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国的著名音乐评论家、钢琴家和作曲家。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继承了舒伯特和贝多芬的套曲形式,同时又对两者的音乐形式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将不同的小乐曲组合起来,通过组合产生了独特的音乐效果,成为了新型的音乐体裁。并且加入了小品的风格和特点,对钢琴曲的结构进行细致地改编,创作出了新的钢琴曲体裁。罗伯特的钢琴小品套曲是钢琴曲发展的一大进步,其独特的创作技法,优美的创作风格以及将文学内容合理地引入音乐中,不仅提升了钢琴曲的演奏效果,而且对众多钢琴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舒曼的钢琴套曲《森林情景》是由九首钢琴小品组成,这首作品朴素而写实的体现了神秘的森林情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的体会舒曼进入森林的所见所闻。茂密幽静的森林里,有鸟儿的鸣叫,有风吹动树丛的声乐,似乎还有细细的流水声。整部曲子让人感受到德国森林的浪漫色彩,但美丽的景色中又夹杂着一丝古怪与陌生,令人不安。
作者合理运用音符和森林的景象,对森林进行形象地表达,通过黑森林来提升作品的意境,这就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让人对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提升了作品的文学气息。整个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氛围就是一种充满幻想、和谐、诗兴、悠远的意境。乐曲的风格也不拘泥于一种,时而表达出来轻松活跃的氛围,时而表达出来温婉恬静的氛围,时而又表达出来轻松浪漫的意境,这就为作品增添了较多的含义,提升了作品的高度。
《森林情景》这部作品中的九首小乐曲,五首是单三部曲式结构,其他四首是由复二部曲式以及复三部曲式结构构成的。可见这部作品虽然比舒曼早期钢琴套曲的作品篇幅短小,但它的内容和曲式结构却很充实和丰富。
例如,《森林的入口》从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可以看出,作品属于复二部曲式,作品的创作中对附点节奏运用的比较多,通过附点节奏的运用为作品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感,就犹如为作品赋予了力量,提升了作品的神秘气息。通过附点节奏的运用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一幅森林入口的景象,并将人们想要进入森林,对森林充满好奇感的景象清晰地表达出来,为森林的内部增添了无限的神秘力量,设置了悬念。在演奏这部作品,以演奏复调的演奏法,模拟所有的声音,用手指弹奏主旋律的旋律线,使每个声音清晰。
《孤寂的花朵》主要描写对象是花朵,因此要表现花朵的宁静和恬美,同时将花朵的孤独和寂寞表现出来,作者用三声部曲式写出了花朵的孤寂,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抒情性的感悟。通过优美的音律线条将花朵的柔美表现出来。左手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符交替使用,体现了花朵的高贵。整个作品没有高大的架势,犹如花朵般安静,也没有旋律的大幅度波动。
《知更鸟》A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调性分别为降B大调转到F大调再转至c小调最后结束在g小调上。每个乐句的调性变化都为五度属调转变。B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较为短小。调性固定在G大调上。曲中大量出现不协和和声,似乎是在暗示着不祥之兆。
《猎歌》〈Hunting Song〉乐曲A乐段分为E大调调性和G大调降E两个词组,结束在C小调。B乐段结束在降E大调上。全曲最终在其主调降E大调中结束。这首曲子是以6/8节拍的节奏,以及使用和弦和八度音程做为主要图形,以快节奏的音乐使音乐具有金属键盘敲击的那种富有刚毅的特点。该乐曲的音型结构基本上是柱式和弦和八度音程,音符具有较大的跳动范围。同时,这种结构也同样的衬托出了音乐形象所需要的力度,推动音乐不断的发展。
《告别》A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从乐句构成上来看,其调性由主调的属和弦转为属调F调上。通过两小节的衔接,过渡到了B乐段。A与B两个乐段变化重复。此曲为整部钢琴套曲作品的最后一首乐曲。因此,其尾声较长,为全曲做一个总结性的表述。本曲的尾声不单单是乐曲本身的尾声,更是整部套曲的尾声,起到终结全曲的作用。尾声部分与第一首乐曲相互呼应并在调性上也与第一首相同,结束与降B大调上。尾声这一部分采用“持续低音的创作手法。通过不同和声的混淆将乐曲的氛围表达出来。
《森林情景》这部套曲虽然不是舒曼最被人们周知和演奏的乐曲,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不管从创作手法还是音乐风格方面,都完美的展现出舒曼钢琴套曲体裁的整体特征。作为舒曼晚期时候的一部作品,《森林情景》虽然短小,却也是体现出舒曼的音乐情感,它的艺术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舒曼对于钢琴套曲这一体裁的创新,奠定了他在整个钢琴艺术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他所做出的贡献为后人发展壮大钢琴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程丹阳.舒曼钢琴曲《森林情景》OP.82的教学探索[J].艺术教育,2017,02(11)∶11-12.
[2]马晓鹃.舒曼钢琴音乐风格特征探究[J].齐鲁艺苑.2009,26(02)∶14-15.
[3]张琦.舒曼钢琴作品中节奏、旋律、织体特征及其演奏技巧[J].齐鲁艺苑,2008,14(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