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古彩婴戏创作感悟

2021-01-07 07:56
景德镇陶瓷 2020年5期
关键词:粉彩陶瓷颜色

雷 鑫 王 登 张 朋

一、古彩艺术特点及工艺融合

1、古彩艺术的艺术特色

清康熙是陶瓷彩绘蓬勃发展时期,古彩便诞生于此时。古彩又叫康熙五彩,也称硬彩,是较粉彩而言色彩更加浓郁,红绿对比更强烈,烧制温度更高,以单线平涂为表现形式的釉上陶瓷彩绘。

张志安先生曾用“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色古香”来形容古彩的艺术特点。古彩绘制的颜色中红有:西赤、矾红;绿有:大绿、苦绿、水绿;蓝有古翠,黄有古黄,紫有红头和蓝头两种紫色;同时也有本金拓制的金色及用大绿古紫等色罩生料而成的深黑和紫黑;当然,还有烧制后透明的雪白。可见五彩不只五种颜色,五种颜色不过是一种泛指。五彩不仅是指颜色的种类,它还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见古彩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对传统文化的崇敬。

古彩用笔刚劲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古彩图案都进行过加工和简化提炼(图1),使得画面更加具有装饰感,画面也讲究圆,讲究满。

古彩也多引经据典,以物寄情,并且多有吉祥如意(图2)的画面或纹样装饰,因此深得中外收藏家喜爱。

2、康雍乾三朝古彩婴戏概况

古彩婴戏题材在清康熙年间可谓大放异彩,康熙古彩婴戏相对于明代成化五彩婴戏有着无可厚非的突破和进步,这与康熙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统治者对婴戏题材的喜爱密不可分。到了雍正时期,古彩工艺进一步成熟。古彩婴戏题材更加趋于严谨,婴戏场景构图把握更加到位,古彩婴戏中孩童面部和衣纹的绘制更加清晰具象,古彩纹样更加华丽,古彩婴戏题材绘制开始达到鼎盛。清朝乾隆时期,粉彩工艺的日益成熟与古彩艺术相得益彰,有单纯反映孩童游乐场面的纹样,也有反映母子情深母慈子孝的纹样。古彩题材婴戏仍然经久不衰,并保留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3、古彩婴戏题材与陶瓷工艺的统一

童年的纯真值得回味,萧伯纳曾感叹道:“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可见童年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作为一个陶瓷艺术从事者笔者觉得有时候需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纯真无邪的心去感悟世界,在陶瓷艺术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孩子,都应该用赤子之心去创作陶瓷艺术。婴戏题材中孩子的面容应是清丽秀气的,画面颜色应该是多变的丰富的,更主要的是童子游玩的惬意是轻松的,绘画的画面也必须是要突出童子游玩的轻松,恰恰是这种对“松”的追求才必须打破古彩传统工艺一板一眼颜色单一、单色平填的工艺,该用更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让古彩婴戏主题鲜活起来。接色工艺的运用弥补了古彩婴戏色彩上的不足,让画面变得更加富于变化,因而也让传统古彩婴戏绘画题材变得更加灵动,童子游玩的画面变得轻松不死板。这种工艺上的新融合与古彩婴戏题材绘画是形与神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古彩陶瓷工艺的新尝试。

图2 九桃图

4、古彩和粉彩工艺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说过“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事物自身就存在着对立统一”,可见一切事物并不是完美的,在它彰显自己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古彩艺术具有独特艺术魅力,是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古彩由于存在绘制纹样过于具象,颜色单调,缺乏变化等因素,从而滞后了古彩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陶瓷艺术的发展创新无非是从其用途、内容、工艺这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再生。古彩的用途和内容即陈列在一定空间内为欣赏者带来具有艺术高度和艺术审美趣味,这是千百年来陶瓷艺术家创作的出发点,也是无法否定和打碎重组的,古彩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欣赏着带来艺术与美的享受,那么古彩的创新应该放在其工艺上进行。应在保留古彩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破坏古彩用线刚硬聚点成面的艺术特点,致力于古彩设色工艺的变化方面进行创新。粉彩是在古彩与珐琅彩共同影响下而出现的陶瓷艺术,可以说粉彩吸收了古彩的传统工艺(珠明料勾线,水性颜料填色,具有玻璃质感)特点,同时具有珐琅彩明暗变化的绘画(受西方绘画影响)特点。粉彩是尊重传统工艺的,也是在古彩陶瓷工艺基础上进行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把粉彩接色工艺技法与古彩传统工艺融合一起,不仅弥补了古彩设色的单一性,还可以让古彩画面更加丰富变化,更具有艺术张力。

