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华润万家有限公司 李爱赵
在数论中,哥德巴赫猜想有两条:(1)任一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2)任一大于等于4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哥德巴赫猜想简洁易懂、有趣无穷,中外数学家为此展开过精彩的证明接力赛。
作者曾在手工推算素数表时,发现素数有趣的一点。例如:
2=5-3=13-11…=883-881… 4=7-3=17-13…=773-769…
0=2-2=3-3=5-3-2… 1=5-2-2=13-7-5=17-13-3…
参照哥德巴赫猜想的表述,据上述及类似例子可推测写出新猜想:
(1)任一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差。
(2)任一大于等于4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差。
这里“素数之差”有异于“素数之和”的特殊性,限定词(排除范围)可以消除、转换如下:
① 任一正奇数,都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差。
② 任一正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差。
显然,①、②不用排除任一特定数,充分显示统一(完全统一)的数学美。同时发现,“素数之差”还有表达负数的特性,哥德巴赫猜想“素数之和”不具备。照此,还可类推出相关新猜想。
(5)加强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监管方式要与时俱进,对工程项目采取信息化手段开展监控式管理,实行远程监督。逐步推动流域内水利工程建设实时监控系统、卫星遥感遥测监控系统[5]、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工程建设,实现与水利部、各省水利工程质量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按政务公开相关规定发布质量信息。同时与已建成的“全国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联网,将检查出的质量问题纳入各生产经营单位信用信息系统,由质量监督机构参与信用体系评价和管理,为长江流域质量监督提供信息化科技保障。
(1)上述新猜想主要指“任一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差”。其他都是因此而推导出来,加上与原哥德巴赫猜想进行组合综合,形成相关系列“猜想包”,暂拟名“新哥德巴赫猜想”。现归纳如下:
①新哥德巴赫猜想(10~1)—— 任一正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差。
②新哥德巴赫猜想(10~2)—— 任一正奇数,都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差。???
③新哥德巴赫猜想(10~3)—— 任一负奇数,都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差。
④新哥德巴赫猜想(10~4)—— 任一负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差。
⑤新哥德巴赫猜想(10~5)—— 任一负整数,都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差。
⑥新哥德巴赫猜想(10~6)—— 任一正整数,都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差。
⑦新哥德巴赫猜想(10~7)—— 任一奇数,都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差。任一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差。任一自然数、整数,都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差。
⑧新哥德巴赫猜想(10~8)——任一大于等于4的偶数,既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又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差。
⑨新哥德巴赫猜想(10~9)——任一大于等于7的奇数,既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和,又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差。
⑩新哥德巴赫猜想(10~10)——除特定的5个数在特定情况下(1、3、5不能表达成三个素数之和,0、2不能表达成两个素数之和)以外,其他所有自然数,都能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三个素数之差。其中,奇数都既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和,又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差。偶数都既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又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差。
(2)10~8 还可如此表达:素数+素数 = 任一大于等于4的偶数 = 素数-素数 (10~9可类推)。
(3)10~7也可如此表达:(所有)负整数 = 素数-素数-素数 =(所有)正整数。
这种表达式可充分显示数学美的对称、统一、互逆、简洁,同时,10~1至10~7这7条,定语是“任一”,没有限定范围,不需排除任一数,十分完全统一。
作者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时,得知埃尔德什(Erdos)在二十世纪已提出想象力丰富的问题。本文以“埃猜”指代:是否有无穷多个素数P存在,使得每个小于等于(P-3)的偶数可表达成两个都小于等于P的素数之差?
这个“埃猜”与上述“新哥德巴赫猜想”,有相似性,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假设“埃猜”成立,即在某个素数P,将有:每个小于等于(P-3)的偶数均可写成两个都小于等于P的素数之差(P-1这个偶数在“埃猜”中是例外)。而“新哥德巴赫猜想”在“素数之差”中,对表达偶数的素数大小并未限定。可以说,“埃猜”是特例版,“新哥德巴赫猜想”是普遍版。如果前者成立,后者也成立,如果前者不成立,后者仍有成立的可能。
本文10条猜想虽未进行计算机大数验算,但“埃猜”和原哥德巴赫猜想皆经大数验算无反例,也推定无反例,可作为数论猜想的新问题、新靶子,预计作用:增加数论猜想系列性、助推数学科普持续发展、激发科研人员攻关。“新哥德巴赫猜想”的“素数之差”证明,期待专家挑战,可能需创新思路和方法。素数研究不仅有纯数学意义,而且当今计算机网络普及,在电子通信、RSA密钥等密码学领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及应用前景。
[1]潘承洞,潘承彪.哥德巴赫猜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
[2]王青建.数学史简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