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视“多可喜”

2018-01-25 22:02黄家中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项脊轩

黄家中

摘 要: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悲喜交集”的散文名作。传统的评论多关注到“悲”的情感,对“喜”的因素则关注不足。其中一个不小的误会是将文中的一个重要过渡句当作了文章由写“喜”转向“悲”的标志。本文通过对文章的情感分析及结构分析,强调了“多可喜”在文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喜”的因素,以及“喜”和“悲”的相互映衬,相互烘托,使文章的悲凉成分显得更加深沉醇厚,感人至深;项脊轩因而也不仅仅是一间充满悲苦记忆的小屋,同时也是一方有充实愉快的读书生活,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甜蜜的回忆,有亲切的怀念的小天地。

关键词:项脊轩 映衬 烘染

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下简称《项》)一文,历来凭其“以琐事寄至情”著称。事实上,一篇不到700字(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删节的80多字)的短文,竟然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最重要的代表作,流传近500年,至今读来,仍令人齿颊生香,也确实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关于《项》的“情”,最为读者和评论家关注的是文中随处流露出的“悲”情——家庭衰落、家族离析之悲,往事不堪回首、人亡物在之悲。如“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內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字里行间便透露出悲凉与无奈。又如:“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更是悲从中来,不能自已。特别为人称道的是最后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写尽物在人亡的深沉感慨,将作者的悲苦情怀推向极致,寥寥二十一个字,成为怀人抒情的绝品。

应该说,充分注意到《项》的悲哀情调,这并非读者盲目趋同所致,更非读者误读所致。因为《项》一文确实也正是通过琐碎的家常语,来叙述项脊轩的环境和前后的变化,表达作者亲人生前对自己的关切以及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但是,读者可能在不约而同地注意到《项》中“悲”的情愫的同时,又似乎不谋而合地忽视了文中的“喜”的因素。而如果注意到这一因素的话,又往往只是从第一段当中去寻找。如“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改造后的项脊轩采光好,绿化好,又加上改造成功后的得意,作者的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更是充满了“小资”的情调,毫无读书人“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态,把读书人的静室读书之乐写得令人艳羡。再加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美,简直把项脊轩写成了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怪不得作者喜不自胜,如此“仙境楼阁”,谁不喜爱?

但是,如果认为第一段之后《项》便无“喜”可言,并不符合作品实际。事实上,在第二段中,尽管有“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等陈述,但在回顾亲人的点滴事迹时,亲人的温暖和亲情的甜蜜还是给作者带来了安慰,并激起了喜悦之情。“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这一微不足道的事件,对于缺乏母爱的归有光来说,是既值得骄傲,又十分温暖的。老祖母的看望所带来的温馨自不待言,而老祖母“持一象笏至”时那种单纯幼稚望“孙”成龙的庄严相,又是多么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在老妪向作者讲述往事时,虽然最终确实是“余泣,妪亦泣”,但从言谈中也可以看出,这位老奶奶当时一定是兴致勃勃地向作者讲述与项脊轩有关的有趣“故事”,甚至可能还涉及家族的荣光,而后才因多情善感的作者的感染“亦泣”的。可见,即便是充满感伤的回顾的第二自然段,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项脊轩这“仅方丈”的小屋以及与小屋有关的人和事给作者带来的温暖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当然,说到文中“喜”的因素,最值得关注的还是作者与其妻子的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语,便把夫妻间的平等、自然、亲切、恩爱,活脱脱表现了出来。“从余问古事”,无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凭几学书”,其妻又岂是为了“成才”?如此亲切平等美好的夫妻关系,在古代诗文中恐怕已是绝无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浪漫则浪漫矣,但那“添香”之人与那“夜读书”之人的“关系”,终有几分暧昧难测。“吴姬压酒劝客尝”,这倒确实可能让李太白多喝了几杯或陶醉了一番,但那“吴姬”与“客”明摆着不是夫妻关系,而且那“压酒劝客”的举动,或许是商业性的“促销”呢?那举案齐眉的孟光梁鸿,虽然被传为千古美谈,但夫妻间永远搞得那么庄重严肃,多礼多节,恐怕也有违常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丈夫对妻子的忠诚表白来说,我们承认是绝唱,但这又缺少夫妻日常生活的细节,内容终嫌空洞。而在《项》中,作者写夫妻的恩爱,写夫妻生活的温馨和甜蜜,不虚饰,不雕琢,只是撷取生活细节,纯用白描手法,因而亲切自然,感人至深。作者还善于将人、屋、事、情连在一起,使文章简洁含蓄,意蕴丰富。比如,妻子“述诸小妹语”,便提供我们以下信息:妻子非常“迷恋”这间小屋,口中时常称颂,以至于“诸小妹”也已耳熟;妻子对小屋的推崇,竟激起了“诸小妹”的好奇心;夫妻在小屋中相处自然,无话不谈,甚至“凭几学书”,关系十分亲密。而所有这些人情琐事,都无疑给作者带来了温暖;哪怕在回忆中,也给作者带来喜悦,使作者得到慰藉。显然,这些“喜”事,是读《项》一文时不能不注意到的。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喜”的因素,使文中的悲凉成分显得更加深沉醇厚,感人至深;项脊轩因而也不仅仅是一间充满悲苦记忆的小屋,同时也是一方有充实愉快的读书生活,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甜蜜的回忆,有亲切的怀念的独立安静的小天地。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项》的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个重要句子:“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毋庸置疑,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粗略地看,“多可喜”是承上,“多可悲”是启下。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表转折的“然”字就应该放在“喜”和“亦”之间,即将语序调整为:“余居于此,多可喜,然亦多可悲。”这样,表面看来,让“承上”的“多可喜”与“启下”的“多可悲”构成转折关系,也可以顺理成章;但作者却用一个“亦”字,明确地将“多可喜”与“多可悲”构成了并列关系,并统一归到转折连词“然”字之后,这就说明,在《项》的第一段之后,文章仍有“喜”事可寻,而并非纯粹是“悲凉”之语。

有语云:乐极生悲。但是,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简单地用“乐极生悲”这个成语来概括《项》的感情,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文章的篇章结构(特别是关键过渡句)来看,都是有失偏颇的。那么,如果我们说,在《项》一文中,“悲”和“喜”密不可分,相互映衬,相互烘染,因而才如此浅近自然、感人至深,应该有几分道理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项脊轩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居”间深意 “轩”之喜乐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项脊轩志》的记叙技巧
《项脊轩志》的记叙技巧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项脊轩志》文题探析
“项脊泾”与“项脊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