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海县西店镇中心小学 陈建林
在新课改精神的引领下,品德教学不但追求实效性,更不断改变着课堂形态和创造思维。“创意活动”在原有课堂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和高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升,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的发展水平。
自2016年以来,品德学科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虽有所调整,但不变的是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用感官、用思维走进生活。“听过了,就忘了;见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只有从做中学,才能收获更多的成功。因此,“创意活动”设计是否有效便成为品德教学的关键。
品德课程标准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要求教师基于学生现实生活的视角,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创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辨析能力。如执教“网络世界”一课,笔者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全班43名学生中,家中有电脑的有28名,会使用QQ聊天的有37名,会网上购物的有13名,43名学生全部都有上网经历。于是,课从学生熟知的企鹅形象引入,能用QQ做什么?觉得QQ怎么样?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由此顺利引出课题“网络世界”。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把学习权交给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网络的作用。看书、查资料、看电影,学生激动地交流着。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对网络世界的认知从零碎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
体验与感悟的一气呵成是品德教学的追求。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感受生活,在感悟中真切认知生活。因此,“创意活动”的设计要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体验得越充分,感悟就越到位、越深刻。因此,教师在“创意活动”的设计中应注意对生活的真实体悟。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下册《传统游戏我会玩》时,笔者课前布置学生从父母那里学习一项传统游戏,并以视频形式记录快乐的一刻。在课堂呈现时,笔者请学生进行游戏方法的班级指导,因为学生有了自己的游戏体验,在讲述中便更加活灵活现。“导师”讲得妙,“学生”听得细,师生在教室体验游戏时,打破了陌生的界限,也真实感悟到了传统游戏的内在奥秘与乐趣。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教师只有从行动的践行中深化“活动”的创意,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育的效率。在执教二年级下册《果实成长不容易》时,笔者试着让学生学习农民伯伯插秧的过程,毽子作秧苗,学生们弯下腰,在一上一下间,“秧苗”在一起一落中,短短一分钟时间,学生已经感到了疲累,真正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是的,模拟的践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果实成长的不容易。
小学品德教学重视活动方式丰富多彩,“创意活动”的设计更注重活动方式的百变多样,如讨论交流、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操作性体验、实践性体验、教学游戏、参观访问、资料收集,等等。在教学中,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并在活动过程中注重有效引导,讲究师生协调、全体参与,把握动态生成,引导提炼,使创意在活动中得以有效落实。
在教学中,角色扮演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其创新性因场景的不同,扮演者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一课时,为了留下远方的客人,热情地向客人介绍家乡的美食这一活动,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真实的食物,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确定要介绍的食品,然后一起出谋划策,通过看、摸、闻、尝等方式对美食进行感知,总结出最有心意的方式和语言进行介绍。在活动中,在学生了解家乡的主要特产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认知食物,深入了解食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最后学生在介绍时,形式多样,语言新颖。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分享真快乐》一课时,设计让学生通过小组组员之间合作拼七巧板分享智慧。小组与小组之间分享拼七巧板的方法就是为达成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使大家一同分享快乐,分享智慧。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分享”这个概念是抽象的,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多以活动、画面来呈现分享的具体理解。本片段用了一次活动来凸显分享的深层含义。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制七巧板图画。小组成员之间在规定时间内群策群力,互相分享想法,在讨论与实践中,用最快的速度去感受分享后的成果,去感受快乐。当然,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完成的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让学生去感受分享后的成果,再感悟看到成果后的心情。这一次活动,是对分享智慧全面的诠释,也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和学习方式,在活动中达到了分享智慧,感受快乐的教学目标。
师生互动是师生间零距离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探索,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它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宽松、民主、和谐,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课堂活动,教师参与其中至关重要,教师身份定位为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与引导者,重点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教学《暑假的一次外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外出时潜在的危险,笔者编排了一个小品,在小品中呈现问题,让学生来发现不足。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生生互动中畅所欲言,想出了不少很有创意的“金点子”。如对活动计划的设计,活动食物的购置,活动时间的合理安排,等等。一次情境化的演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品德教学活动中,我们除了关注师生互动之外,还要关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例如,在教学《节日大观》一课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围绕着“中国传统节日知多少”这个主题,开展了师生互动学习。笔者通过课前学生的问题收集与整理,首先提出了三个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会查找资料、进行策划宣传。然后各个学习小组在组内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分别制订了一份活动计划,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明确了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分工。如“春节”组的活动内容是“春节的由来和习俗”,组长负责编写,组员搜集春节的故事、春节的习俗和小报的构思。计划制订后,各小组分头开展活动,组长及时了解活动情况,开展一两次小组集中活动,教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适度进行帮助和指导。活动结束,各组在班上进行了交流汇报,交流的形式多样,按照各组的意愿,有的编小报,有的编小人书,充分展示了各合作小组的学习成果,学习效果非常好。
总之,每一次活动都以学生的生活为载体,教师在生活中带领学生去认知、体验、感悟。创意不是目的,通过有创意的活动吸引学生更乐于走进课堂,走进生活,只有真正地在生活的土壤中生长,才能自然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