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育才小学 姜 华
随着知识的迅猛增长和学生们视野的不断开阔,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选课走班的出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此时,地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
海门,地处黄海之滨,与国际大都市上海仅一江之隔。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开发地域文化课程资源提供了无限可能。
孩提时,我们都有躺在妈妈怀里听妈妈颂童谣,或跟妈妈颂童谣的美好回忆。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童谣离我们也越来越远。班上的学生有些已记不起学龄前曾诵读过的童谣,有些只能记起零星的几首。但这些童谣都是若干年流传下来的,无论是趣味性还是文学性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选课走班,让童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道新的风景,也为地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打开了大门,更为童谣提供了一片植根的土壤。
海门的方言体系并不单一,主要由属于吴方言体系的沙地话和属于江淮方言体系的江北话构成。这两种不同的方言体系孕育了不同的童谣文化。若要海门本地童谣能够形成体系,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课程,对童谣的收集、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组教师组织与带领下,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方言体系,让他们分别收集自己所属方言体系中的童谣,在小组内让学生对所收集的童谣进行适当的整理归类。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既积累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程组教师再对学生所收集的童谣再次进行整编、提炼,形成童谣校本课程。
只有童谣校本课程,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实施,那么童谣永远只是留在了书本上。语文教师利用早读课、书香阅读课,选课走班社团课教师利用童谣社团课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上曲子一起吟唱。当诵读童谣成为每一个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时,教师可以利用选课走班时间,借助童谣联诵、情境表演、“琴+书+画+童谣”联演、“游戏+童谣”等多种形式将童谣进行演绎。当每一个学生都能从童谣中获得快乐、获得成长时,童谣也就充满了活力。
当学生们爱上童谣后,心中自然而然就萌生了模仿、创编童谣的欲望。此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模仿童谣的格式与文本进行改编。虽然只是模仿改编,但当学生诵读自己改编的童谣时,那种自豪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在改编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童谣的特点,指导学生从身边的人、事、物等入手,创编属于自己的童谣。在一首首学生自己创编的童谣诞生之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石榴》一文,向读者介绍了让人垂涎三尺的石榴;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以《鸭血粉丝汤》为范文,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或美食……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海门人也常常以三星叠石桥的绣品、海门山羊肉、万年的芋头等为荣。但这些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了解却并不深,只有到了要写作文时才匆匆收集资料,可是过不了几天又全部忘光了。海门的这些名品如何才能烙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选课走班的出现为海门的名品打上了靓丽的名片。
课程组的教师让学生分别收集、整理有关海门名品的资料,对它们的历史渊源、工艺做法、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心得体会,制作名品宣传小报,开展名品为主题的演讲,给外地的朋友写信介绍海门的名品或者给远道而来的朋友介绍海门名品……如此,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一张张海门名品的名片已悄然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清末状元张謇,诗人卞之琳,书画家王个簃等都是海门杰出的代表人物,海门还有许许多多虽然没有他们这么出名,但是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贡献的乡贤。但这些乡贤对于学生们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能够说出乡贤的名字就很不错了,能讲出他们一些事迹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这些乡贤既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海门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他们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的骄傲,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选课走班,让乡贤走进了学生们的心中。
课程组教师组织学生们寻访乡贤、学乡贤、颂乡贤、写乡贤,把乡贤作为地域文化课程资源。通过选课走班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张謇的生平、了解了张謇对于南通以至全国工业和教育所做出的贡献;了解并品读了卞之琳的诗作;欣赏了王个簃的书画作品……当学生们站在演讲台上用天籁的童音将乡贤歌颂,当学生们通过文笔将乡贤赞美时,乡贤们的精神品质已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传承。
一所学校、一个乡镇、一处地市……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历史,这些都可以成为地域文化课程资源。现在的学生不要说对地市或者乡镇的历史有很深的了解,就连对自己学校的历史也是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主动了解的意识以及教师没有把它当成一门地域文化课程进行开发。选课走班兴起后,在课程组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学校、乡镇、地市等与家乡有关的历史成了地域文化课程,也走进了学生们的记忆之中。
在选课走班活动中,学生们收集、整理家乡的历史资料,将家乡历史的学习转化为演讲、习作、小报等充满趣味的语文学习形式。
海门因为特殊的方言体系,所以逐渐形成了“通东号子”和“海门山歌”这两种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如今通东号子已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门山歌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渐渐式微了。不管是通东号子还是海门山歌,它们都是海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它们既是一门艺术,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补充。把它们作为地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选课走班实施,为艺术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为语文学习开辟一条蹊径,成了课程组教师共同的目标。
课程组教师将通东号子与海门山歌的表演艺术家请到学校里来,给学生讲相关的知识,教学生学唱海门山歌和通东号子。选课走班时学生们分别组建了通东号子与海门山歌学习团队,平时由学校教师指导,专业教师与专家定期到校指导。在一次次的学唱、表演中,学生既从唱词中感受到了语言之美,又深深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选课走班,选出特色,走出精彩。海门地域文化课程资源正如雨后春笋,不停地丰盈着选课走班的内涵,让每一个学生在体会学习快乐之时提升语文素养,感受大语文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