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 曹 应
每一位教师都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将每一堂课的重点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经常为教学设计的一些具体环节而一筹莫展。传授重点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有没有更短的路径?怎样设计我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要找到这样的途径,势必要听不同教师的课,根据课堂反馈和不同情况修改我的教学设计。在听课学习与课堂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初步总结了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设计的一些方法。
第一次正式走上讲台,还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什么样的,经常会认为这些东西很简单,几句话带过就可以了,板书设计方面也会偷懒,觉得只需要写一遍,学生们就可以完全模仿,有的时候甚至整节课都没有板书。我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是从教授数轴这一章节开始的。我去听了蔡老师和周老师的课,发现他们的板书都是满满当当的,只要涉及学生需要画数轴的题目,他们都会在黑板上演示一遍,而且十分规范,不是随手一画。有的甚至再让一些后进生上黑板画一遍,反复强调,提醒学生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画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分析什么,老师演示一遍,学生模仿一遍,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接受与思考的时间,在自己的练习与作业中出错的概率会更低。而且,蔡老师的每节课都是他先演示板书,再让学生模仿,他在书写板书时时刻要求学生放下手中的笔,集中注意力。同时,蔡老师很喜欢利用投影来展示学生中的普遍问题,被投影的学生会更加专注,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需要给学生一部分时间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地赶时间,把内容全部上完。孩子们找别人错误的积极性很高,再加上蔡老师幽默的讲课风格,上课氛围十分融洽,学生也很愿意去学习数学,探索解题的不同方法。
我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我讲完、学生听完就过,没有留给学生太多思考的时间,很多时候,学生们对于课堂内容的记忆所剩不多,再加上板书过少,学生模仿巩固的机会就更少,所以在刚开学阶段的基础教学中,我们两个班的孩子出错相对更多一些。听完这两堂课,我做的修改是要求每位学生每堂课必须有一本课堂练习本与草稿本,课件上重要的东西一定要再次呈现在黑板上,所有的例题必须有详细的解题过程,课堂中的练习题要有老师的分析或者学生的分析,在学生们练习完之后,留给他们订正消化的时间,并且时常利用投影仪,当学生得知自己的作业可能被公之于众时,他们对待练习的态度会更加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养成了课堂练习与记笔记的习惯,对于基础问题的错误率明显下降。
如果要单纯地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学生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几何直观弥补了这个缺陷,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凭借图形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依赖直观图形能直接“看”出一些东西,依托直观图形比抽象的理解、空洞的思考要轻松得多。因此,追求几何直观图形的直观和形象是设计图形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学符号的表示上,也尽量体现出直观的特征,比如表示平行四边形ABCD,则记作符号,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记作“AB⊥CD”等,这里“分别用来表示“平行四边形”“垂直”,就很形象。
比如在讲多项式乘多项式以及乘法公式的时候,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还是会漏掉乘其中的某些项,而且对于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理解与记忆也有偏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我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按照代数的思想,没有考虑到字母表示数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而师傅们的课堂充分利用了学生小学学习过的基本图形,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通过计算它的面积去理解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以及乘法公式。
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由四部分组成,这四部分的面积是b(a-b)、b2、b(a-b)、(a-b)2,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为(a-b)2=a2-b2-b(ab)-b(a-b)2=a2-2ab+b2。同理可得(a+b)(a-b)=a2-b2。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小学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对于乘法公式的记忆会更深刻。
例题教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法则、性质、思想方法的必要过程与手段。好的例题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定义、定理、概念、法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而且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公式等一般情况下比较抽象,学生在运用时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清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以后,多设计一些紧紧围绕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基础性问题,一步步有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归纳提炼,形成一定的解题经验与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听了丁祖元教研员的讲座,他例举了关于《整式的加减》的展示课的片段来体现设计好例题的重要性。
先由一道例题:求2a2-4a+1与-3a2+2a-5,通过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已学知识练习巩固基础的整式加减。之后设置应用概念类型的题目:求5(3a2b-ab)2-4(-ab2+3a2b)的值,其中a=-2,b=3。方法有很多,有学生是直接将a、b的值代入整式中,但是老师紧接着提出疑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发现利用整体思维,化简过程更简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设置深化概念的题目:已知若A-mB中不含x2项,当x=-4时,求A-mB的值。这一题如果不思考,直接埋头苦做,效果不好,而且我对于这一类题目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写一段时间后统一讲解,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丁祖元老师对于这种难度的题目的处理方式是积极走下讲台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让他们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反思有改进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功能。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将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深化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式,完成自己教好书、育好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