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卫泉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办到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着眼整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学生若能做好每个环节,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 预习 课堂 复习
一、引导课前预习
预习主要是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一堂课仅45分钟,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老师要在课堂上传授尽量多的知识,而学生则要吸收尽量多的知识。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学生要时刻集中注意力,跟随老师的思路,对新学知识进行吸收消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同时数学本身就要求学生逻辑性强、思维活跃、理解力好,这对很多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题。难上加难,只会让更多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兴趣。为了能让学生学好数学,老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预习能帮助学生提前熟悉接下来学习的知识,弄清楚自己哪里懂,哪里不懂,然后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对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加深巩固,不理解的知识点经过老师的讲解,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种抓重点的学习方式,会让课堂学習轻松不少,增加了自己学好数学的信心。但是预习也不应该盲目预习。每堂课后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哪些知识点是需要熟记的,哪些知识点只需要掌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高效利用课后时间。比如在学习小数点加减法时,学生通过预习,会觉得自己会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检测预习”方法,做一做自主练习的第2题—计算并验算。结果在做题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10-0.8=0.2,26.81+5.29=31等等一些细节的问题,当他们通过验算得知答案不对时,会再重新从课本中找答案,然后再练习。只要学生能学好数学,自然而然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学生带着兴趣听课,课堂效率就会提高不少。[1]
二、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的战场。学生能学到什么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而这又取决于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还是主动探求知识。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对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实现自主学习,就能提升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阶段就是初中时期。[2]
什么样的课堂氛围算好的课堂氛围呢?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单纯地输出知识,应该变成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将教学和实际相结合,对数学知识由浅及深地讲解,引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这些就是一个良好课堂氛围的表现。[3]
数学实际上是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若能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为背景展开数学教学,分析平平常常的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着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就不再认为数学只是空泛的理论知识而是可以切切实实地运用于生活。对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吸引点。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张纸的厚度是0.1毫米,那把纸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大概有多少,这高度和珠穆朗玛峰高度比,哪个更高?”学生带着疑问,兴趣高涨,有折纸的,有测量的,有估算的,各抒己见。大部分人无法想象纸对折后的厚度会比珠穆朗玛峰高,这时候,老师抛砖引玉,顺势导入《有理数的乘方》这节新课,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投入到课堂中来,在听课、探讨、练习过程中有效的理解了本章节知识,并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个要素就是课堂互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实时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互动还能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时数学里抽象的公式、复杂的推理、难以理解的逻辑思维都变得鲜活易懂起来。老师与学生最好能产生一种共鸣,老师说出上一句,学生就能接上下一句。首先,老师得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然后根据课堂氛围来实时调节课堂节奏,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去,通过小组讨论,举手提问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还能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交流表达,开发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潜能。其次,课堂互动主要以鼓励为主,老师的表扬会让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感,不要让学生觉得是老师在故意刁难自己,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设计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主要用于反映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起到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加深的作用,是数学教学特别重要的一环。通过课后作业,学生能查漏补缺,老师则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一个评估。为了学生把课堂上新学的知识点正确地运用到问题中去,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应该注意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第一,拒绝题海战术,展开有针对性的习题练习。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所以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为了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老师就得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针对个体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以此达到锻炼不同层次学生的目的。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对习题的难度适当加深,反之,当学生觉得学习数学较为吃力时,则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联系实际生活,保证趣味性。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就得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应该一味地传授知识。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激情,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言而总之,教学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但是这个方法各不相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情况。老师只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才是老师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翁勤林.先知能先觉吗?——关于数学课预习的一点感悟[J].教育科学研究,2005(6).
[2]裘哲勇,郝丽萍.数学建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素质中的作用[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1.
[3]李铁军.数学课“激趣”5-法小议[J].中学数学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