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儒家经典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8-01-25 08:30余慈榕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儒家文言文核心

余慈榕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在语文教育领域便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千百年来,儒家文化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其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对于当代社会和人的发展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儒家经典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深入挖掘儒家经典中具有普世价值和现代意蕴的内容,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儒家经典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试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儒家经典选文,探讨儒家经典对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及策略。

一、利用儒家经典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文核心素养被提炼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影响了中国人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在当代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仍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

儒家经典的文言用语,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字意蕴极其丰厚,很多词语依然沿用至今。储存一定量的语言运用样本是建构与运用语言的前提。儒家经典是典籍中的典范,其语言往往精妙简练,易于诵读记忆,对于学生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建构语言机制发挥着积极作用。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关雎》《蒹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劝学》等儒家经典选文,语言简洁凝练、气韵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文章都是语言运用的典范,遣词造句上造诣极高,学生长期熟诵这些文章,不仅能把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还能强化和优化自身的语言运用。

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阅读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阅读材料,与现代文相较,儒家经典选文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儒家经典选文以文言文形式呈现,具有深奥难懂的特点,然而这一特点在训练学生理解能力上却能显示出其积极意义。比如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劝学》《鱼我所欲也》,学生要想理解这些文章首先需要寻找工具书理解字意,然后根据字意推断句意,继而理解段意、文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升。这些文章论辩色彩浓厚,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主观方面论证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这样将历史事例与讲道理紧密结合,逐层推论,论证缜密。学生在梳理作者论证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能够得到有效锻炼,思维还会更趋理性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

3.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孔子非常重视美育,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学习《诗经》可以感发人的精神,使人产生美感。比如《蒹葭》一詩中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的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关雎》中展示的人类不掺杂世俗偏见、真诚美好的情感世界,都能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心灵的净化,激发学生对美的积极追求。在审美标准上,孔子“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声以为节”的主张,即文学艺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有节制而恰到好处地抒发情感,无论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还是审美情趣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无论在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方面还是在个人的思想行为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大的价值。比如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老爱幼、注重道德修养、勤俭节约等,都是儒家思想在现代的延续。阅读儒家文化经典,了解居于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思想,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来历、形成、特色及发展趋向,即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才能更好地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辨别其糟粕与精华,进而实现文化创新。

二、利用儒家经典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共同、长时间的努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引才能事半功倍。下面以儒家经典为抓手具体阐述如何提升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以儒家经典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想让学生具备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自己需首先具备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充分利用儒家经典,汲取其中精华,增加自己的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面临很多教学方面、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儒家经典中有很多真知灼见可资借鉴。虽然时代不同,教学内容及对象有很大变化,但教与学的基本矛盾、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是相同的,所以教师应该善于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孔子是“至圣先师”,其很多教育智慧旷古烁今,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指出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愤”“悱”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琢磨,而不要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这种启发式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于专业素养,教师的人格修养尤为重要,因为教育毕竟是一种生命影响生命、心灵感染心灵的过程,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儒家思想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给予了很好的指引,即教师要能做到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宽恕他人,敬爱他人。教师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地成长。可见,学习儒家经典对于教师增加知识学问、拓宽胸襟、涵养气象、提升人格境界意义重大。

2.挖掘儒家经典人文价值,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文言文教学在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文言文深奥难懂,教学以逐字逐词串讲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道出思考的重要性,启发我们文言文教学可以围绕“思”来教,即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之乐于思考。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具有文学性的,其中的人文价值往往能够感动学生的内心,教学中以此为切入点可引起学生兴趣。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这种仁者爱人的大情怀是足以让人动容的,所以我们可以挖掘孟子的人格魅力触动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做到关爱几个人已是不易,更何况关爱和自己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众,这需要有多大的心胸、多高的境界啊!在执教这篇文章时以孟子的人格魅力引领教学,能给学生以人性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美好人格的追求。所以教师要提升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文言文教学不仅在于要学生掌握虚词、实词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更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获得美的熏陶,开启心智,豁达心胸。

3.学生要学以致用,提升实践能力

儒家教育思想中对学生还有很多现实指导意义。比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即使《诗经》读得再多也是没有什么用的。《荀子》中也提出:“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礼记》中更是指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些都体现了儒家注重学以致用,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这就启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所学知识、方法加以运用,只有在实践中锻炼才能获得能力的提升。比如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论证方法,就要试着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提高写作能力。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就可尝试在日常辩论赛中加以灵活运用,锻炼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诗经》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用于交际中赋诗,现在学习这些古诗,也可以在表达中加以引用,增强文采。现在很多学生表达能力欠佳,即使上了多年语文课学了很多文章,作文中依然会出现语句不通、结构混乱的现象,这就是将学习与实践相分离的表现,缺乏把学到的语言构词技巧灵活运用到实际中的意识。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儒家文化,积淀着中国人几千年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蕴含着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识,其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的发展观为实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研究儒家经典,探寻儒家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能从根本上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其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积极奉献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儒家文言文核心
文言文阅读专练
知命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