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情景活动增进大班幼儿的社会交往

2018-01-26 01:02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吴雨洪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8年1期
关键词:表演区同伴情景

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 吴雨洪

幼儿的社会交往在5~6岁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五大领域的学习作了建议,指出:“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乐意与人交往,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互助、合作交流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的适应与发展至关重要,这项工作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抓起甚是关键。同伴之间的社会交往具有较高的自发性、平等性。幼儿乐意参与同伴交往活动说明幼儿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需求;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社会经验和交往技巧,有助于幼儿形成更强的社会性、产生积极的交往体验、积累丰富的交往经验。本文所要探讨的“区域情景活动”主要指建构区、表演区和社会情景游戏(如班级开设的“小医院”)三个自主性区域活动。幼儿在这样的情景活动中的交往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一、区域中的情景活动对幼儿的发展

㈠增加幼儿语言交往活动的游戏性

区域活动是幼儿教师根据班级环境条件,利用游戏特征创设一些生活化的环境,引导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活动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材料,获得特定的学习经验和交往经验,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游戏化的情景中,幼儿还能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可以从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意志出发,与同伴自行确定活动内容、时间调整、顺序安排以及游戏规则。那么,幼儿的社会交往相较于日常对话凸显出更强的游戏性,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快乐小舞台”的情景活动让幼儿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大胆再现故事语言,同时,幼儿在熟悉故事语言后,能主动改进故事中的对象及语言,进一步生成了新的游戏内容,创造新的故事环节,增添了故事性和游戏性。学习完《聪明的乌龟》后,孩子们不满足于原来的故事语言,于是增加了故事角色,创造了新的情节“乌龟和青蛙为了惩罚狐狸,狐狸快溺水时,青蛙和乌龟继续教训狐狸”的对话:“谁让你做坏事,老想着吃我,我现在就不救你”“把你救起来,你以后怎么对我们,你怎么让我们相信你”……让我看到了孩子们把故事续编下去的语言充满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㈡增加幼儿交往活动的趣味性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幼儿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交往中,幼儿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他人的愿望与要求,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习与同伴分享、互相谦让、合作等人际交往技能。区域活动中的情景活动是基于幼儿现有生活环境开展的,从入园开始就不断积累交往经验,有足够的交往空间。5~6岁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已有的生活交往经验和各方面能力为其进一步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幼儿社会交往的工具进行分类,可以将幼儿的交往分为言语性交往和非言语性交往。除了幼儿在情景中的对话外,教师在情景活动中所提供的服装、道具、材料等已经能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职业、行为倾向等,物质材料的出现为幼儿交往划定了语言交谈范围,能激发幼儿下一步的活动兴趣。

㈢增进幼儿交往的社会性

在情景游戏中,幼儿在不断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怎样处理和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怎样一起完成任务。比如,在“我是妈妈”游戏中,幼儿自己分配商量角色,谁来当妈妈,谁来当爸爸,谁来当宝宝。他们参照现实生活经验来进行人员分配和调整,爸爸负责做饭,妈妈负责照顾小宝宝、给宝宝喂奶。每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玩“小医院”游戏的孩子必须在选择游戏之后互相商量决定谁来扮演病人,谁来扮演医生和护士。在共同商量决定的过程中,幼儿学习如何相互配合与谦让才能让同伴和自己都玩得高兴。

如此一来,情景活动进行的开展不仅能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能发展幼儿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只有在类似的自主性活动中,幼儿才有大量的机会恣意表现头脑中的“妈妈”和“我”。在情景活动中,幼儿需要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通过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模仿成人的交往行为,体验现实生活中与不同人的交往过程,体验成功或不成功的感觉,从中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及技巧,分辨出正确的交往方式,从而有选择性地内化为幼儿自己的交往技能。例如,小医院中病人捂着肚子,“医生”猜测“她肯定吃坏肚子了”,没料想 “病人”却说:“我要生小宝宝了”,“医生”大吃一惊后,还是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二、教师在区域情景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㈠认真观察活动,发现引导契机。

