中课文的文体进行主题整合

每册语文教材都安排了记叙文、诗歌、寓言、童话、神话故事等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师可以围绕教材的不同文体,将文章进行重新组合,开展以文体形式研究为主题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文章的文体有全面的了解。

如苏教版语文第4册教材里有许多诗歌体裁的文本,如《雨后》《快乐的节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问银河》,这几篇课文并不在一个单元,教学时笔者尝试把这几篇诗歌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诗歌的形式特点,通过开展诗歌的吟诵、创作活动,学生们对诗歌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创作出不少精彩的作品。

如学生模仿《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写“真想变成高高的圣诞树”:冬天来了,冬天是位爷爷。他神秘地问我,想变点儿什么?我想变洁白的雪花,盖在一片麦苗上;我想变一只驯鹿,奔向白茫茫的雪原;我想变一只企鹅,在浪花中捉鱼;我想变一只狗熊,在树洞中做梦。我想变飘香的蜡梅,我想变温暖的火炉……最后,我看见小小的院子,真想变成高高的圣诞树。圣诞树静静地在院子里等着。小朋友来了,在树下嬉戏……

通过文体的整合课程,学生对文章的文体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以后如何阅读此类文章有了方法的引领。

三、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主题拓展

教师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知识,获得体验,丰富人生的涵养,而有限的教材远远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师留下了很多的空间,教师要立足教材,着眼发展,不拘泥教材,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再创造,开发课程资源。语文的拓展阅读作为学校教育以及语文课程的拓展延伸,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举措。

1.一篇带出一本

苏教版教材里有一部分课文是根据名著的某些章节改编而来,如《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我和祖父的园子》等。教师在教这类课文时,旨在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获得相关文体的知识和读书的知识,学习阅读此类文本的方法,将这类文本设计为名著导读课的课型,让学生不仅停留在文字、情节的表面,而是带着理性的阅读,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文学审美的种子。学完课文,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读一读原著,体会原著的语言特色,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2.同一主题拓展阅读

(1)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课程的外延

在学完苏教版教材第4册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识字1”后,笔者在班级开展了“传统节日我来说”的活动。按照每个传统节日4人一组进行活动,3人分别搜集节日的由来、习俗、诗词等相关资料,还有1人负责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讲述。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们就开始准备了,有的到图书馆、新华书店查找;有的上网搜集下载。讲述者为了使自己的讲述更加精彩还配上图片,甚至请家长帮忙制作PPT,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搜集、整理信息、演讲、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苏教版教材第4册第5单元课文《学棋》《“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闪光的金子”》介绍了人物优秀品质的一些典型事迹,学完这组课文,笔者开展了介绍人物优秀品德的讲故事活动,学生们在故事中受到美好品质的熏陶,锻炼了胆量,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学完《狐假虎威》,笔者组织了一次“成语故事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完《欢乐的泼水节》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以“民族风”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别看学生年龄小,任务布置后,每个人各司其职,搜集的搜集,排版的排版,绘图的绘图,誊写的誊写……最后展示的时候,每个小组都能拿出一张像样的作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学生的个人特长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出真知。在学完《蚕姑娘》一课后,笔者在班级开展了养蚕的活动。笔者买来蚕卵,分发给每个同学,让他们回家进行饲养,并写下观察日记。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的蚕怎样了,那段时间课间交流的最多的话题也是蚕,有的学生还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蚕的变化。通过饲养活动,学生们的观察、探究等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拓宽语文课程的外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扬州为历史文化古城,风景宜人,不少文人墨客都在扬州留下足迹。作为文化名城,可供研究的东西很多。在学完介绍家乡美景的课文 《月亮湾》后,笔者设计了以介绍家乡为主题的活动“请到我的家乡来”,把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分别搜集关于扬州的风光、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民间手艺、地方特产、诗词歌赋、杰出人物等,学生们兴趣盎然,在活动中增加了对家乡的了解,也为作为扬州人而骄傲和自豪,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更能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古诗两首》后,笔者开展“人文扬州”的诵读活动,组织学生们搜集关于扬州的诗词楹联,学生们有的在网上搜索,有的在介绍扬州的书籍中寻找,有的到扬州的旅游景点的建筑上去寻找……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的探索能力得到发展,语言得到了积累,同时在诵读中也增进了对家乡扬州的了解和热爱。

(3)立足文化视野,让语文主题课程往纵深处行走

母语文化系统包涵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底蕴。以课文为起点,围绕课文的主题进行相关的拓展研究,试图为学生轻轻推开文化的一扇窗。

如以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母亲的恩情》为起点,从“母爱”这一主题出发,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整合各种关于母亲的文字,精心建构教学内容。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我妈妈》,诗歌《妈妈的爱》,歌曲《我的好妈妈》,围绕“母爱”的核心,立足儿童立场,链接当下生活,让学生在情感上感知母爱,报答母爱,感受同样的主题不一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学完《伊索寓言(节选)》,认识了寓言故事里狐狸的形象,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发关于“狐狸”为主题的阅读课程。通过阅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小狐狸买手套》《列那狐的故事》,学生们比较不同故事里的狐狸的形象,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某种动物的不一样的情感。

学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可以开发关于“送别”主题的古诗课程,请学生搜集关于送别的古诗,通过吟诵,对比,了解送别诗的不同韵味,不同意向,不同情感。

语文课程的校本化研究,使传统的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们渐渐喜欢上这样的语文课程,语文素养也在课程中得到生长。♪

猜你喜欢
苏教版语文课程课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背课文的小偷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苏教版与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背课文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