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班幼儿心理互助现象的探讨

2018-01-25 15:52林美玲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幼儿心理小班

林美玲

摘 要:长期实践证明,在小班幼儿教学中某些幼儿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既能有效帮助幼儿相互进步、互助,真正使幼儿感受到友谊,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与他人相处。就此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了讨论,先是分析了心理互助的作用,然后详细阐述了幼儿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心理互助,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心理;互助现象

心理互助是指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提供鼓励、支持和安慰的一种心理现象[1]。这种心理互助现象一般存在同輩之间,互助的双方能够建立非常良好的互动关系。但是这种现象是存在人生各个阶段之中,包括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心理互助能有效促进幼儿的成长。显然,深入分析小班幼儿心理互助现象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心理互助的作用

1.心理互助是幼儿交往的基本动力

据英国教育学家尼尔阐述,在幼儿教育时期要让幼儿感受到爱、学会爱,从情感培养方面使幼儿树立自信心、自豪感。而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刚刚脱离了家庭进入幼儿园,其生活方式、周边环境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时幼儿就会产生焦虑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在生活、学习、交往方面,幼儿就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在这一时期,幼儿离不开教师的安抚,也离不开幼儿相互之间的“惺惺相惜”,也就是心理互助。毕竟不同的幼儿性格、兴趣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教师要面对所有的幼儿,不一定能够与幼儿建立相对应的心理互助,这时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心理互助就会产生。能够和谐相处的幼儿便会相互之间产生好感,并交往。当幼儿之间建立了相互依赖、模仿、关注的关系时,幼儿就会更加愿意交往,也会快速适应小班生活。总的来说,小班幼儿之间这种心理互助的行为是非常珍贵的,也是天然、纯真的,既能够使幼儿焦躁的情绪得到缓解,也能够使幼儿感受到爱,从而渐渐地融入班集体中。

2.心理互助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情绪、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幼儿成长的主要表现。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心理互助能够帮助幼儿快速地适应集体,并得到集体能力的发展。幼儿融入集体的过程也就是心理适应的过程。在这方面,由于成人与幼儿之间的认知、思想、需求等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而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远不如幼儿与幼儿之间。毕竟幼儿的需求、生活经验是非常相似的,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很容易找到共同点,从而建立相互之间的互助关系。而这种心理互助关系能使幼儿找到榜样,努力让自己达到同伴的要求。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榜样作用是非常有效的,能真正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再者,心理互助还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成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语言和情感,而小班幼儿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肢体。因而,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形象思维,思维能力有限。而肢体动作能弥补这一缺陷。当幼儿通过肢体表现出良好行为之时,就会影响到其他幼儿,其他幼儿就会更加愿意约束自己。这样良好的互动效应会逐渐增加幼儿之间的了解,最终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最后,心理互助能加快幼儿独立性的发展。独立性也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其独立性比较弱。但是当幼儿慢慢融入集体生活中,心理互助现象会减弱,独立性会有所提升。这样经过长期的小班幼儿生活,幼儿的独立性特点就会逐渐体现出来。

二、小班幼儿心理互助现象的利用

1.积极保护

从上文中能够发现小班幼儿之间的心理互助现象对于幼儿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因而,幼儿教师要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保护,使其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鼓励幼儿建立心理互助关系。当幼儿进入小班,面对众多的陌生人,心理压力远超于幼儿教师[2]。为此,幼儿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并充分利用幼儿自然亲近的特点,鼓励幼儿与其他幼儿相互关注,共同活动、游戏、学习。其次,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幼儿之间心理互助的关系,缓解幼儿的压力,促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交往、学习。最后,幼儿教师可以灵活设计班级活动,使其能够尽早建立互助关系。比如可以开展“我有很多好朋友”等游戏活动。

2.重视引导

在发现幼儿之间存在心理互助现象时,教师应当给予幼儿足够的交往空间,并为其创造更多的接触机会。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引导家长共同配合开展家园共育,从而给幼儿提供与其心理互助的同伴相处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在小班幼儿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来加强幼儿之间的心理互助,或者是在幼儿尚未心理互助时,为幼儿创造空间,使其能够主动寻找同伴。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心理的关注。如果出现比较孤立的幼儿,则应当采取措施使其慢慢融入班集体,找到好朋友。毕竟教师才是小班幼儿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家长还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比如与幼儿积极沟通,引导幼儿谈集体生活。比如“你喜欢班上的谁”“你今天玩了什么游戏呀”。同时,家长要及时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鼓励幼儿积极交往,从而使幼儿重塑自信心,勇敢面对各种问题。总的来说,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关注幼儿心理,并积极引导幼儿与同伴建立心理互助关系。

综上所述,心理互助是幼儿之间最可贵、纯真的关爱。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心理现象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采用合理的方法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最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蓉.心理互助:营造幼儿和谐温馨的家园——小班幼儿心理互助现象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4.

[2]马富成,马雪琴.同伴互助: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3.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儿心理小班
谈小班幼儿入园难适应的应对策略
小班入园“慢”适应四式四法
动画“情结”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