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君慧
摘 要: 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要加深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文化交流,文化翻译的策略选择尤为重要。本文选择中国文化典籍《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颇具争议的林语堂译本和雪莉·布莱克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各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林语堂译本以“异化为主,归化为副”,意在让读者领略中国清代寒士的生活情趣,宣传中国文化。布莱克译本以“归化为主,异化为副”,意在化解目标读者的阅读障碍,愉悦读者。因此,译者应依据不同时代的文化沟通需求,适当选择文化翻译策略。
关键词: 《浮生六记》 文化翻译 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人们逐渐意识到翻译不仅是语际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文化翻译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显得愈发重要。要更好地实现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沟通和文化交流,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作为国学经典之一,《浮生六记》(以下简称《浮》)向来为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所重视。在众多英译本中①,林语堂先生译本②(以下简称林译本)影响最大,但多数翻译研究任意选取英译本中的例子进行分析探讨,存在随机性、盲目性[1]。不同时期的雪莉·布莱克(Shirley M. Black)译本③在国内多受诟病,著名汉学家白芝却对其颇为推崇,认为“译本品质十分令人满意,不仅精确度高,且文风自然清雅却不失风骨”[2]。本文将选取以上两个颇具争议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对各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力求更加客观地看待其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一窥译者的文化翻译观。
二、研究问题与方法
奈达将语言中文化因素分为五类: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与物质文化[3],该分类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文化的各个方面,本文以此分类作为参考,从精神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语言文化因素、物质文化因素四个方面对译本的文化翻译进行考察。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可分为意译、仿译、改译及创译,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分为零翻译、音译、逐词翻译及直译[4]。根据以上划分并结合《浮》两个英译本翻译方法的使用情况,本文将对译者在译文中使用直译法、加注法、增译法、意译法、文化替代法及减译法情况进行调查。采用每种文化因素10例,共40例的抽样方式,统计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方法使用次数,进而客观分析翻译策略的选择情况。
三、文化翻译策略的比较分析
根据抽样调查显示:林译本更多采用直译、加注和增译的方法,为读者补充了源语文化即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丰富了读者对中国的了解,拉近了原文与读者的距离,主要运用了异化的策略,使用最多的是直译法;布莱克译本根据西方读者的东方猎奇心理需求,对原文进行多方面的改译,结合意译和文化替代的方法展现符合西方意识形态的中国文化,但同时大量运用直译和加注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归化策略,突出运用意译和改译的翻译方法。两个译本的纵向对比表明二者的翻译策略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和物质文化方面。以下将列举实例进一步说明两个译者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
例1: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头巾既揭,相视嫣然。
在以上引文中,文化翻译的关键在“花烛之夕”、“头巾既揭”和“相视嫣然”。林译本分别译为:“Our wedding...on that night(我们的婚礼……那天晚上)”,“When her bridal veil was lifted(揭了新娘面纱)”及“We looked at each other and smiled(我们望着彼此,相视微笑)”。从译文中可以看出译者主要运用直译,忠实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容和含义,保留了原文的简洁风格。而布莱克译本则做了较大的改动,对于“花烛之夕”和“头巾既揭”,前者被布莱克译为“our wedding candles burned, at dusk(新婚蜡烛燃起,到了黄昏)”,后者则被译为“she raised the wedding veil which has hidden her face(她掀开了遮住脸庞的面纱)”。事实上,原文中的“花烛”只是代称结婚,“夕”则泛指晚上,因而“花烛之夕”也就是“结婚那天晚上”。“头巾既揭”按中国婚俗是新郎挑开新娘的红盖头,而不是新娘自己掀开盖头。另外,布莱克译本中译者还刻意增加了“the year of the rat(鼠年)”,“Yuen stepped from her bridal chair(芸下轿进门)”,“I found her as enchanting as before(在我眼中,她还是那样迷人)”。显然,布莱克的注意力没有放在对原文意思的解释上,而是通过增译的手法极力凸显在她看来十分重要的中国文化元素:鼠年、花烛、轿子和娇小、迷人的中国新娘。
例2:吾父素无忌讳,点演《惨别》等剧。
以上引文中“素无忌讳”林译本译为“scorn all taboos(无视一切禁忌)”来解释作者父亲不受风俗禁忌的束缚:他在沈复母亲诞辰演剧时点演悲剧,表现的是清代文人不羁的一面,此处林译保持了原文的文风。反观布莱克译本,用的是较为消极的说法“not superstitious(不迷信)”。这一译法源于西方读者和译者对于中国文化的“东方主义”解读,以为中国文化只有暴力、落后和性[5]。
例3:余笑曰:“卿将效笠翁之《怜香伴》耶?”
