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流行语的语言分析及思想教育启示

2018-01-25 17:59陈淑林
科教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

陈淑林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语言分析,深入把握通过流行语折射出来的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求新求异不喜俗套、追求时尚个性独特、抒发情感排解压力,进而更加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价值教育,培育健康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校园流行语 大学生思想 心理引导 思想教育

中圖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2.085

The Language Analysis of Campus Catchwords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Survey of popular words based on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CHEN Shulin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campus catchwords language, through in-depth grasp of popular language reflects the ideological state of crearive do not like conventional fashion, unique personality and emotions more effectively and relieve the pressure, psychological guidance, valu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a healthy campus culture.

Keywords campus popular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deological education

校园流行语是指某一时期内大学校园里出现的,流行于大学生群体的言语形式。校园流行语具有流变快、平权化、娱乐性等特点,流变快适应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平权化切合大学生张扬个性的思想诉求,娱乐性满足大学生调剂生活的感情需要,因此大学生与校园流行语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大学生不仅是校园流行语的关注与参与者,更是创造与传播者。

本文运用“三一语言学”理论,①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2013级、2014级、2015级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时间段为2014至2016学年,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就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在“每人一句流行语”的基础上展开,内容包括校园流行语的来源,使用流行语的态度、场合、原因等。

1 校园流行语的使用分类与内在特征

1.1 首先,从校园流行语的语义内容上看

数据分析显示,校园流行语的内容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相关,既有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比如“英语B级”“专升本”“加分”“扣分”“逃课”“点名”“迟到”“请假”等,又有反映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比如“开黑”“约吗”“我宣你”“买完这次就剁手”等,还有反映大学生的交际生活,比如“上网”“QQ”“微信”“朋友圈”“说说”“有图有真相”等。对流行语的使用中,“表达情绪类”和“表明态度类”流行语是主流。

1.1.1 表达情绪类

一方面,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新一代。他们热情活泼,富有爱心,比如“动作要快,姿势要帅,深藏功与名”“别问我是谁,请叫我红领巾”“给你32个赞”;他们喜欢卖萌装嫩,扮酷比帅,比如“么么哒”“每天早上起床照镜子,我都会说TMD又长帅了”;他们富有创造力和幽默感,比如“帅气的我本来可以靠脸吃饭,但我非要固执地依靠才华生活”“不是我不笑,一笑粉就掉”;他们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比如“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另一方面,他们会对现实现状感到无奈甚至失望,比如“心塞”“怪我咯”“坑爹”“伐开心”“整个人都不好了”“心好累”;他们会对某人某事感到不解甚至愤怒,比如“这样真的好吗?”“傻的吗?”“狗来的”“what曹”“去年买了个表”“真是够了”;他们会因对失望和愤怒进而感到厌恶甚至恐惧,比如“作死”“深井冰”“当时我就笑了”“别以为你长得丑我就不敢打你”“你弱你有理”“不要看我超可爱就欺负我”“处处是心机”。

1.1.2 表明态度类

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富有主见,不畏权威,对人对事喜欢发表各自的看法,表明各自的态度。分析表明,大学生使用流行语多表否定态度,比如“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有钱就是任性”“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屁大点事也发说说”“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吗”“你是逗比请来搞笑的吗”“我不打你,你就不知道我文武双全”“像你这种人,在电视剧里最多活两集”“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听君一席话,颠覆人生观”。

此外,大学生也使用流行语表达肯定态度,比如“给力”“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你很有想法”;或表示中立,比如“给你一个眼神,自己体会”“关我屌事”“打酱油”“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1.2 其次,从校园流行语的表达形式上看

1.2.1 “零度”与“偏离”

王希杰指出:“如果把规范的形式称之为零度形式,那么对零度的超越、突破、违背和反动的结果,便是偏离形式”,“在交际活动中,语音、语义和语法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离现象”。大学生群体富有创造力,乐于求新求异,展现个性,所以用作流行语的语汇,很少采用其意义的零度形式,而是有意识地对零度形式进行超越或扭曲,使偏离形式意义与零度形式意义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 见表1)。endprint

这些偏离形式是新颖而诙谐的,而且“接地气”,比如范冰冰李晨的“我们”,语言不再是书本干巴巴的规律,而是和交际和社会紧密相关的新语汇新用法,这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生活活泼而富有情趣的一面,是时尚的创新。

1.2.2 “潜性”与“显性”

