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新
塑造健康之体魄、陶冶健全之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运动锻炼习惯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到快乐,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愿意自主地去开展体育活动,提高自己的身心综合素质。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人都能成功为前提、以成果导向教育为手段的教学模式。OBE 促使课程教学策略从传统上重视学科内容学习发展为重视学生行为与能力增长,其实施应把握四个原则[1]:①要有明确的学习成果目标;②扩展学习机会并提供相关支援和帮助;③较高期待;④根据预期的学习成果反向设计整个教育过程。
公共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以“0BE”教学理念为指引,深入探索以体育俱乐部为平台的“课内外有机结合,校内外有机结合”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能有效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打造优质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旨在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单纯的传授体育知识、技术的普遍现象[2]。
我校开设了公共必修体育课程和选修体育课程。一、二年级由体育教学部本科生开设必修体育课程(本科生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第1学期课堂教学12周,每周2学时,24学时,0.8个学分;体育俱乐部活动指导6学时,0.2个学分。第二、三、四学期课堂教学16周,每周2学时,32学时,0.2个学分;体育俱乐部活动指导6学时,0.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三、四年级由教务处开设选修体育课程。每学期每门选修体育课堂教学12周,每周2学时,1个学分。
目前,我校整合新建了20个示范性体育项目俱乐部,2016级和2017级的一万多名学生成为各个体育俱乐部的会员,体育俱乐部指导课纳入了我校必修体育课程体系。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延伸计划、课余体育锻炼辅导计划、课余体育竞赛计划、运动队训练计划及体育文化传播活动等的有效载体和平台。随着我校整体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校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社会体育、社会体育助推高校体育发展及利用学生俱乐部体育活动助推我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
3.2.1 我校体育课程设置情况较好,开设了公共必修体育课程和选修体育课程,项目较为齐全,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陈氏太极拳、散打选项课、跆拳道、形体训练、啦啦操、八段锦易筋经、体能三项、初级长拳、少林拳、简化太极拳、太极柔力球和藤球等。学生思维活跃、爱好广泛,我校体育课程也只能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
3.2.2 学生参与社会体育能力培养情况分析。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为实现大学生的社会体育参与能力培养目标,高校要构建“课内外有机结合,校内和校外体育有机结合”的体育课程结构。我校目前成功构建了以体育俱乐部为平台的“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的体育课程结构,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的体育课程结构还较为松散,“校内和校外体育有机结合”的体育课程结构尚未构建。
3.2.3 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短板。我校目前的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关注于学生基本运动知识、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及学生健身锻炼习惯的培养,在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能力、组织能力和校外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是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短板。
3.2.4 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我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笼统,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上师生的协作互助较少,没有较高的预期。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目标要素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也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体育知识、有运动技能、有思想感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更应紧紧围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学习运动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健身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进行。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中自己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情况,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自觉性, 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3]。
4.2.1 依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教学内容是课的知识、结构和内涵,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和优化的重要环节。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体育理论、体育技术、运动技能和心理等。根据学生、学校和地方体育资源实际情况,按照“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和特色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改革原则,增设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整合、重组和优化,使教学内容既有锻炼健身功能,又有地方特色,还有教育价值。
4.2.2 依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尝试采用讨论式、交流式、比赛式和团队合作竞争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有所用”为教学思想的“教学-比赛”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4.2.3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跟踪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全过程,注重运动实践,强调能力培养,以确保学生达到学习的预期成果。
要加强体育社团活动、校内体育竞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阳光体育锻炼活动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把课外活动、运动训练与体育竞赛等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做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依据“南阳理工学院体育俱乐部和南阳市体育总会对接协议”与“南阳理工学院和南阳市体育总会对接互促发展实施方案”,组织我校体育俱乐部地方群众性体育组织合作开展体育活动,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为我校和地方培养体育人才,成功实现南阳理工学院体育俱乐部与地方群众性体育组织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