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

2018-01-25 11:41陈莉
科教导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中医院校职业规划

陈莉

摘 要 目的:了解中医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方法:以H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样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大学生职业认知、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该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包括专业认知不足、缺乏学习兴趣,职业能力存在缺陷,对职业规划认识肤浅等。结论:通过多种渠道强化专业认知教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进行滚动式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式改善现状,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改善。

关键词 中医院校 公共事业管理 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1.075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reer planning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TCM,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Methods: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of H University as a sample,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collect students occupation cognition, occupation interest, occupation a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formatio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Results: the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planning for the students include lack of professional cognition, lack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defects in professional ability,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of career planning and so on. Conclusion: through a variety of channels 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actively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rolling career planning and other ways to improve the status quo,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career planning

公共事業管理专业自199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0所高校开设这一专业。随着毕业生规模的增加,就业问题逐渐凸显,根据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就业率低、失业量较大、薪资较低被列为“黄牌”,发展形势不容乐观。[1]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促进大学生合理就业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中医高等院校H为例,分析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职业规划现状,并结合中医高等院校的特点提出促进本科生就业的相关建议。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职业认知、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网络平台形成电子问卷,发送给H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在读本科生,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48份。此外,与部分学生进行深入访谈,详细了解其职业规划的相关情况。

1.2 研究方法

通过网络平台导出调查数据,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及相关分析。对访谈资料整理总结,并进行逻辑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样本包含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一至大四各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为20.7岁。由于该专业女生人数居多,及其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配合度较好,所以样本中女生的比例远高于男生,具体如表1所示。

2.2 职业思考与认知

各年级学生职业思考情况如表2所示。在调查样本中,有60.1%的学生表示已经开始对未来进行思考,具有非常清晰或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其中各年级的比例分别为73.1%(大四)、57.8%(大三)、57.4%(大二)、56.5%(大一),该比例在高年级学生中略高于低年级学生。利用检验对不同年级和性别学生的职业思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大学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与规划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仅有0.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了解的非常清楚,39.9%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所学专业,还有54.7%和4.7%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所学专业。按照年级进行分析发现,认为自己对专业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分别为65.4%(大四)、37.8%(大三)、29.6%(大二)、30.4%(大一),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高年级学生对专业认知情况较低年级同学有所改善。

对于大学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有54.7%的同学倾向于直接工作,29.1%的同学选择考研,4.1%的同学打算自主创业,而8.1%的同学表示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根据不同年级进行分析,选择“不知道做什么”的比例在各年级分别为3.8%(大四)、4.4%(大三)、9.3%(大二)、17.4%(大一),低年级由于专业学习时间较短,对未来的选择较为迷茫。endprint

进一步分析发现,仅有18.2%的学生将所学专业作为职业规划最关键的依据,而将个人爱好、自身特长和家庭关系网络作为关键依据的分别占43.2%、22.3%和13.5%。究其原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专业被动选择,个人缺乏学习兴趣。在高考志愿填报的过程中,选择中医药高等院校就读,大部分学生第一志愿填报的都是中医、中药等相关专业,主动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较少,在调查的148名学生中,仅有8.8%的学生是自己对公共事业管理感兴趣而选择,而高达75.0%的学生是被调剂到该专业就读。由于专业的被动选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发现,仅有9.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学习很感兴趣,68.2%的学生对专业没有什么特别感受,而23.3%的学生不喜欢就读专业,只是为了毕业坚持学习。基于上述的专业选择及学习态度,在职业选择与规划中,学生将就读专业作为首要依据的比例并不高。

第二,专业对口单位就业困难,竞争压力较大。根据H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从理想状况来看,毕业生能够在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医药企业单位从事各种管理工作。但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机制很难将所有的专业人才调节到位,因“编制限制”使得管理岗位专业人才在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的就业面临一定的困境[2]。此外,我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一定时期内有限的就业岗位很难满足全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这使得就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学生不得不从事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根据麦可思《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本科专业中,公共事业管理位列第九,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42%,同年全国本科专业平均相关度69%。正是基于现实的就业环境,学生在职业选择与规划中降低了对专业的侧重。

第三,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使得学生就业选择更为广泛。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根据要求,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和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享受创业培训、工商登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鼓励创新创业的宏观环境之下,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本领域,更多的创业形态涌现出来。

2.3 职业能力与培养

对于个人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仅有11.5%的同学持乐观态度,相信自己可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并胜任,64.9%的同学认为就业有难度,但自己可以努力克服,而23.6%的同学持悲观态度,不知道自己如何是好。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四的同学随着学习和实践的锻炼,对自己职业能力的估计情况较低年级同学有所改善,认为自己能够顺利就业或克服困难就业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同学,其比例达到92.3%,而其他年级分别为71.1%(大三)、75.9%(大二)、69.6%(大一),利用检验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P=0.022<0.05,其差異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与技能(71.6%)、社会实践经历(50.0%)和毕业院校(38.5%)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条件,也是影响就业最为关键的三大因素。大部分学生认为,无论就业或创业,个人扎实的知识与技能都是非常重要,是立足的根本;通过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并学会与人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在人才竞聘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对众多同类型人才难以仔细了解,毕业院校知名度越高,毕业生会越受到青睐。综合来说,这三大影响因素分别体现了认知技能、非认知技能以及个人背景。

