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自然生长与拔节成长的研学姿势

2018-01-26 13:25江苏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戴雪晴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三位数笔算平均分

江苏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  戴雪晴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归学生所有”,是立足学生的教学追求指向,也是立学为本的教学方法指引,更是立人成长的重要效果旨归。而在立标、求法、追果的过程中,教师不是避离课堂教学场,偏离学生的学习活动场,而是正立另一种姿势,给自己一个支点超越自己——教学时设计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已有经验的思考形态;教学时设立的让学生参与、感知、体验的互动姿态,意在促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必要时一个点拨、一次启引、一同经历,开发、探讨、丰富学习过程,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自然萌动与生发。

第一次教学:教师以常规的口算和简单的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突出平均分,一为伏铺除法,即方法;二为除法中平均分的意义,即算理;三为引入情境“平均分46个羽毛球”承转启学。设计的起点是学生的口算方法、算理意义和交流能力,计算学习即从分4筒(40个)羽毛球到4筒加6个(即46个)羽毛球开始。

片段一:基础练算后

师:小红这次买了多少羽毛球呢?(课件出示完整的46个羽毛球)你怎么一眼看出来的是46的呢?

生:有4筒,每筒10个,就是4个10,是40个,再加上旁边的6个,所以是46个。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会列算式吗? (46÷2)

(学生操作,用小棒分一分。在此处,教师先让学生拿出5捆即50根小棒,先拆分1捆的10根,分成6和4,拿出6根后与4捆一起平均分)

师:谁来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分46根小棒的过程)看清楚他是怎么分的吗?你是怎么分的?

生:他是把小棒平均分成2份。

生:我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再把旁边的6平均分成2份,每份3根,合起来就是23根。

师:先分什么?再分什么?

生:先平均分的是4捆小棒,再分旁边的6根小棒。

师:我们是这样分小棒的,那我们46÷2也可以这样算。

本教学环节中的两次分的意义不同,先分1捆分成6和4,这是合的拆分,而再分46根小棒成两份是平均分,但就课堂学习看,此处没有给学生的平均分造成学习干扰。就提出的问题而言,一问“看清楚他是怎么分的吗”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利于在生生间的互动中引发思维碰撞;二问“先分什么?再分什么”从知识形成的过程与后续笔算的运算顺序来看,利于学生在师生间的交流中明晰算理,继而把分的操作性经验迁移到计算上。就互动的实际意义和深度来看,过程中有摆的互动、说的互动,但如果在呈现学生摆的4捆和6根时,少许点拨相对应的“合”,即合起来46根,为下面平均分成2捆和3根后再“合起来”提供一个支点。再多让学生小组间或同桌间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再整理,并结合学生说的过程,把算的过程表示出来,初步形成显性的算理,这也为顺理从口算自然到笔算中来架构一个支持。

片段二:学生试算后

(呈现几种不同的算法)

师: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十位上的4除以2,再算个位上的6除以2。4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就把2写在十位上……

师: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归纳计算方法)

简化这节课的学习,可能就“四个字”,即分、想、算、理。 “分”是怎样分,先分什么、再分什么;“想”是想着算理,想着分的过程,想着口算过程;“算”是从口算到笔算;“理”是理清道理和方法。此环节中,有学生的自学,充实了自己学习与思考的时间;有学生的练习,深化了巩固学习与检验反馈的交互;有对话式的梳理与总结,完善了零散知识和学习经验的互动分享。凸显“从学习需求上,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从路径上,让学生理解自己在学什么;从方法上,让学生感受自己的真学”。

第二次教学:由于第一次教学中,教师没有应对处理不该出现的结果,即学生在操作前就直接说出算式46÷2=23(个),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面对出现同样的问题,教师顺势以验证的方式提出摆小棒的要求,同时出现任务单,突出“一个同学摆,另一个同学说是怎样摆的”,明确合作分工与互动任务。尤其是交流互动时,不同形式、不同对象说出分小棒的过程,且在列举的口算题中进行类比与归总,丰富“先算十位,再算个位”的运算顺序与计算方法。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学生需要有自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也需要有互动互助的学习方法和经验,那么,课堂教学中,对人的需要的关注,是核心的基点。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是动态的,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及时解释与说明,营造情感互动与知识交互的自然氛围,也可以说,“研究学生,研究学习的课堂”,在理念中与学生互动,想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与认知基础,思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感悟体验,在行动中与学习互动,自然种植下的互动种子,便会悄然生长。

视点一:目标中有存在方式的着力点

回望课堂教学的姿势,教师是以最朴实的方式站立的。关于“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教学,教师把教学目标拟定为三点:一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笔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能借助操作活动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初步学会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不容置疑,对学习目标的定位合理准确,大致是“经历过程—探索方法—正确计算—提高能力”。合作的目标要求在形式上,不仅于生生间,也于师生间发生,实际上,合作意味着互动,相互帮助,相互作用,从而促成知识生长、学生成长的事实,也达成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而变通自己教学行为的成长现实,这是先立的自然生长形态。

视点二:实践中有对话方式的支撑点

“教育不仅要从学生的问题中去察觉学生成长的需求,而且必须超出问题的视野去预设、策划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活动。”事实上,要察觉学生的成长需求,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机会多一点,让预设的互动场景多一点,更重要的是面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现状,教师要舍得慢一点,“你是怎么想的”“他是如何算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搭一个支点,支撑学习的现场;舍得退一点,让学生说、让学生做、让学生想,支持学生的学习变化,以 “学生需求”统领互动目标行为,以“互动支持”的方式对话学生、对话课堂、对话生长,尤其是立足于日常教学中的自然积累,抑或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索与汇聚。

视点三:思考中有行走方式的落脚点

扎根于互动互助、共生共长的自然生长中,有了目标的指向,有了方式的选择,若想在其间自由恰当地行走,更深层次的是需要反思与提升。设若就以浅显的互动去生长,可能也就浮在表面,形式化的互动演变为相互间的“问答”或“理答”,离问学、自学、互学越来越远。试想,当教师“思考→实践→反思→研究”的专业成长方式形成朴实的行走方式时,教师的自身在改变,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教育的气质形态,最为根本的是会改变学生的自然生长状态,久之,溢润丰盈,拔节成长。

一种选择,守一个信诺;一种姿势,持一片深情。全凭一颗虔敬的心,一个研学的姿态,在自然与实践中行走,在学生与课堂中穿梭,在生长与成长中跋涉,融入朴素愿景,融化朴实互动,一串串脚印清晰,姿势不变不移!♪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小菊.给自己一个支点超越自己[J].学术评论,2005(5).

猜你喜欢
三位数笔算平均分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摆三位数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积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
口算 笔算 估算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摆三位数
平均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