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高校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联络员、信息员、管理员、安全员等重要角色,是辅导员工作中的得力助手,是同学眼里的楷模,是校园社团活动中的有效组织者。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是辅导员培养人才环节中的典型人物之一,也是辅导员管理水平的具体结果呈现。因此,建立健全班干部培养机制,有效的将激励与惩罚相提并用,有利于班干部的成长。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前采用的是以专职辅导员管理为主,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为辅,其主体责任和工作任务落脚点在辅导员身上。但学生管理工作片段化、冗长而复杂、精确具体却又很难出成果。这使得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思想压力,还凸显不出业务水平和能力。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学生自觉自悟,然而实现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在高职院校还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在组建班集体之后的第一件事—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则成为辅导员第一个要解决的事,不仅有利于维护班级的稳定和正常运转,同时也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通常都有一批团结在辅导员身边的班团骨干核心队伍,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是凝聚班级力量的一面旗帜,更是班集体精神面貌的风向标。
班干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又有成就感的过程,能成功被选拔为班干部,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虽然不差,但想要成为出类拔萃的班级骨干,辅导员必须要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要在班干部的行为养成、意志磨练、实践锻炼等环节下功夫,将班干部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奖励与惩罚结合起来,让班干部学习中体验收获与挫折,在经验的获取过程中提升管理能力,最终成为辅导员的左膀右臂。
首先:树立服务观念。班干部要树立吃苦在前,荣誉在后的服务意识。工作中摆正姿态,切莫打官腔,遇事就退,有利就冲。
其次:自律性强。身为班干部,首先要以身示范,严以律己。不管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作风习惯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力争模范,勇争前茅。
第三:学会有效沟通。班干部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枢纽站,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信息的上传下达、班级活动策划等通常通过这个枢纽来实现。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方能实现有效的沟通。不假传信息、不散播谣言,语言务实而又不失灵活,务虚又不失严肃。
良好班风对学生社会化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有利条件,而良好班风的形成直接取决于一个坚定有力的班级领导班子。班干部的培养过程中既不能一味的偏袒和纵容,宠溺和宽恕,不能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而没有原则性,班集体的建立离不开制度化的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工作中激励肯定不可或缺,但如有违规不妥之处,必要的惩罚和鞭策必不可少。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现提出几点措施:
(一)处罚从严。结合《学生手册》制定行之有效的班规,从日常管理着手,从班干部自身抓起,以点带面,再要求普通学生的时候,只有严格要求班干部,使他们出于高起点,才能到达高标准。在违规问题上(比如:成绩挂科、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等),先抓班干部典型,严惩不贷,决不纵容。
(二)奖励从宽。班干部在班级成长过程中付出了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努力,牺牲个人时间和经历,甚至包含委屈,受夹板气,既不能怒怼学生,也不能惹恼老师。通常舍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在困难面前赶往强冲、乐于奉献、不要抱怨。奖励要及时有效,范围要宽泛,不拘泥于大事件。不管是精神上的表扬还是物质上的奖励,都是对学生干部工作的肯定和赞赏,能激励今后有效的为班集体服务。
(三)学业与实践并重。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学习,班干部是学生中的一份子,学习成绩是第一卡尺,不能只重实践活动,荒废学习成绩。很多班干部只要期末就逢考必乱,慌不择路,最后被淘汰出局。培养优秀的班干部,既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忽视或遗忘,抓紧他们的学习习惯养成,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查漏补缺。
(四)素质与能力并存。班干部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晰的思维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一个人的某些能力先天条件较好,稍加培养成长很快进步很大,但内在素质的高低会显露于个人的行为表现、性格品质上。辅导员在使用班干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班干部办事能力强,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就需要辅导员多加点拨和培养,在充分肯定能力的同时给予表扬,更要敢于纠错,敢于批评指正,最终培养出合格且优秀的班干部。
(五)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科学、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干部的发展很重要。对班干部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某一部分,班干部评价应该侧重于发展性评价,应该对学生的进步进行科学、积极的评价。要让他们受到自身努力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在班级管理中更加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将自身的优点和能力发挥到最大化。
(六)成立工作监督小组。在班级设立班干部管理监督小组,小组成员要定期对班干部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对管理人员的不当管理行为予以民主评议,不合理之处要及时改正。
[1]杨洪志.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提升及学生干部培养的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6(7).
[2]保云.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途径和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