二、粉古彩工艺融合具体实践

1、接色工艺在古彩婴戏中的具体应用

在传统的古彩彩绘中,古彩一直是单线平涂的,在有些现代人看来有些死板,不符合现代人追求色彩变化的特性。笔者曾多次反思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在尊重古彩传统的基础上做到变化。点线面可以说是古彩绘制的血肉,如果改变了点线面在古彩中的运用,那么古彩会变得不伦不类,既没有传统古彩的古韵之美,又达不到现代人灵动的追求。经过大量绘制,笔者决定在古彩单色平涂的基调上进行局部的色彩变化。笔者也开始尝试采用粉彩工艺的一种——接色。接色在粉彩的运用中屡见不鲜,由于粉彩是在古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粉彩出现之前古彩并没有接色这个工艺。接色的优点是使画面颜色更丰富,这可以很好地弥补古彩颜色相对单一的特性,通过接色也能使得古彩更加柔和。为了不失古彩大红大绿对比强烈的艺术特点,笔者主要是在孩子脚下和花草丛间等部位加以装饰,也有在少量玲珑石的色彩过渡上使用,这样不会影响古彩单线平涂的艺术特点,画面也不会花乱。

图3 大绿和苦绿接色

具体的接色大致有四种,第一种:大绿和苦绿接色(图3)。这种接色来源于粉彩花叶的填色运用。大绿发色深翠,苦绿发色黄绿,这种由深至浅的色彩变化可以运用到山石的底部,这样一来山石颜色就变得丰富了,不会只有一种颜色的发色而显得古板;第二种苦绿和水绿的接色(图4)。水绿作为从大绿中调配而出的一种颜色,它发色柔和犹如碧波般灵动。苦绿和水绿的接色用于孩子足下有从近到远的隐退,丰富了古彩的观赏性,并且苦绿和水绿接色的中间色很好的把这两种颜色的特点反映出来,使得古彩颜色有了新的色彩语言。第三种:古翠和水绿的接色(图5)。水绿具有一定的蓝色色彩倾向,水绿和古翠相接色能很巧妙的让古翠深蓝色向水绿浅蓝色的过渡,特别是用于玲珑石的局部,在变化中不失统一。第四种是苦绿和古翠(图6)。古翠和苦绿接色在一起,能很好的把有些草地从亮部绿色到暗部蓝色过渡。通过这几种的接色,笔者感觉画面确实生动不少,当然笔者也会尝试更多在设色与设计上的创新,来丰富笔者的古彩能力。

2、古彩婴戏艺术思想的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古彩婴戏的画面上,笔者希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主题。《老子》中的“道法自然”“道生万物”“自然无为”等思想提倡把人与自然万物作为统一的整体共生共存,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并懂得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才能更好的生活于大自然中。笔者作品把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中,让他们感受山水自然对人类的养育及回馈,然后希望通过画面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引起现代人对自然的关注。

图4 苦绿和水绿接色

三、结语

古彩艺术是鲜明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古彩是需要被传承的更是需要进行发展的。在将粉彩工艺与古彩工艺融合再发展这一过程中笔者得出一些心得:

1、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不该脱离传统陶瓷艺术本源,传统陶瓷艺术是经过千百年磨砺和沉积的,是经得起推敲的,因而陶瓷艺术的再发展也必须尊重传统。陶瓷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不应是对传统陶瓷艺术的否定和挑衅,更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补充和完善,也只有将传统陶瓷艺术多元化并赋予其创新力,才能让传统陶瓷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2、陶瓷工艺之间是共通的也是能相互借鉴的,就例如粉彩工艺与古彩工艺之间的异同。粉彩工艺是基于古彩工艺上进行发展创新的,这也是传统和创新之间最好的展现。将粉彩工艺中的接色工艺再一次运用到古彩工艺中去,这是一种工艺上的融合,也是创新对传统的一次反哺,让古彩工艺上的发展和创造具有可能性,也让笔者从另一种视角去看待工艺上的传承发展,启迪了笔者陶瓷艺术创新的新方向。

图5 水绿和古翠接色

图6 苦绿和古翠接色

3、笔者创作内容是古彩婴戏题材,但是笔者是以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创作出发点的,希望通过艺术现象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古彩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可以是艺术创作者传达艺术思想的一种媒介,成功的古彩艺术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这次作品的创作中,最让笔者有感悟的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共生共存,在人类对世界进行探索和发展时,人类也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好自然,笔者相信带着对自然崇敬之情进行的艺术创作才能有生命和灵魂。

猜你喜欢
粉彩陶瓷颜色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特殊颜色的水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