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赟
近日,笔者的一位初中同学,长年在兰州打工,前几天匆匆赶回家,因为他的孩子被其就读的某城镇中学分到了“特殊班”。学校的解释是:“‘特殊班’是学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新举措。之所以把留守儿童分到‘特殊班’,是因为这些学生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家庭贫困,父母外出打工。如果把他们和城镇里那些非留守儿童安排在一间教室学习,无疑会在生活、学习、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
说实话,笔者对校方的这一解释却持有不同意见,就算是该中学设立“特殊班”的初衷充满善意,但是刻意提出“特殊”二字,就等于为留守儿童贴上身份标签。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曾经阅读过的、为之动容的故事来:
邢筠为背部的两道疤痕而自卑。上体育课他总会躲在一个角落里用最快的速度换上衣服。有一次,他的疤痕被同学看到了。“你是个怪物!”“你的背好恐怖!”……邢筠伤心地哭了。就在这时候,老师出现了,他绘声绘色地说:“传说每个小朋友都是天使变成的,大多数天使在变成小孩子时,都能很快就把自己的翅膀脱下来了,只有极少数的天使动作比较慢,来不及脱下自己的翅膀就变成了小孩子,就会在背上留下两道疤痕……”“那是天使的翅膀呀!”同学们指着疤痕纷纷发出惊叹。邢筠呆呆地站着,停止了流泪。所有的小朋友都围上来要摸一摸天使的翅膀。邢筠渐渐长大,他深深地感谢这位老师。高中时他参加了全市的游泳比赛,并拿到了亚军。他勇敢地选择了游泳,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背上的那两道疤痕,是被老师的爱心所祝福的“天使的翅膀”……一块使人倍感自卑的“疤痕”成为了一道溢满温暖、激励、自信的育人景致。
“一块使人倍感自卑的‘疤痕’成为了一道溢满温暖、激励、自信的育人景致。”故事中的这句话在令我们感动之余,还能促使我们躬身反思应该如何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知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首先应注重他们的“疤痕”——精神、心理和情感需求,因为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很容易成为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因此,我们应当向故事中的老师学习,化解同学之间的隔阂,消除“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不仅让他们自己,同时也让他们身边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将那些所谓的“疤痕”看作是“天使的翅膀”!
教育的真谛就在于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所追求的就是人的发展!我们应该取消“特殊班”,我们应该让一块块使留守儿童倍感自卑的“疤痕”成为一道溢满温暖、激励、自信的育人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