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大别山民歌研究现状

2018-01-26 08:07缪志娟
黄河之声 2018年5期
关键词:皖西文献资料大别山

缪志娟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皖西大别山地处安徽省西部,行政地域包括六安市,以及辖区内的金寨县、舒城县、霍邱县、霍山县、寿县。所辖之境被山地、平原、丘陵三种地貌覆盖,兼属淮河、黄河流域,风光秀丽。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皖西大别山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彩、数量繁多的汉族民歌种类,包括山歌、小调、秧歌等。

2007年,大别山民歌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此,为了更有效、合理的发展、保护大别山民歌,笔者通过对搜集到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皖西大别山民歌的研究现状及其传承保护状态。

本文以“皖西民歌”“大别山民歌”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超星系统数据库进行研究搜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检索到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其中,以“皖西民歌”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总共有31篇文献资料,资源类型全部为期刊类型。以“大别山民歌”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总共有61篇文献资料,按照资源类型分类,期刊49篇,硕士论文3篇,报纸3篇,学术辑刊1篇,国内会议1篇。

在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中,以文化属性这一角度撰写的文献资料有8篇,内容涉及到皖西别山民歌的地域文化、社会功能、物质民俗、文学价值、歌词美学特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分析。

皖西大别山民歌的文化属性表现在地域特点上,诸如地形、地域语言、审美特征方面,而民俗则为该地区的民歌提供了表现的题材,成为皖西大别山民歌的物质基础。《皖西民歌中的物质民俗事象考察》一文中明确提到:由于民歌源于生活、歌唱生活的特点,民歌中又大量保留和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民俗特点。因此,考察一个地方的民歌,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地的民俗特点,对于民歌中民俗的考察,也有助于我们深入地把握当地民歌的文化特征。这一类文章还包括王安潮《皖西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陈有才《从大别山民歌看民歌与民俗的关系》等。

由此可见,在探索皖西大别山民歌的过程中,民间文学逐渐成为各学术领域关注的重要话题,因此,对于皖西大别山地区的民歌研究内容上也出现了不同的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皖西大别山民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地传承和演变,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在现代社会,探究皖西大别山民歌的文学价值也就对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以皖西大别山民歌的结构、风格、形态特征为主要内容的文献资料有18篇,内容上均是以地理环境是造就皖西地区民歌种类众多的原因这一依据进行阐述,并且主要以“慢赶牛”这一民歌类型作为分析考察的重点。文章《浅析大别山民歌的演唱形式及结构特征》中就阐述了大别山民歌的演唱形式分为:独唱、对唱、一唱众和、表演唱、特殊演唱方式这五类。而关于皖西大别山民歌的结构特征的文献资料包括了喻林《皖西民歌风格特质研究》、赵敏《皖西民歌的类型及风格特征研究》等文章中阐述了皖西大别山民歌的调式特征是:五声调阶居多,民歌调式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曲式结构特点:皖西大别山民歌多呈现七言五句的形态。通常称为“五句头”。旋法特征:高腔民歌,以“挣颈红”为代表,曲调音域不太宽,仅在八度或十度之内,真假声并用;除此之外的平腔山歌、民间小调音域都较窄,旋律舒缓,以四度、五度以内的音程跳进居多,旋律进行舒缓。

探究皖西大别山民歌的研究现状及传承保护的文献资料有8篇,内容涉及到文化边缘区的传承与传播、民歌的创新传承、民歌的保护及其保护策略、皖西大别山民歌的地位以及对红色歌曲的传承等。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启动,众多学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不断做出努力。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皖西大别山地区的民歌现状有歌曲搜集不足、保护力度不够、原生态的民歌唱法保留较少、传承人未获得大力支持等问题。相应的,在这些文章中对于如何解决问题也提供了建议,文章《文化边缘区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与传播》一文就提出利用传播学的知识突破对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学者更自由的在音乐文化的传播领域中独立观察与思考;《皖西民歌传承创新之途径探究》提出了加强对该地区文化生态的保护,因为在传承皖西大别山民歌的过程中,它们的民俗、语言、生活方式等是民歌赖以生存的基础;秉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与之相关的文章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的保护问题及根源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的保护策略研究——以皖西大别山民歌为例》等。

关于皖西大别山民歌在教育方面的文章仅有3篇,均是关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即:喻林《本土民歌在地方高师音乐教学中的现状调研:以皖西民歌为例》,马雯《地方高师音乐特色教学的实践与创新—以大别山民歌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赵敏《高校声乐教学在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中的作用研究》这三篇文章,内容上均阐述了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声乐教育是以欧洲体系为中心,教学中偏重于西方美声唱法,教学内容多是欧洲古典艺术歌曲以及歌剧咏叹调为主,而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声乐资源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笔者所搜集到的关于“皖西大别山民歌”的文献资料涉及到论文、期刊、报纸等不同资源类型。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大多数学者对于该地区的民歌研究都是将其放在皖西、大别山这一大的地域性环境下展开,内容主要是集中在形态特征、文化解读以及传承与保护方面。随着不同研究方向的出现,学者们对于该地区民歌的研究内容也不仅是结构特征的分析,还包括了对皖西大别山民歌的文化解读、传承保护、歌词美学特征、社会物质功能、高校声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大,使得众多学者在传承、保护皖西大别山民歌中也付诸了更多热情,为后续考察提出了许多能够实践的观点与方法。使得更多学者能够更自由地在音乐文化领域独立的思考与观察,为皖西大别山民歌带来新的活力与新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喻林,刘艳.皖西民歌中的物质民俗事象考察[J].哈尔滨学报,2015,09∶123-126.

[2]郭德华.文化边缘区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与传播[J].当代音乐,2016,03∶53-54.

[3]黄梅.皖西大别山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分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4,03∶50-53.

[4]黄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的保护问题及根源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5,04∶122-124.

[5]喻林.皖西民歌风格特质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3∶90-94.

[6]赵敏.皖西民歌的类型及风格特征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06∶70-73.

[7]喻林.本土民歌在地方高师音乐教学中的现状调研∶以皖西民歌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02∶68-72.

[8]赵敏.高校声乐教学在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中的作用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04∶26-28.

猜你喜欢
皖西文献资料大别山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用信息技术搜集文献
回马枪
回马枪
浅谈文献资料的特点和作用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表的利用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