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秀慧+袁宗福
摘 要 在新的形势下应用型本科教学校外实践教学面临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生的整体水平与就业情况。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与要求,本文在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剖析其产生的根源,进而提出以成果教育为导向的新型应用型本科校外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教学 网络专业 校外实践 成果导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1.014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s facing new problems. The appearance of these problems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overall level and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deep-seated problems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alyze the caus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a new applied undergraduate practice in education achievement oriented teaching mode.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network professional; outside practice; achievement oriented education
0 前言
以往,我国本科生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到集约型的转变,我国对本科生学以致用能力需求正在大幅增加。[1]应对新的形势,三部委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要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这就对实践教学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2012年国家教育部根据“本科教学工程”提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通知,旨在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形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竞争力。[2]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從诞生到蓬勃发展也有了四五年的历史,其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的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本文在对网络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调研的基础上,挖掘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以“成果导向教育”作为运行机制的创新思路,以期促进校外实践教学模式的健康发展。
1 当前校外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 当前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现状
据麦可思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江苏省非211本科中,2015年网络工程专业月收入为5048元/月,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南京工程学院的相关专业2015届毕业生的月收入则为6050元/月,高出平均非211本科网络工程专业19.85%。在高收入、高就业率的同时,其就业的相关度达到78%,对于所选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分析,麦克斯给出对2015届学生统计数据,其中30%认为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22%的人认为原因是要先就业再择业。
从教学方面看,麦克斯的统计数据表明毕业生主要对于以下问题存在较大的不满意: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不使用或陈旧,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针对上述问题,建立按照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要求,基于市场的需求与其企业的需要为模板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成为当务之急。[3]
1.2 网络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
本次课题主要调研了十几所高校,了解他们的网络工程方面校外实践的情况。在实践方式的角度上,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以自己学校特色和能力,以导师为核心,以项目为主体,自主解决网络实践问题,在调研的十几所院校中,有不少211以上院校,因为导师有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也有大量项目,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参与,解决实践问题。
(2)学校统一安排实践;个别学校对于低年级学生统一安排企业实践了解,但是,以企业参观为主,了解企业文化,企业产品和他们的核心技术。对于技术部分,有几所院校有安排学生集中统一到企业学习技术,也有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做技术培训。
(3)自主实践安排;在和一线教师沟通中,大部分教师都反映出了对于网络工程方向,很少有企业能够一次性对大量学生进行实际实训工作,因此,为了解决学生实训的工作,也同时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允许学生联系外界企业,在他们的实训企业选择上,不对企业类型进行限制,仅对学生在企业中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审核,确保学生所完成的工作与自身专业相关。endprint
(4)学校统一安排和学生自主实践方面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有不少学校的实践过程是学校推荐和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以防止部分学生无法联系企业而无法完成实践工作。
(5)实践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调研中,有个别学校采用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内容。
在实践评价系统上,一般包括(1)实习报告;(2)实习答辩;(3)双导师制,校外导师或企业打分。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一般学校给出实习手册,实习校内指导书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后,提交实习报告,有校外指导教师的请校外指导教师打分,按一定比例分配实习报告和校外指导教师的成绩;有不少学校则采用实习报告和校内答辩的方式,给校外实践内容打分。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和系统研究还不够,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创新型研究方面存在不足。
(1)教师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是开展校外实践创新教学的基础,但相当多的教师研究方向较窄,只对某些学科专业的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甚至只对该专业的某几个方向有着较为深入研究。在以往的培养过程里,基于受到各自学科特点、研究手段、自身能力与精力等各方面的局限,指导教师很难精确地发现市场动向和企业需求,很难进行开展交叉学科间的交流和科研协作。即使我们一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但学生容易受到在导师当前科研导向的限制,教学过程中本应该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其结果造成难以全面、深入地从教师处获得本学科最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进展。不但如此,由于教育教学资源的趋同化,虽然看上去非常公平,可是却掩盖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校培养能力间的差异,三方面都由于动力不足而造成效果不明显。
(2)随意性较大。校企双方各自构建目的不同,在合作方面经常面临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在合作中,很容易演变成短期、低层次、表面性合作,由于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有效的运行机制、合理的评价方式,因此合作一旦出现同现有各项规章制度不协调的情况,就往往会出现与高校现行制度发生冲突时,往往会一筹莫展。进而导致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协作关系,从而至于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校外实践教学未收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刚刚起步,高校往往还受限于过去的教育理念,没有意识到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是工程师,因此在教育理念上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实际运行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名存实亡,最终导致实践教学徒有虚名,流于形式;此外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低端员工需求不大,并担心泄密情况的发生,对于学生实习较抵触,通常只是带领学生走马观花地简单了解生产过程,难以深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对于廉价劳动力的实习生较为欢迎,但是由于其主要工作就是纯体力劳动,无法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而且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令学生对于本专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不但没有实现实践目的,甚至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4)实践教学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落后。实践教学仍然依附于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且对学生来说,很多实验仅仅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做实验的过程仅仅是为了证实书本知识、了解操作技术,而对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實验如何做、实验结果有什么用等问题缺乏思考,导致校外实训时,实际运用和教学无法关联。
