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圣
近日,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没收来的学生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猛砸;另外,前不久法国教育部长布朗盖宣布,为维护学校秩序以及国民健康,2018学年起,法国将禁止在小学和初中使用手机。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上学再度成为热点,引发众议。
兴许有人要说,带“智能手机”上学,不是可以方便学生问功课,学知识,方便有事及时与家长联系吗?现在的学校为何这么死脑筋,容不了新鲜事物?有这样的疑问一点不奇怪。不过质疑者是以“正确使用”为假设前提的,其实据调查,有超过70%的中小学生并非在“正确使用”,他们使用手机一般是用来听音乐、发图片、玩游戏、看电影。一位记者采访过一批带手机的小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要带手机。回答的理由大多只有一个——玩。
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童年的消逝》中说,“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成人世界的信息时,儿童已经失去童年。”时代前进了30年,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智能手机又开始侵蚀新一代儿童的童年。
可以说,控制或者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上学,已然成为共识。早在法国计划禁止之前,英国就限制16岁以下儿童使用手机;意大利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日本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上学。
法国医学专家Laurent Karila曾说过,“智能手机就像一个虚拟的布娃娃或者情人,离开它会让人感觉到痛苦、感觉到被抛弃”。所以,对中小学生带手机上学要想真正管控,还得多方协力,用更多具有逻辑性和务实的做法坚持不懈。
作为学校,可以挖掘现有教育手段的潜能,发挥诸如“平行教育”“集体教育”对教育活动的促进作用,因势利导,达成家长和学生的理解与配合。譬如,一些学校创新性地变“堵”为“疏”,试行“手机入袋”行动,在上课或晚自习开始前,要求所有学生将手机集中放到教室前的专属“口袋”中,这样既保障了课堂教学的高效,也不耽误孩子们在闲暇时间使用手机。
谈到中小学生的手机使用问题,一些家长有的是想当然的“开明”,有的是出于安抚住孩子不找自己的麻烦,无视学生在使用手机上普遍存在的“错位”现象。为此,学校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醒家长们配合学校加强管控,督促家长们在“数字化”潮流中,站稳脚跟。家长在家也要以身作则,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欲望”,多陪孩子看看书、谈谈心等。
当然,也要发掘社会功能,多管齐下。今年人民日报曾连发四评追问“手游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就曾剑指某手游为了“利益”而丢失“企业责任”。我们的孩子如今“恋”上手机,毫无疑问与一些企业单纯商业的投放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必要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让手机“业务”经营者提升“责任意识”,把住各个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