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艳春
教案本身是备课成果的体现,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但当前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然而写出来的教案又怪相百出:有菜单式的,有条例式的,有急就篇的、备忘录式的、有的干脆“文字搬家”(抄教案),真是应有尽有。更有甚者,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较多教师热衷于电子教案(课件),鼠标一点,拿来主义,一篇完整教案便形成了,接着便搬上课堂,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像这种脱离教学实际,缺乏教学前的思考与参与活动的备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简直就是空谈。
备课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备足课、备好课就是教师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因而新课程下备课应有新的要求和标准,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树立一种观念
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念和课堂互动观,是当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理念。语文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它的外延即等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因而,在备课中,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书,而应该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一点。课堂以外的世界很精彩,我们应该将阅读的视角引向课外,将教材上的内容延伸到教材外,多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鲜活的语文例子,多给学生接地气的阅读训练,让学生交流,体会生活中的语文,从而实践大语文教学观。例如讲《蒹葭》一文,我播放《百家讲坛》中于丹教授点评“蒹葭”的章节,也播放了《在水一方》中的故事片段,在专家对蒹葭的解读与影片情节中,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蒹葭”意境的整体象征,不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而且可以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讲李白的《将进酒》时,我下载了演员鲍国安朗诵的《将进酒》,将李白的醉意与豪放洒脱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对诗意诗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新课程理念提出:一个老师,应该让自己的生命和学生的心灵相融,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这一环节,例如在教学提问的技巧上,抑或课堂上的朗诵上,我们都应该有充分的师生双边互动的内容,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与平台。
二、处理两组关系
备课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这两组的关系。教材是死的,只有教师将文本教材了然于胸,教材才能活起来,也就是说,活用教材,即平时我们所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参考一定的教辅资料或教参,那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方面弥补自己对课本把握的不到位的因素,一个方面了解专家对文本解读或新课标要求下学生对文本应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对教材,对教案,对练习烂熟于胸,真正做到“背课”。当然相对文本稳定性而言,备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是一个活生生、发展的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比如学生年龄、朗诵水平、读写能力、语感把握等等),那么在备课时所设置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课堂讲什么,应该由教师在充分“备学生”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否则,教师把知识传授得再完整、再科学,学生没有人听,或没有人听得懂,教学效果不等于零吗?没有“备学生”,我们的备课就是不全面的,我们仅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教学过程,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这样岂不是对牛弹琴。因此“备学生”这块“短板”,我们必须补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所教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对语文学科的喜好发展程度,更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从而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及预置好的教学环节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所有这一切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不能生搬硬拽,教师应灵活地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比如,备《故乡》一课,教师与其干巴巴地提出诸如“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从‘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前后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这样冷冰冰的问题,不如让学生成为文中的“我”,问:“你愿意和小闰土做朋友,为什么?如果你遇到老年闰土,你会如何与他沟通?对于‘水生,你喜欢他吗,为什么?你是否愿意带着水生离开故乡”。这实际上是变换角度,让学生思考,使学生真切地进入问题的情境。面对这样接地气的问题,学生也愿意表达出自己直面文本的感受。在备课时设计好的切入点和提问方式,应当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当然我们强调“备学生”,绝不是可以忽略备教材和备教法。只有在备好教学内容和方法、专业熟练的基础上,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再为了教学内容而分神,才能游刃有余,把心思和精力更多用在学生身上。
三、抓住三个维度
通常,我们备课首先要备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一般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节课既要让学生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一篇优美的课文究竟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需要教师认真把握它,在备课中精心设计。而这些不是把它写在教案本上来体现就可以的,而确确切切要落实下来,更多的是在备学案中通过习题来展现或通过课堂教学提问来体现,这是需要教师费一番心血方能达成的。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它的教学目标一个维度如下,知识与能力: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我在备学案时,就文本设计如下两个问题:1.作者除了通过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直接写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还通过什么方法来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研读第7段思考: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通过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不但要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实现四个转变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在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即:备课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定位的转变,教学形式的转变。备课方式的转变即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来考虑,语文教师必须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来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这样的备课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理念,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放下身段,真正走进学生当中去,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对话交流,聆听学生心声,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或者是谈学生自己想法的机会,教师既要做导演,又要做演员,这样教师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应该是开放式,而不是闭门造车,形成“一言堂”。课堂定位的转变即真正把讲堂变为学堂,把时间和自主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这样还原课堂本来面目,那么备课时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怎样才能做到教学民主,只有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不管这些看法是单纯片面的还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诞不经、幼稚可笑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心理压力,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有效地学习,那么这样的备课无疑就是最成功的。无论哪一种观念的转变,我们在备课时都应考虑充分,将这些观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备课“初心”之上。例如学习《孔乙己》时,课文教学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梗概。这一点,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了一下,知道每一个学生的都有表现欲望,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复述好,于是我改变策略,让普通话不好的先用方言讲,甚至考虑了让学生把课文改编为开心蒙太奇版的,这样一来,学生表演欲望刺激起来了,果然那堂课比较成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当然,语文备课备教学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长期耳濡目染,定会受益无穷。教师应将经过锤炼的口语用于课堂,使课堂语言逻辑清晰、通顺流畅、平实精练又生动风趣。这也是语文教师备课时应该努力的方向,更是一切语文教师应追求的境界,这些“内功”要天天备,月月备,年年备,这是语文教师成为风格教师的基础,成为语文名师的必经之路。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说以备课入手是实现师生合作互动共筑和谐课堂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切入点,把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作为语文教学的出路,那么备课立足点精准化、备课风格的个性化、备课形式的多样化才是新课程标准孕育下的必然走向。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31页
2.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7页
3.余映潮.提取资源,丰厚语文教学的滋味[J].语文教学通讯,2014.6.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潭江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