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音乐观

2018-01-26 08:07周雅琦
黄河之声 2018年5期
关键词:乐者乐记教化

周雅琦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一、孔子音乐观的形成

春秋时期西周礼乐制度崩坏,统治者将礼乐结合在一起,依靠的是政治强权和暴力统治。孔子对礼崩乐坏十分痛心,因此他主张“克己复礼”,也就是主张建立一种稳定的奴隶制专制制度。孔子虽然有些不满于当时无法把控的社会音乐的文化,但也没有对此状态漠不关心。在对礼崩乐坏的西周制度进行了考察和反思后,孔子用理性思维去判断了“礼”、“乐”文化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因此孔子提出了一个新思想——“礼乐并举”的治国方法,对“礼”和“乐”的关系有了进一步更加详细的阐述。

二、孔子对音乐的观念

(一)重视音乐在政治、道德教化的作用

虽然最早提出“制礼作乐”观念的人是西周的政治家周公,可把“礼”、“乐”关系规范化更加详尽表现说明的人却是孔子。孔子最核心的音乐观念可以说就是礼、乐治国了。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基于从政治的角度跟利益出发的,从对社会政治、道德教化的角度强调音乐的重要性。孔子认为音乐对政治的作用相当之大,音乐的政策也最好能根据统治者的喜好来决定。《礼记·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而《论语》以及《乐记》大部分都是“礼”、“乐”放到一起谈论,如《乐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如:“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礼之畏也。”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行以防之。”如:“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等等这些论述都在强调音乐使人相亲,而礼使人相敬。若要统治老百姓统治国家,“礼”“乐”二者必不可分不可少,是至关重要的统治工具。《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其实就是孔子认为音乐的艺术形式是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最重要的是它对政治上的教化。在主张音乐对政治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包含了音乐的政策。他推崇古代的《韶》和《武》,重视《韶》、《武》、《关雎》等这类乐曲,厌恶郑国的民间音乐,并且推行取缔当时郑国的民间音乐。与此同时,孔子也有根深蒂固的等级音乐观。他认为各个等级应该有各个等级所享有的相应音乐舞蹈待遇,不能随意应用。史料《论语·八佾》中曾道:“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二)重视在音乐中体现“仁人”、“爱人”的内容与作用

儒学就是仁学,仁学是儒家学派最高的理想,“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以及出发点。《礼记》儒行篇中曾写道:“歌乐者仁之和也。”孔子认为只有强有力的道德文化作基础,才能实现政治理想,这种道德基础就是“仁人”。“仁”在孔子的音乐观中是他大力提倡的学说。《论语》八佾篇中写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突出表达了他的这一观点。《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由此史料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仁爱”、“爱人”就是“仁”的核心精神,有着强大的人伦理性情感。认为人通过自身的修养到达“仁”的境界,那就一定会让社会变得完善,世界变得和谐。用“仁”的观念来创立礼制,把“仁”的观念融入到乐中。礼制就不再是通过暴力去强制百姓的制度,而是百姓通过道德与自身修养自觉去要求自己做到的行为要求;而乐也不再是君权的统治意识和制度,而是展现出人与人之间互相和睦、君臣关系相互和谐的道德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孔子之所以非常重视“乐”,或许也正是因为“仁”“乐”互融不可分割的原因。

(三)重视音乐形态中的尽善尽美,美善合一

孔子跟他的儒家学派有些过于重视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但也没有极端到只要音乐的政治性,不要其艺术性。《论语·八佾》中写道:“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美是感官上的享受,而善是思想善的追求,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要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也不是排斥美只要善,而是主张既要“尽美”,又要“尽善”,使美与善完满地结合统一起来,不忽略音乐的审美功能,而韶乐尽美、尽善。《乐记》中曾写道:“乐者,乐也。”即孔子认为音乐是让人变得愉悦的。《论语·述而》中也有写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也非常重视音乐的艺术标准,他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位用思想性、政治性来衡量和评价音乐好坏的人,承认音乐性和艺术性,也要求他们能和谐统一,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论语·泰伯》中曾写道:“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孔子为了追求尽善、尽美的高度和境界,亦有着非常多的实践。《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听到了别人好的唱法、他都要请求别人再唱几遍,随着别人一起唱直到学会为止。

三、孔子音乐观的影响及其意义

因为孔子的音乐思想代表着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儒家在音乐思想中也呈现出了有失偏颇的主观性和顽固性,其一是忽略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一味强调喜好“宫廷雅乐”而厌恶“郑卫靡靡之音”。其二是没能更多关注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但他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美善合一,又远远地超出当时的等级范围之外,因此也具有进步性。

猜你喜欢
乐者乐记教化
SOUNDS OF THE VILLAGE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伦理教化思潮与历史悲剧的类型演进*——以南戏与明清传奇为例
《乐记》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值得肯定的《乐记》两版本比较研究
红粉影院《单人乐队》
“乐者”何以“乐也”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