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高段数学中的“利模”与“建模”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部分内容为例

2018-01-26 12:20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学校俞文勤
数学大世界 2018年14期
关键词:分率建模分数

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学校 俞文勤

何为建模,我的理解是:用简练的、高度概括的数学语言去表达所研究的对象,获得同类问题的最基本解决方法,从而达到高效快捷解决问题的目的。何为利模,顾名思义,则是运用旧有知识系统中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去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利模”与“建模”,仅一字之差,却道出了小学数学中关于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及教学精髓,建模是为了利模,而有时候利模又是建立新的模型的基本方法甚至是唯一方法,二者相得益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更是对建立模型的意义提到了很高的地位——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小学各年段教材中,都有一些利于培养数学建模思想的典型例题。到了小学高段尤其是六年级,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了不少的数学模型,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数学模型去解决新的问题。而高段数学中的一些规律性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又需要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哪些问题必须凭借数学模型来搭建学生的认知平台?哪些知识又需要建立新的模型,从而让学生凭借数学模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是执教高段数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巧妙利模,顺利建模

六年级教材中某一些新知识,必须得利用到之前学到的模型,如工程问题中要用到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个基本模型,如分数除法例2的列式依据必须得用到路程÷时间=速度这一模型。在初步引入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利用旧的模型建立新的模型,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例2:一桶水12升,3桶水有多少升?1/2桶水有多少升?1/4桶水有多少升?此例题主要教学目的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一个数乘几分之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列式,学生的答案只有:(1)12×3=36(升);(2)12÷2=6(升),12÷2×1=6(升);(3)12÷4=3(升),12÷4×1=3(升)。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会用12×1/2,12×1/4,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便遇到了瓶颈。此时应该怎样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乘法算式?这时候,以往所学的模型就能派上用场了。利用第一小题,不难引导学生回忆出这样的模型:每桶水的体积×桶数=水的总体积,接着问:“后面两个小题可否也用这样的思路呢?”,学生很容易得出12×1/2,12×1/4,此后,再问:“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学生就可以顺利说出“表示12升的1/2是多少,表示12升的1/4是多少?”这样建立的认知印象会很深刻,因为不是由教师直接强加给学生的。最后,教师别忘了立即追问:“那如果求12升的3/4是多少?你可以怎样列式?遇到其他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学生便能兴奋地发现:一个数×几分之几就可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显然,这又是一种新的建模,这个模型将要贯穿整个一单元“分数乘法”。

二、适时建模,以便利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更是让老师们屡教屡头疼,而五单元百分数应用题又基本上是以分数乘除法问题做基础的。怎样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得心应手?这就需要适时建立必要的模型并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模型。

1.适时建立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这样一个基本模型

在教学分数乘法单元,尽管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这个基本模型已经被普遍应用,但我并没有急于给出这个模型,我认为这个模型应该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熟练找寻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以后,自己总结、发现而得出。所以,在“分数乘法”单元结束即将开始“分数除法”单元教学之前,我特意安排了一组例题进行集中分析:

请找寻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六一班女生数是全班人数的3/7;

(2)今年营业额的3/4等于去年的营业额;

(3)甲数占乙数的10/11。

当学生写出三道题的关系式以后,我引导:这三个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就会发现都是用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而后,我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这个关系式必须牢记,所有含分率的关系句都可以写出这样的基本关系式。

2.巧妙利用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我会在课前复习就搬出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这个模型,问:如果一道题不知道单位“1”的量,知道分率和分率对应量,你觉得可以怎样解决?经过短暂思考学生即可知道可以利用这个关系式将单位“1”的量设为x,列方程解决或者用分率对应量÷分率求得单位“1”的量。之后,我会直接出示书上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积极交流,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高效、省事。

在教学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我除了教学例题中介绍的利用等量关系“一个数+一个数×几分之几=已知数”用方程解决,更多的精力则用在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再次充分利用“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来解决。

例如: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直接思考或者利用线段图思考得出: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体重的1-8/15,然后利用这个发现得出关系式:爸爸的体重×(1-8/15)=小明的体重,再引导学生想此时爸爸的体重不知道要求,你可以得出几个方法?学生有了之前的模型,无需老师告知便可得出求单位“1”的量,可以将单位“1”的量设为x,列方程解决或者用分率对应量÷分率。

这之后,我会安排一组对比题,专门让学生发现“比”字句叙述的题目可以转化成“是”字句叙述的题目,转化后,他们同属于一种类型,这样沟通联系后,学生便会觉得这一类问题并不难,只是多了转化的一步。

六年级上册教材中需要先建模后利模之处比比皆是: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需要建立分率对应量÷单位“1”的量=分率这个模型;甲比乙多几分之几,乙比甲少几分之几这样的题目时,则需要通过分析得出“相差数量÷单位“1”的量=相差数量对应的分率”这个模型;在求周长差时,除了常规思路,还可建立直径差×π=周长差,或者建立半径差×2π=周长差这样的模型……当然,几何教学中的圆周长、圆面积的公式推导及运用,更是最为基本的、典型的先建模而后利模。

在数学模型思想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去总结,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自觉地引导学生去建模、利模,而不会只是把数学模型硬生生地告诉学生,让学生也是硬生生地记住和应用,那样得来的知识终归是囫囵吞枣,不知个中滋味。

猜你喜欢
分率建模分数
分数的脚步
分数的由来
利用Aspen Plus模拟分离乙醇-水体系的研究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解分数问题例谈
分数应用题常见错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