(5)校外实践教学模式与校内实践教学存在脱轨,缺乏连续性。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实习形式呆板,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一直坚持四段法,即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为辅助内容,校外实习为提高内容,毕业实习为考核内容的传统模式,怎样建立具有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创新性校外实践教学模式,从而将课堂、实验室和企业各方面更好地耦合起来,一直是目前亟急需解决的难点和研究热点。
(6)由于受各方面影响因素的限制,学生在企业实习基地获得的知识有限,往往是流于形式的以生产现场的参观为主,实习技术后也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仅仅根据实习报告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这对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不公平。
3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成果导向教育”是以学生学习成果的水平以及达成度来组织和开展教学的,它强调毕业生对学习结果的明确性,即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能够将课程所学运用于实践,并达到一定的标准。以“成果导向教育”为抓手,就是明确工程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据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而采用该教育模式开展网络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无疑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
(1)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致力于“厚”而“通”的职业本位教育,明确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地位。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按照《华盛顿协议》最新版本(第三版:2013年6月21日)中《毕业要求与执业能力》的12条框架性要求建立的。在认证标准12条的毕业要求第一条“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在这个要求中,强调了毕业生学习产出的“轮廓”。这种可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毕业时表现为具有相关知识基础、意识和初步能力,并且在具体实践中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实现上述要求,关键在于建立“厚”而“通”的职业本位教育体系。“厚”是指“厚基础”,随着方法论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基础之厚在于对学科或专业的基本原理、推理逻辑、技术规律、学术规训等规律性知识的认知之深、把握之精、运用之熟。“通”,融会贯通,对跨学科知识不会一窍不通。在本专业是技术的灵活运用之通,在本学科是跨专业的基本原理之通,在跨学科是理性思维方法之通。事实性知识与方法论和价值观的“贯通”,知、情、意与行的贯通,求真、求美和求善的贯通。
(2)注重结构性知识体系在网络工程专业的搭建,确立校外实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机制。从网络工程师培养角度上来说,建立结构性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吸收、提炼、存储、分析和运用所学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知识类型、层次、比例和融会贯通的网络关系。endprint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计会采用职业本位的思路,按照与某一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岗位需要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知识结构具有满足一定职业岗位基本需要的必要性或充分性。因此课程体系可以在兼顾多个类别岗位的基础上指向其中一类岗位,也可以集中针对行业内的某一工业过程或关键技术岗位。因此,这种课程体系是针对一类或具体职业岗位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确定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学习先后,制定对应教学标准。校外实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机制就应当是这种知识结构技术上的有效补充。在校内学习时应该已经建立起合理的知识框架,通过多角度多手段的实践服务后,可以将校内知识融会贯通,并且面对新问题时,可以有意识的进行知识搜索、重组、联想、运用,对新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3)加强导师制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导师制的最初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全球顶尖学府实施导师制的历史要追溯到14世纪。其核心内容是导师对其指导的学生肩负教学和辅导的职责。学生成为该校学生后,学习方面的各项内容诸如如果选择课程,如何复习应该等都可以向其对应的导师请教。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些院校也施行过专业班导师制,收获了较好的效果。[6]但由于高校扩招造成在校生人数日益膨胀与高校老师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导师制名存实亡。由于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学生可以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科学研究或者工程项目,近距离地了解课题从立项到完成的全过程,进而可以动手完成其中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信心、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為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由于导师制为指导教师和学生长期的全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和目标,改善学习环境。同时实施导师制,让老师与学生可以长期的工作接触,提高了师生间的感情,加大了学生获得有关技能的可能性。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导师的的影响,经过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研发出面向应用成果,这些成果不乏较强的应用前景,学生带着它们参加应聘很大程度提升了其竞争力。如果能辅之以校外导师,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实践,可以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及时融入课程内容中,缩小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的距离,避免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状况,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对接,则实训效果更为明显。
4 小结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实践创新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其建立与发展在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形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专业型硕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竞争力。虽然我们的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但是如果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成果的教育导向,坚持从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人才培养模式多方面改革创新,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学思行结合”。
参考文献
[1] 刘健,邹晓平.怎样构建“卓越”的知识结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7(1):61-65.
[2] 周红坊,朱正伟,李茂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与创新及其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启示——2016年工程教育认证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17(1):88-95.
[3] 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二:我们应该防止和摒弃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7(1):8-14.
[4]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16(9):11-13.
[5] Ken Masters.A Brief Guide To Understanding MOOCs[J].The Internet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2011(11):2-8.
[6] 翟国栋,武晓华,曹洪治,李亚男.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7(1):66-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