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庄二中石门实验学校 张爱英
老师端坐在教室前,低头读书;学生聚精会神,眼前是大部头的《海底两万里》。这样的情形持续两节课,周周如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名著、还是跟随教材配套的各种读本,学生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上完成。课外阅读课内化,实实在在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这是笔者在学期末总结全校语文教学时写下的一段话。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学校先后开设了阅读课、讲读课和写作课,教师每节课也都会给学生预留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这一系列做法都源于我们持续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鉴赏,在品味中学会思考,在训练中学会表达。
作为石家庄二中教育集团的一个校区,我们一直秉承二中“稳健发展,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各项工作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我们一直在思索:依靠刷题取得的成绩里,学生能有多少提高,教师能有多少长进,教师和学生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全校上下都在找寻突破与超越的具体策略。
偶然的机会,我们接触到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去吉林学习的几个老师深受触动,他们在去学校外出学习经验分享会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原来,我们一直在用教数学的方法教语文!
接下来,我们开始零距离接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领会具体观念:“一课一得”——每节课解决一个问题;“质从量出”——通过大量阅读确保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课内化保证阅读的时间;“读写结合”——通过阅读多篇同主题文章了解写作方法和写作范式;“单元整合”——提炼目标,节省课时等。这些新观念如同一场春雨,滋润了我们焦渴的心灵。
于是,我们开始在课堂上做文章。首先是转变教学观念,形成一个共识:语文学习必须将阅读落到实处。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开始估算教学任务——教材、读本、丛书、名著;计算教学的时间——每周六节语文课、两个40分钟的早读,再加上每天40分钟的自习,平均每天100分钟的语文学习时间。通过对比,我们意识到,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完成提高学生阅读素养这一任务,必须借助“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语文教学中有几个问题,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回避,故而被称作是语文教学中的“艨艟巨舰”。
一是默写和背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为学习其他课程做准备的重要环节。如何使学生牢固识记、准确书写,这是让许多语文老师耗神费力的事情。比如我校入职刚满三年的李彩老师,就有过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汉字,她盯着学生在改错本上订正、抄写,最终学生厌烦了,他也很疲惫。实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后,教师采用单元识字方法,带领学生把生字新词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将生字新词进行归类,讲述造字法和解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背、在想象中写;通过大量的阅读,强化学生的记忆。就这样,先前枯燥乏味的生字新词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二是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章中心思想,这是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传统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面面俱到,唯恐讲解不周,落下考点。我校郭硕硕老师之前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这样:课堂上想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给学生,最后却发现给得越多学生似乎得到的越少。怎么办呢?“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单元整合”理念帮助郭老师走出了困境。教师备课时,首先确定单元目标,将单元目标分配到每一篇课文中。如此,每篇课文只需完成一个固定的目标,其他目标则在其他课文中完成。给课文的任务进行了“瘦身”之后,一篇课文的目标就变得单一、明确,教师无效讲解的时间变少了,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增多了。
三是作文教学,这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训练的序列问题、训练的方法问题、写作例文的选择问题、修改的标准问题等都是作文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教师在单元备课时已经将这些问题一一分解,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具体体现。比如,每单元设计的读写联动课,就是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或丛书上的文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此外,我们还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当学生从名篇例文中掌握写作方法后,当堂练习,当堂展示。
由于实行了单元整合教学,学生学习教材的时间就节省下来了,课内阅读就成了可能。为了让课内阅读更加有效,我们对课内阅读的内容、时间也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宗旨是“老师轻轻松松地教,学生简简单单地学”,而老师教得轻松是建立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的。可以说,“语文主题学习”思想指导下的备课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是远多于传统课堂的。教师必须通读课程标准,反复研究每一篇课文,还要通读每一单元配套的五十余篇文章;为了让写作训练有针对性,每一次选择文段都颇费思量;为了增强名著导读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自己提前完成阅读工作。也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学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随着思考和实践的深入,他们逐渐摆脱了起始阶段的套用、模仿和借鉴,探索出了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课程设计,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创新型的课程设计:
比如,胡亚男老师在文本的探索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感悟,既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设计出了类文的共读、对比与感悟课型,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类文之为类文的共性,也理解了类文之为不同文章的区别,把理解和感悟落到了实处。
又如,张月新老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常”即规律,不断创新探索课程设计。她设计的情感类文章体验课、人物形象类分析课、写作方法类指导课,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解读文本设计课程的能力,也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惊喜和满足。
再如,鹿博涵老师在情感意蕴探究上逐步深入,她把《愚公移山》和几篇介绍当代“愚公”的文章进行了群文推进,让学生深刻领悟了愚公不愚、舍我其谁的精神本质;单元设计上逐渐成熟,不仅包括基础知识、语法知识、写作知识等,还把丛书的内容进行名著阅读式的导读,把一些零散的篇章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不仅读到了一篇篇独立的文章,更从文章中看到了内在逻辑。
随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进行,全校师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了:摒弃了面面俱到的分析,每节课都有新内容,学生感觉有意思了;每节课有了明确的目标,老师讲得深入,学生学得明白。
课堂的变化带来了学生的变化。他们爱读书了,每次阅读课,课堂上安安静静,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勾画出感兴趣的内容,还会在笔记本上做摘录;甚至课间也会翻出书来看几页。课堂上爱动脑了,有了个性化的见解,回答问题积极性也提高了。作文的选材范围广了,语言通顺了,病句逐渐减少。
课堂的变化也带来了教师的变化。教师刚开始读书是因为备课的需要,渐渐地地品尝到了读书的益处后,读书成了他们的习惯;读书的范围也由备课用的教参拓展到各种教育教学书籍以及文学名著;读书品位得到提升,大部头阅读逐渐代替碎片式的阅读,名家名作逐渐代替通俗读物。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逐渐提高。武英儒老师认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带来了思想的解放,课堂变得灵动活泼;支丽果老师感觉“语文主题学习”带来了头脑的革命,在思考中不断前进;曹西聪老师决心做一个“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子”的老师,“语文主题学习”恰好为她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贺姗姗老师从“简简单单学,轻轻松松教”中感到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幸福。
如今,“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已深入到每位老师的脑海中,阅读的观念已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结果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师生走近阅读、享受阅读时,距离理想的课堂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