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学工作进行,75.7%的学生认为大学课程教学对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影响,能够认同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68.2%的同学认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45.3%的同学表示没有学习兴趣,究其原因,67.6%的同学认为课堂气氛沉闷,39.9%的同学认为教师讲课照本宣科,缺乏新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实际行动滞后于对其重要性的认知,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与学涉及到师生双方,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逐渐弥合差距。

社会实践对于非认知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96.6%的同学认同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89.9%的同学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参与最多的分别为勤工俭学(56.1%),志愿服务/公益活动(44.6%)、社会调查(27.7%)。通过实践,96.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能力在多方面得到提升,其中最为突出的三项为人际交往能力(70.3%)、适应社会能力(67.6%)以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48.0%);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短板,提出要加强公关礼仪(62.2%)、管理专业知识(56.8%)和文案写作知识(55.4%)等知识的学习,70.0%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实践中有所收获。

对个人的素质短板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与技能(51.4%)、实践经验(43.9%)和沟通协调能力(35.8%)是目前最为欠缺的素质。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研究结果,用人单位招聘时最看重的素质前五项分别为专业知识和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和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3]其中“专业知识与技艺”是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素质,同时也是学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素质,因此,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加强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培养,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需要从认知技能与非认知技能两方面着手,学生也能够认同这些技能对于提升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认知技能的培养仍需不断完善,所谓 “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如何通过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努力,使学生乐于学习、高效学习,还需要不断探索。endprint

2.4 职业规划与指导

调查发现,有95.3%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学校已开设相关课程,共计36学时。虽然学生在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并有一定比例的同学通过课程学习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规划与思考(具体如表2所示),但是大部分同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没有真正付诸行动,这使得学校开展的职业规划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有43.2%曾有过求职经历,其中不同年级的情况分别为92.3%(大四)、42.2%(大三)、33.3%(大二)、13.0%(大一),对同学在求职中面临的障碍进行探讨,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不懂得求职技巧与方法(67.2%)、对工作岗位职能缺乏了解,不知道自己可从事哪些工作(65.6%)、以及个人专业能力不足(62.5%)。此外,通过与学生访谈发现,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其他院校同类型毕业生相比,同质化现象很严重,难以体现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的特色,在竞争中不具有优势。

对于求职的学生而言,恰当的求职技巧与方法以及良好的个人专业素质缺一不可,不懂得求职技巧与方法,个人专业素质再强也难获得施展的平台;而缺乏过硬专业素质的支撑,仅依靠求职技巧也不可能胜任岗位工作,鉴于此,在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学校可适当开展毕业生经验交流、模拟面试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求职方法与技巧。

求职的同学对工作岗位缺乏了解,这一问题反映出学生与社会或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学生对岗位职责、工作方式、工作环境的不了解一方面会加大求职的障碍,另一方面,即使就业,也会出现流动性高、稳定性差的问题,根据“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能持续多久”的网络调查结果,有一半的毕业生在一年内就更换了第一份工作,而四分之三的毕业生在两年内更换了工作。[4]因此,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了解就业环境和岗位职责,对于学生顺利就业、减少人才流失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的发展。

3 讨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H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存在下述问题:第一,对专业认知存在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第二,职业能力存在缺陷,个人素质仍需提高;第三,对职业规划认识肤浅,缺乏行动力。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3.1 多管齐下,强化专业认知教育

专业认知教育能够使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与内容,了解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专业认知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满意程度和倦怠程度,影响到教学过程,进而对个人的专业能力和个人成长产生影响。[5]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大部分为调剂的现状,可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专业认知教育:首先,强化入校启蒙专业教育,通过专业教师对学科背景、专业性质、培养方向、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认知;其次,改革课程方案,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导论课,激发学习兴趣。建议在大一下学习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历程、社会作用、人才需求等,引导学生产生专业学习兴趣,为后期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第三,积极开展专业交流,通过开展讲座、报告会、沙龙等活动,让学生与学术专家、就业单位管理者、毕业生近距离接触与交流,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就业选择及发展前景;第四,强化专业实践。通过课程实践、暑期实践、专业实习、各种主题活动等实践形式,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对专业、行业和职业的认知,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学习热情。

3.2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由上文分析可以发现,学生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性,但自身的学习行为却有所滞后,使其成为个人素质的短板。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对学生而言,要正确认识学习目的,同时也要激发学习兴趣,使其有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对教师而言,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自我,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根据教学目的和课程特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对学校而言,结合中医药特色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减少同质化现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3.3 进行滚动式职业生涯规划,[6]推动规划付诸实施

所谓滚动计划法,是根据当前计划的执行状况和环境的变化,定期修订下一步计划并逐期向前滚动的长期计划方法,其实质是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增加了调节机制。可以借鉴滚动计划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定期反馈与修订,进行滚动式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了职业规划课程后,学生可根据“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的学习与实践进行指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根据计划执行情况、个人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规划进行修订与调整,使其更符合个人实际。通过滚动式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的职业目标逐渐清晰,职业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使其在未来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在实施滚动式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辅导员等应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制定并落实个人规划,推动规划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 洪亮.大学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145-147.

[2] 胡忠培,王少,李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115-118.

[3] 朱雄才.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方式创新:“三位一体”就业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66-67.

[4] 丁真.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4.14:28,48.

[5] 贺无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知教育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22:153,171.

[6] 云绍辉.新建本科院校高年级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与思考——以九江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4.11:47-5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医院校职业规划
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中医院校研究生外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引导与培养学生学习统计学的若干教学思考
中医院校留学生病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MOOCs背景下中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探讨
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浅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及必要性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