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
(景德镇市宇宙瓷厂,景德镇市,333000)
古彩又称“硬彩”,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陶瓷釉上装饰彩绘之一,其演变的历史横跨宋、明、清三朝。宋朝,沿袭汉唐以来使用过的铅釉色传统,宋人尝试将铅釉混入砷红之中,烧制而成了鲜艳夺目的亮红色,自此行业内开始以红、绿二色做彩瓷纹样,称为“红绿彩”。明朝,先是宣德年间出现了“青花红彩”,以釉下青花的蓝色与釉上红色相结合做两次烧成,形成两色争艳的装饰风格;至成化年间,在“青花红彩”的基础上,陶瓷艺人又进一步添加了更丰富的釉上颜色,与釉下青花相结合呈现出相互斗艳的效果,被人称为“斗彩”;再至嘉靖、万历年间,“斗彩”继而发展出了“五彩”,即著名的“大明五彩”(又称为“青花五彩”),以釉上彩作为主要装饰,把釉下青花作为单独的颜色来使用,开创了釉上彩绘的新局面。清朝,至康熙年间,陶瓷艺人创造性的使用了“古翠”取代“五彩”中的“青花蓝”,凑出了五种基本配色,再逐步将五色划分出多个色阶,使得色彩的层次分明,淡化了以往釉上彩刚硬的装饰效果,该时期的五彩被称为“康熙五彩”。之后,随着“康熙五彩”进一步改进,这路承袭自明代五彩的装饰形式终于集而大成,整合出一套完整成熟的釉上彩绘法,亦即“古彩”。
古彩是在白瓷胎上以釉上彩做彩绘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红、黄、绿、蓝、紫为基本五色,色阶划分下以矾红、古大绿、古苦绿、古冰绿、古黄、古紫、古翠、古雪白等为主。古彩的创作取材来源广泛,山水、花鸟、虫鱼、走兽、纹理、人物无所不包,甚至带有剧情的小说、戏剧都能作画。古彩作画以线、点、撕、洗为主要表现手段,其线描沉稳厚重而不失细腻,刚劲有力而不失秀丽,构图简练,形象概括,笔法生动活泼,画风潇洒自由,空间与纹样处理追求动静搭配,虚实结合。古彩的色彩以平填为主,均匀锃亮,不过于苛求明暗层次,转折重叠,致使其色彩对比强烈,红的鲜艳,绿的深沉,黄而不寡,紫而不妖,颇具一番浓郁的中国民间风味。
古往今来的陶瓷发展史中,大量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陶瓷艺人通过不断的创作与总结,为古彩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包括陶瓷艺术家段茂发先生,他的古彩瓷画画风淳朴、用笔精炼,既从传统五彩中汲取了营养,又与传统五彩有着明显区别。他的人物线描张弛有度,色彩明快,画作不但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还具有深远的内涵和意境。其作品构图变化丰富,既可错综纷繁,亦可大开大阖,将古彩的艺术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著名书画家张志安先生有诗提“别忘段茂发,古彩一高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亦称“论古彩创作,迄今无人能达到段茂发老师的古彩艺术水平”,个中评价,可见一斑。
还有他的弟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先生,他的古彩在继承了段茂发先生的技法上再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戴荣华先生以隽秀温婉的古装仕女瓷画著称,创作题材与他的老师一样,多取自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他的填色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古拙遒劲,色彩鲜明洗练,装饰意蕴隽永,格调高贵清雅。在人物头像的线条和填色处理上,借鉴了粉彩的特点,一改古彩人物画风的简拙,变得更加柔美,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其作品表现生动,真切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每每画作一出,画外之音就娓娓道来,极具故事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戴荣华老师优秀的创作思路和技法,至今仍影响着本人的创作。
以本人创作的古彩尺二瓷盘画《琵琶行》为例,浅要谈谈古彩的创作体验。唐白居易诗作《琵琶行》,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冷秋深夜,浔阳江头,诗人送客江边,饯别设宴,宴中无丝竹管弦,但见孤月寒江,清冷异常,心中正自抑郁伤感,此时琵琶声起,跃然江面,暗问何人,弹琴人却默然不答,此后便有诗云“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名句也是本人创作这幅古彩画作的灵感来源。诗中句句念念,所述所想,皆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皆是“似诉生平不得志”,基调之悲怆孤寂,读之难遣,这也是本人创作这幅画作想要表现出感觉——孤寂、落寞、郁郁而不得。画作在圆盘器型上采取了人物全景特写构图,配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动作,重点表现一个“遮”字。半边脸藏在琵琶后面,露出的半面表情眼神浅浅垂下,略带哀愁。之后绘出草图打框,以淡墨描图,用小豆茶搓成红料绘制人物边线,艳黑料点化眼睛,填涂头发,整体配上深色的红黑色调,以表现忧郁的氛围感。黑料完成后,再以生料绘制人物衣着服饰上的纹路装饰,填色上搭配了古翠打底,古大绿填头饰,古黄勾花纹,金红彩出脸部的明暗效果,最后再刮出琵琶丝弦,整体效果就出来了。
古彩作为景德镇艺术瓷的一种古老文化,现已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作为景德镇当代陶瓷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创新,继承传统古彩的优良技艺,结合当代艺术的审美情趣,力求丰富古彩的表现形式,反复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才能使古彩这门艺术不断地前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