以上引文两个译本最大的差别在于人物称呼和戏剧名称的翻译。林译本将“卿”译为“you(你)”。這是林严格遵照原本的笔记体例,保持原文清新简约风格的做法,正如俞平伯在《重刊〈浮生六记〉序》中评价《浮》“统观全书,无酸语,赘语,道学语”。林甚至还去掉了原文中的“余笑曰”。在戏剧名称“怜香伴”④的翻译上,林译采用音译直译的方法译为“Lianhsiangpan”。在称呼上,林译本呈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一贯的含蓄特点,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戏剧名称上异化策略的运用则增加了读者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相反,布莱克译本不仅按西方文化习惯称芸为“my darling wife(我亲爱的妻子)”,而且添加了作者和芸之间情感互动的描绘,如:我笑了,戏谑地问,等等。更将“怜香伴”意译为 “Love of the Perfumed Companions(芳香伴侣之爱)”,借指故事中因香气而结缘的两女之爱。西方读者读到的仿佛是自己身边的一对爱侣,丝毫没有异域感。endprint
例4: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对而游,名曰:“走月亮。”
在以上引文中,林译本将“大家小户” 意译为“rich or poor (无论贫富)”,而把“走月亮”直译为“pacing the moonlight”。总体来说,林译本的译文十分流畅,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吴地民俗,重在让读者从整体上了解苏州有“走月亮”的风俗,并让读者体验到作者夫妇婚后的闲散生活。同样的,布莱克译本也结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首先,用逐字译法保留了“great families and small doors(大家小户)”的说法;其次,在关键词“走月亮”的翻译中加入 “harmony(和谐)”一词与前面的 “ceremony(仪式)”相呼应,营造东方的神秘感,满足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
例5:离余家半里许,醋库巷有洞庭君祠,俗呼水仙庙。
以上引文中,洞庭君祠中“君”指柳毅神君,是民间传说中镇守太湖洞庭的水仙。林译本将“君”译为“God”符合原文的文化意象。相比之下布莱克译本中将“洞庭君”译为“Goddess(女神)”及“the Water-Fairy(水精灵,水仙女)”。这源于西方认同的希腊神话中,出没于泉水、河流的水精灵(Naiad)一般是美丽的少女形象。布莱克按照西方人对“水神”的认识,将中国的“水仙柳毅神君”变成了西方的“水仙女”,运用了归化策略,为西方读者扫除了阅读障碍。
例6:江风如箭
以上引文对描述自然现象“江风”的处理各不相同:林译本采用意译的方法,用“piercing wind blowing over the river(江风凛冽)”解释“如箭”的意象,运用了归化策略,但也符合林氏用语简洁的习惯;布莱克译本则译为“a wind as sharp as an arrow was blowing from the river(江风犀利如箭)”保留了原文中江风肆虐、刺骨如箭的意象,运用了异化策略,保留这一意象也是为了渲染原文作者沈复外出讨债的困窘处境,符合布莱克一贯细腻、感性的用语风格。
四、结语
通过上述两个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比较研究发现:林译本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倾向,基本忠实原文,译文“充分性”较好。同时也尝试意译等方法,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这反映了译者主要保留了原作中与译入语文化不平衡的状况,意在让读者领略中国清代寒士生活情趣,宣传中国文化。布莱克译本主要以译语文化为倾向,化解文化差异,主要考虑西方读者的阅读感受,译文“接受性”较好。同时也结合加注改译等方法,是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译者倾向使源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意在化解读者的阅读障碍,愉悦读者。从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来看,文化翻译不可能片面采用某一种翻译策略,而应依据不同时代的文化沟通需求,适当选择翻译策略。
注释:
① 《浮生六记》现存英译本四种,分别是林语堂译本、雪莉·布莱克译本,以及由企鹅出版社出版的白伦和江素惠译本(1983),最近的有2011年桑德斯译本。
②林译本参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林语堂英汉对照译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③布莱克译本参见丝绸塔(Silk Pagoda)2007年出版的译本Black, Shirley M. 2007. 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
④《怜香伴》是一部讲述女同之爱的清代传奇,作者是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号笠翁。
参考文献:
[1]文军,邓春.国内《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当代外语研究, 2012(10):57.
[2]Birch C.. Book Reviews[J].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61,20(4): 526-527.
[3]Nida. E. A. & Taber. C.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 J. Brill,1969.
[4]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 2014 (3):84.
[5]许方,许钧.关于加强中译外研究的几点思考——许钧教授访谈录[J]. 中国翻译,2014 (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