语言的显-潜理论是三一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支柱之一,潜显现象在校园流行语的使用上,主要体现为固定格式(潜)的无限复制(显)和创造新词新语新用法(由潜入显)。

运用固定格式进行无限复制,体现了大学生对语言的强吸收力和创造力,比如“你尽管……,……算我输”结构:“你尽管复习,考到算我输”“你尽管装逼,不被雷劈算我输”等。而创造新词新语新用法则有三种基本情况。第一种是在固定语汇的形式上进行变形,意义和原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老虎不发猫,你当我病危啊”来自“老虎不发威,你当我病猫啊”的变形;第二种是在固定语汇的语义上进行修改,意义与原意不同,比如“我要去找奥特曼(ATM)”用家喻户晓的动漫形象“奥特曼”的汉字拼音首字母“ATM”来表达“取款机”;第三种是缩略,意义和原意相同,但如果不熟悉原形式,则难以理解其意义,比如“何弃疗”,为“为何放弃治疗”的缩略,比如“不明觉厉”,为“不明白但是觉得很厉害”的缩略等。第四种是五花八门的音译,乍一看一脸懵逼,说出来会心一笑。比如“因缺思/斯厅(interesting)”。

大多数校园流行语产生的目的是为了调节紧张刻板的校园生活,使校园生活多些轻松活泼的色彩,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加入一些润滑剂。大学生们通过对名言、歌词、广告语、日常生活用语、方言等固定语汇进行模仿、改造,以达到话语出奇,让人会心一笑甚至捧腹的目的。

2 校园流行语的内在基础与价值观念

校园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世界),它的产生和流行与社会现实(物理世界)、文化背景(文化世界)、学生心理(心理世界)紧密联系,换句话说,社会现实、文化背景、学生心理是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基础。

2.1 社会现实基础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语言表达追求经济原则,使大学生崇尚简洁的表达和书写,这是字母类、数字类、缩略类流行语风行的重要原因。比如字母类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不会死)”“duang(含义丰富,出自成龙洗发水广告语)”“chock(矬)”“MD(妈的)”“GG(哥哥)”“BC(白痴)”等,数字类的“666666(表赞叹、无语等)”“484傻(是不是傻)”“1834(一巴掌扇死)”“94(就是)”“7(亲)”等,缩略类的“城会玩(城里人真会玩)”“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屌智硬(屌丝的智力是硬伤)”“然并卵(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不明觉厉(不明白但是觉得很厉害)”“活久见(活这么久第一次见或活这么久还不曾见过)”等。

追求个性独立让大学生偏爱创新,体现为同一流行语随着使用而不断衍生所产生的多种形式,意义也因此发生变化。比如“get到新技能——新技能get”“作死——不作死不会死——no zuo no die”“你行你上——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瞎BB”“专业补刀手——说什么大实话——不接受小刀”“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我读书多,我不骗你”等。

2.2 文化背景基础

校园流行语言的产生与时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娱乐文化。从校园流行语的出处可以看出,流行语的产生受娱乐性电视节目、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动漫游戏、网络语言、广告语言等的影响很大。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文化流行性强、传播面广,得到青年学生的普遍青睐,他们可以模仿这类语言,并以此创造属于自己的个体语言,使得流行语带有鲜明的娱乐化风格。

比如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就带来了一批时髦的流行语。例如“吓死宝宝了”,节目里王宝强说“吓死爸爸了”,爸爸即“宝宝”,所以后来“吓死爸爸了”就变成了“吓死宝宝了”。大学生多用“吓死宝宝了”来表示自己受到了惊吓,带有卖萌或调侃的意味。例如“We are伐木累(family)”,节目里邓超此句一出,让在场的兄弟团和导演组瞬间笑喷,而自封“学霸”的他也引发网友的集体吐槽,网友调侃他:“段子手邓超,当过英语科代表,老师都哭了。”大学生多用此举来鼓舞士气或调侃他人,另一个流行语“what are you弄啥嘞”,亦出自邓超。

2.3 学生心理基础

在知识创新的时代,大学生追求新奇、崇尚创新,常将旧词赋新义,故意别解旧词或创造偏离意义,从而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关于嘲笑批评别人“愣”或“二”,他们会说“装B”“2B的不只是铅笔,还有你”“听君一席话,颠覆人生观”“你这么牛B,为什么天安门没有挂你相片啊”“你那么厉害,怎么不去青青草原抓羊”等。

