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研究简述

2018-01-25 12:35臧鹏宇赵胡世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养弹性个体

臧鹏宇+赵胡世

摘 要:心理弹性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以及其他群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弹性对社会其他群体着较大的影响。总结我国近年来心理弹性的相关理论成果,可以看出,其研究主要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概念、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优化途径等四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弹性

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相同或类似的压力,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如,在遭受重大的创伤性事件时,一些人会长期的抑郁、消沉,甚至自杀,有一些人能很快的从悲伤中走出来,无论处境多么艰难,都能不断地涌现出不被打倒的力量,主要是由于每个个体心理弹性不同所致。

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称“心理韧性”。指个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大多数学者都认可心理弹性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潜能或者特质,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

国内外有很多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国外学者一般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具备的在遇到危机时能展现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的某种能力或特质。比如Werner“個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而心理学家Masten、Best 和 Garmezy等人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不同人群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弹性水平及特质具有差异性;心理学家Luthar等从心理弹性的作用轨迹出发,认为心理弹性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适应过程,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在强烈逆境或者压力之下良好适应的过程,是个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

国内学者的定义则更加广泛,比如周会娜等人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三种类型:结果性、能力型和过程性。结果性是指心理弹性能够让个体顺利度过危险环境并取得良好发展;能力性指个体在遭受重大挫折后产生不良心理的可能性小,并且能恢复发展更高的应激能力;过程性指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时能够适应良好,并且从挫折环境中走出来的过程。心理弹性的认知从最早被看作是一种帮助人类顺利渡过逆境的人格特质到现在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动态,通过动态的、系统的积极适应让人们适应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并通过一定的作用机制激发个体内部的认知从而提高个体的应激能力。从稳定的人格特质到动态的适应过程,心理学家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更加的灵活和贴切。

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在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运红的研究表示了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因素和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温暖、理解等因素与心理弹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朱丹通过考察不同程度心理弹性水平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区别,发现高弹性组的大学生在父母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上与低弹性组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而《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归因风格的关系》发现父母的接受参与和心理自主能对青少年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严厉的监督对青少年心理弹性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汪妍认为,父母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显著相关,父母的适当参与和干涉与心理弹性的大小也有显著正相关。

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弹性也有深远的影响。任茜认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对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发展存在重大的影响,构建健全完善的立体式的社会支持体系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有较强的效用。崔红霞和张英俊在《心理弹性对家庭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中运用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主观幸福感、家庭支持、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三个变量呈正相关。姬彦红利用问卷调查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的间接效应非常显著。马云鹏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的五个维度总分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以及总分军方存在显著相关,此外他还发现,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因子与弹性的相关系数比较高。

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数量很多,尤其在积极心理学发展的背景之下,强调个体正向、积极的能力与特质,重视个体自身的内在力量与潜能,心理弹性对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越来越受人关注。但现有研究大多将关注点放在情绪和人格等特质对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心理弹性作为新兴学科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对于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均有促进作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本身的良好发展,也会影响未来的社会发展走向,以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增强个体的内心力量。一个人如果有较强的内部力量,在面对任何事、任何人,他都会灵活有效应对,利于摒弃以往从消极的角度看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发现,也更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恋,葛喜平.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2)

[2]曹科岩.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教育评论,2013(03)

[3]周会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弹性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4]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

[5]张佳佳,李敏,彭李等.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

[6]朱丹.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大五人格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4)

[7]高长松,明冬艳.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归因方式的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养弹性个体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