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晖
(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山西 晋城 048000)
德育教学是中专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德、智、体、美、劳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统领着整个学校的教育。尤其对于在校中专生来说,德育教学,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但是反观我们的教学实践,学生们似乎对德育课不感兴趣,在上德育课的时候,昏昏欲睡,老师只好强制教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那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如何在我们的课德育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中考成绩低,上不了普通高中而上的中专。这部分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性很差,基础差。这种“得过且过”的思想,在上了中专之后,仍会延续。除了学习成绩差,中专生中思想品德不好的学生也占不少。打架斗殴,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都沾染不少。对于这种学生,你跟他们讲品德,讲素养,他们会从内心产生抵制情绪,认为老师讲的太“假大空”。
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品行的养成处于长期忽视状态。有的父母自身品行就存在问题,父母的不好行为,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对孩子已经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德育教师的选拔任用太过随意。有些人认为,德育课谁都可以教。其他学科不行的老师可以教;非政教专业毕业的领导可以教;甚至对政教专业不通的理科教师也可以教。任课教师的不专业性,直接导致在德育课上空洞的说教,严肃的批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问题的出现。
另一方面,德育教师在思想上并未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他们觉得德育课不比专业课,在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并不能起到帮助作用。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产生敷衍情绪,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空谈课本上的大道理,不将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如何激发学生在德育课上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在教育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规律:如果一个老师受学生欢迎,师生感情好,那么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学习劲头就很足,教学效果就很好;反之教学质量就很差,这就是教育中的“情感效应”。
其实,“情感效应”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能理解。学生喜欢老师在心理距离上就会缩短,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学生愿意听,喜欢听,老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师生之间会产生一种教学中的默契。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教学质量自然提高了。反之,学生不喜欢老师,学生和老师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隔阂,尽管老师口若悬河,但学生一字未听。一旦学生对老师产生这种厌烦的抵触情绪,那无论这个老师水平再高,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积极利用师生之间这种良性的“情感效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德育课并不是空洞的说教,那么我们必须让德育课走进生活,让学生觉得德育课并不遥远,它对于我们的生活非常有用。在德育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不回避。比如:中专学生要不要具备科学的世界观?要不要懂得客观经济规律?针对这些问题,我不会马上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联系实际,准备案例,准备辩论,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结论。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德语课的兴趣和热情。
德育课最省事的方法就是照本宣科,考试时把重点画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只会让学生听而生厌,听而欲睡。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用不拘一格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不要一味的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在德育教学中,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专题演讲,辩论会,社会调查,写小论文等,都是不错的方法,也可以借助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过程。
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教言教语来开展教学活动。这个“合适”不仅是指语言表达的准确精炼,更是指语言的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老师在讲课时不能语言太过随意。像“啊、嗯、呀、这个、那个”等词语不能使用的太过频繁,也就是说要避免“口头禅”。这种口头禅式的词语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厌恶感,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处理一个知识点时,如果教师能做到抑扬顿挫,松弛有度,该激昂时激昂,该轻快是轻快,该低沉时低沉,该严肃时严肃,那何愁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何愁与学生达不成共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等方面何愁没有大的提高。
[1]丁丽.把握课改契机提高中职德育课学习兴趣[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1).
[2]王福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J].信息化教学模式,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