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艳萍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这是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的话。意思是说,知道和理解得越清楚,行动和实践越扎实,进而认识和理解也就会更加清楚。这实际上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充分说明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认识深化,只有把两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接近真理,大步前进。这与我们经常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等,如出一辙。现在读来,仍觉意义非凡,值得学习借鉴。
新形势下的教育,各种压力剧增,各类问题积聚,教师普遍觉得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变得复杂了,越来越让人琢磨不透了,越来越难以应对了……透过这些感受,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动态的、多元的、未知的变化,造成认识上的冲击和见识上的缺乏,才使得教师无所适从,或畏难不前,或局促不安。为此,对我们每一位老师来讲,要想适应形势的变化,跟上时代的脚步,立于不败之地,都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学历教育,固守已有的认知和掌握的知识,必须如饥似渴、加强学习,不断增加学识、见识和胆识,进而进一步提高素质和能力,把该想的事想透,该看的事看清,该做的事做好。当前,我们教师除了应当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专业知识外,特别要在“知教育、知学生、知不足”方面多下功夫,注意学习、研究和掌握规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什么是教育?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马克思、恩格斯说:“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还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比较具体:“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会获得成功。”教育首先是人性的唤醒和生命的呵护,每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成长方式和规律,教育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有差异的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才能破解办学为什么、教学为什么、学习为什么三个根本性问题,才能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这不是咬文嚼字、钻牛角尖。因为没有理性的自觉,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做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的。好的教育不在于给学生开设多少课程,而在于通过课程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思维是学习的核心,学生只有进入深度的思考,才能进行真正的学习;好的教育不在于传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学生产生多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好的教育,不在于促使学生具有怎样高超的技能,而在于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趣、人生的体验、社会的历练、丰富的校园生活和幸福的人生;好的教育不在于追求严格的课堂流程,而在于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人,是成长之中的人,是成长之中需要帮助的人;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可以塑造的人,是必须超过教师并推进社会发展的人。很多时候,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想一想,总是站在高处俯视学生,用自己心中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把原本“有棱有角”的学生,磨得光溜溜的。而心中窃喜,“看我们班的学生多好,上课坐的端端正正、一动不动……”熟不知五根手指伸出来还有长短,更何况几十个充满个性的人。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我们的标准是否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益,学生在按照我们的标准去做时,他是怎么想的?在标准履行的过程中是否对学生造成了伤害……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点、优点,而不应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爱迪生上小学时,学校买来了新玩具,他很好奇,全给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的妈妈。老师对爱迪生的妈妈说:“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老师,我看你就不对!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和别人一样了吗?”如果爱迪生的妈妈支持老师,也许就没有20世纪对人类贡献最大的科学家了……。理想的课堂应该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学有所得。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学生如沐春风,人格逐步得以健全,责任感逐渐增强,品德渐渐高尚,举止慢慢得体儒雅。理想的课堂要让每个孩子有梦想,并使孩子的梦想成真。理想的课堂应该异彩纷呈,充满生机活力,蕴含丰富的智慧,让课堂成为智慧汇集的地方,只有智慧的涌动、智慧的碰撞、智慧的再生,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所。
《学记》有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越学习,越感受到自己的无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发现不足比解决不足更重要。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因材施教,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作为一名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样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作为一名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身上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平等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通过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感到温暖、增强自信;要懂得言传身教,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
教师知不足,才能反思进步,形成自己的课堂特色,有自己的灵魂。学会关注蕴藏在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