展示自我,追求时尚,是当代大学生的流行风,前卫的发型,另类的穿着,专属的话语,都是大学生表现个性的方式,他们称之为“cool”,体现在日常交流中,就是语言的变异,大学生钟爱打破约定俗成的非常规表达。例如表达“我喜欢你”要说“我宣你”,表达“知道”要说“造”,表达“不要这样子”要说“表酱紫”,大笑要说“233333”,骂人要说“去年买了个表(去你妈个B)”“深井冰(神经病)”,问人怎么办要说“肿么破”等。

同时,他们需要舒缓压力,需要情感宣泄,豐富多彩的流行语暗合了这一需求。比如“一个月总有那么30天不想上课”,是“逃课”的新表达;长得不好看,自嘲说“我不是难看,我只是美得不明显”;表示不解不满不屑说“什么鬼”;无以言表说“给你一个眼神自己体会”等。

3 校园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

综上所述,校园流行语是反映大学生生活的风向标,通过对校园流行语的语言、社会、文化、心理角度的多维研究,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把握流行语的鲜活特点以及通过流行语折射出来的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而更加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价值教育,培育健康的校园文化。endprint

3.1 全面认识教育对象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缺点讨论甚多,笔者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个体成长的丰富性,所以首先必须摒弃“一代不如一代”的固有偏见,全面去认识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而语言是个体生动的反映,从流行语的角度,教育管中窥豹。

(1)从流行语中理解大学生的时代困惑。对流行语的使用偏好表明,他们承接着价值多元化带来的思想冲击,成长在社会转型变革的大背景下,共和国曾经的革命与建设历史对他们来说比较遥远,但对社会转型变革产生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他们却耳濡目染,因此不可避免对国家和社会存疑,更多地展示他们的反叛与个性。

(2)从流行语中研究大学生的精神食粮。从流行语的来源分析表明,在信息化时代他们的思想启蒙更多来自网络小说、漫画、侦探小说等“快餐式”阅读,郭敬明、韩寒、春树的文章他们耳熟能详,他们的休闲娱乐更多来自影视作品、综艺节目、动漫游戏,这样的娱乐文化对他们学习、生活模式以及思想观念影响潜移默化。

(3)從流行语中挖掘大学生的优点特点。从流行语的创造传播表明,他们身上具有“热爱祖国”“关注社会”“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独立性强”“个性突出”“不畏权威”“善于学习”等特点,当然也存在“人生观、价值观偏差”“学风慵懒”“心理承受力弱”等不足,如何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课题。

3.2 改革创新教育方式

传播真理的方法和真理同样重要,教育的动机与教育的效果必须统一。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必须从认同的角度切入,以大学生为本,以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实现从社会话语体系到大学生话语体系的转变,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播到师生双向思想交流的转变。

(1)从消极观望到积极引导。在泛娱乐化的风潮下,教育者应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坚持文艺、语言的人民性和审美性,反对娱乐至上,引导学生从追随青年偶像转为学习青年楷模,从语言调侃转为语言激励。

(2)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进攻。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教育者应由被动适应转为主动进攻,通过主动了解大学生话语,到引导话语传播,潜移默化去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尊重个性自由、个人权利的同时强调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社会利益统一。

(3)从思想灌输到能力培养。在信息化、数据化的浪潮中,教育者应由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转为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在人人都可以发出声音的自媒体时代,要让学生懂得人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通过语言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分析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培养他们的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精神。

教改课题:该论文是省级德育创新一般项目“校园流行语视角下“双体引领”德育建设创新模式(2015DYYB073)”、院级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校园流行语视角的高校文化建设创新研究(2014YR010)”、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哲学社会科学类重点项目“校园流行语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启示(pdjh2017a0635)”的共同研究成果

注释:

① “三一语言学”是以王希杰为代表的“三一语言学派”根据王希杰修辞学论著中阐述的是三组核心范畴“四个世界(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零度和偏离”“显性和潜性”及一个原则“得体性原则”提炼并构建的理论体系。以前学界将之称为王希杰创建的“三一修辞学”理论,现在学界普遍把“三一修辞学”升格为“三一语言学”。

参考文献

[1]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潘世松.大学校园流行语词语特征[J].咸宁学院学报,2005(2).

[4] 魏彤儒.2007年以来大学生群体流行语调研报告——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

[5] 李少丹.大学校园流行语修辞应用论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
浅析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