幼儿进行不同区域的情景活动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观察者,其次为指导者。由于大班的区域活动材料具有低结构性特点,例如材料分门别类,教师示范出来的成品却很少,孩子的创造性活动空间增大,因而不可预设的场景和对话会出现更多。为此,教师要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仔细观察幼儿行为,“耐心倾听,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分析幼儿行为和语言,判断幼儿哪些地方是超越教师预期的。”教师要谨记:不要以成人思维来“评价”和“引导”区域游戏,保留幼儿真实的活动表现,适时干预,这样指导才是有效的。

㈡多元角色支持,增加活动趣味。

在区域活动中,往往存在一种误区——“教师只提供区域材料就可以了”,此种认识有失偏颇。教师不仅仅是材料的提供者,更是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和支持者。在幼儿交际范围内,教师的重要角色还可以是倾听者和分享者。如何看待这里面的“倾听”和“分享”呢?例如,一位女孩选择当表演区的“妈妈”,照顾宝宝吃饭睡觉,改正了“宝宝”在吃饭时爱玩手机的毛病,她觉得很有成就感,随机就问:“老师,你觉得我这个妈妈当的怎么样?”面对孩子的这种要求,教师要有一种本能的反馈意识:“是的,你照顾得很不错”,因为幼儿的这种发问是想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认可,即对交往行为的评价需求,这时,教师对幼儿语言或身体的表扬(如摸头、竖大拇指)或暗示充当了一种催化剂,激励幼儿参与情景活动。同时,教师可以继续和情景中的幼儿互动:“小宝宝能告诉老师,刚刚妈妈说了什么你就乖乖放下手机吃饭了?”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同伴间继续重现交往场景,“妈妈”也能进一步感受到“宝宝”对其工作的肯定,增进其大胆交往的自信心。

㈢灵活利用材料,增加对话元素。

区域中的情景活动包含大量丰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内心产生不同程度的活动兴趣与活动机会。教师灵活利用材料(如服饰、头饰、道具)为幼儿交往行为的发生奠定情境性,让材料发挥“黏合剂”的作用,帮助每一个孩子拥有成功交往的体验。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参与情景活动的幼儿兴趣需要、场景情况,对环境或者材料进行适当变更,引导他们顺利开展交往。例如,教师利用废旧的话筒改造的区域材料“金话筒”,将其投放到表演区,新材料的出现搅“和”了班里的“故事竞赛”,并且充当了一个好的“交往黏合剂”。一次,“小熊的一家”出了点小矛盾,经过老师的引导,善于解围的小子路拿起了话筒为家人唱了一首温馨的歌,很快地弥合了“家人”之间的感情。

㈣合力解决矛盾,习得交往技巧。

5~6岁幼儿虽然合作意识有所增强,但还是会因为一点争执表现他们出“个性”。引导幼儿发现交往中的问题,能较好地引导大班幼儿掌握交往的技巧。一次,小语想进表演区,在门口转悠了两次都没有成功,这时候,小语找到了我,她不太高兴地告诉我进不去表演区是因为梵梵在伙伴中间说“不让小语进区”。我听了后觉得教师应该干预,于是便去调查原因,原来是昨天画画的时候,小语没有借画笔给梵梵,梵梵觉得她不是自己的好朋友,于是发生了今天的一幕。借此,我希望他们知道原因后能相互原谅彼此的过错,便做了中间人让两人和好。倘若是因为材料或角色发生争执,教师可以先鼓励他们自行解决;如果幼儿争执不下,教师再出面进行调整。关键的是,要对个别交往技能弱的幼儿进行重点教育和指导,教给适宜的交往技能,如向老师寻求帮助、与同伴协调轮流扮演等方式。情景活动作为幼儿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进行指导活动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不同交往技能的适用性,从而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猜你喜欢
表演区同伴情景
情景交际
从表演区游戏中反思教育行为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小导演诞生记
幼儿园表演区游戏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寻找失散的同伴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园表演区的创设与指导
楼梯间 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