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离不开“咬文嚼字”

2018-01-26 13:25江苏宜兴市周铁小学袁丽群居文娟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谈迁咬文嚼字诺贝尔

江苏宜兴市周铁小学  袁丽群  居文娟

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这包括学生的感知、认识、思维、语言的活动。因此,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我们感悟、认识到咬文嚼字是阅读(精读)教学的一条重要策略。

语文课本里的一些文字,若不细想,不就是那么个意思;若细想,就不是那么个意思。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不过我们所说的“咬文嚼字”并非是将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搞得分崩离析,使阅读教学句不贯、脉不顺、情不畅、旨不明,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抓住那些关键的文字细心思量、用心揣摩、真心共情,参透文本的深邃之意,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殷殷之情。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可见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即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咬文嚼字呢?

一、咬文嚼字必须讲究取舍

中国的语言文字承载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细致地揣摩、推敲、咀嚼,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领悟言语表达的精妙传神之处。但对于咀嚼的对象要有所选择,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咀嚼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优美词句,不是通篇咬,处处咬,更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般的笼统地逐字逐句分析。这里的咬文嚼字也并非是要说清楚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含义,而应是围绕本堂课的主题慢慢品味,细细咀嚼,学会取舍。如:学习《诺贝尔》一文时,我抓住“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这一中心句,然后让学生找找从哪些语句中表现出他投入了整个生命。针对这个问题,在学习课文时,诺贝尔“发明液体炸药——固体炸药和雷管——威力更大的炸药”这条线索就不必作为重点内容来学,可以舍弃。应着重选取“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坚持不懈、毫不气馁”的语句深入地进行咀嚼,所以,学生找出这些重点句后,我紧紧咬住了 “四个年头”“几百次”这两组数字,深刻体会到诺贝尔在发明炸药道路上的崎岖和坎坷,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不断地坚持着,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着。品读“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句时,我抓住两个“近了”,让学生体会到“火星已经接近炸药,意味着(死亡)更接近了!也意味着(成功)更接近了!”“紧盯”这个眼神,我让学生好好体会,通过换词“望”“看”进行比较,从而看到了一个为了发明炸药,不惧危险、不顾生死,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诺贝尔。“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我不放过两个感叹号,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一字未宜疏,语语悟奇神”,这种咬文嚼字的方法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特级教师王崧舟也说:“感人的文字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全部的感动去品味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二、咬文嚼字必须切合文旨

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才能析义理于精微之处。语文学科的本位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深深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咬文嚼字应当紧扣文章主旨,利于深化对文旨的认识,发掘文章内涵,丰满人物形象,体会真情实感。但纵观语文课堂教学,教者往往流于形式,仅仅理解词语表面化的解释,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没能“沉入词语”(南帆语),没能“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王尚文语),没能让词语所包含的内涵、情感化为学生自己的富有个性化的东西。文字“咬”不准,“咬”不深,就不能“嚼”出韵味、情味来。相反,教者如能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文字,就会品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领会其精神实质。例如: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这句表面上是描写江边的美丽景色,但实际上是作者李白赋予了杨柳、沙鸥人的感情。此时的杨柳依依站立,就如站在岸边不忍老朋友离去的李白;而沙鸥飞得高高远远,就如远行的友人孟浩然身影渐逝……离别的场景,多么感人,让人黯然落泪。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啊!由此,文章主旨“依依惜别”通过对“杨柳依依”和“沙鸥点点”两个词语的解读,得到深化。这样的“咬文嚼字”,就能使学生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充分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咬文嚼字必须结合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从中我们看出要有效地进行 “咬文嚼字”,必须将词语与其所在的课文情境吻合,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咬文嚼字”。

例如:在教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一句时,我让学生理解“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说:“茶和饭吃不下,形容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日思夜想,饭都吃不下去夜里觉也睡不着。”如果仅理解表层意思,学生很难走进谈迁的内心,和他一起感受失去书稿后的悲痛欲绝、伤心透顶的心情。我为学生创设了三个情景:1.假如谈迁是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还有从头再来的时间,可此时他是个50多岁的老人。2.假如谈迁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人,他还有从头再来的条件,可他家徒四壁,一贫如洗。3.假如谈迁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健康人,他也有精力从头再来,可他体弱多病,风烛残年。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和谈迁感同身受,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读出谈迁内心的痛。从而更好地衬托出谈迁从厄运中挣脱出来,下决心从头撰写的不易。学生由浅入深,理解变得深刻,情感得到升华。

四、咬文嚼字必须联系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单靠理解词语表层的意思,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中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也指出: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咬文嚼字要与生活相符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情感,加强他们对生活的关注与体验,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品味多彩人生。例如:教学课文《水》的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和村里的人一起感受雨天洗澡的快乐。我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转换角色,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设计了三组问题:

师:同学们,在骄阳似火的夏天,你们多长时间洗一次澡?

生:一天。

师:如果让你一个星期不洗澡,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浑身发痒,难受。

师:可是,老天就是不下雨,那么你可能三个月也不能洗一次澡,你会怎么样?

生:感觉全身都是脏兮兮的。

就是这样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生活,并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感悟,生成真实的体验,与作者感同身受。

总之,只有在执教过程中追求有效的“咬文嚼字”,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谈迁咬文嚼字诺贝尔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阿克苏诺贝尔
阿克苏诺贝尔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019年诺贝尔颁奖
吾手尚在
吾手尚在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