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英+贾振峰
摘 要:电影《胜利人生》是聋人运动题材电影,影片通过主人公马特哈米尔的故事告诉人们在生活中深处困境要勇于面对,人们应该坚信可以将自己的弱点转化为优势。这个真理适用于所有努力向上的人们;另一方面,影片随处揭示着聋人社团与社会的关系,启示人们尤其是广大“听人”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不同”“弱势”的群体,而聋人等特殊群体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大社会环境。
关键词:聋人社团 《胜利人生》 启示
一、引言
《胜利人生》(The Hammer)是一部聋人运动题材电影,影片讲述了美国失聪男孩马特·哈米尔(Matt Hamill)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努力融入社会,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这部影片贵在真实,影片充满了励志情节,而且正面宣扬了聋人社团文化。“你不比别人差。世界可以是残酷的,不管你是谁……但如果你想有一个机会,那么你就要停止为自己难过,卷起袖子,回去努力干!”摔跤冠军马特·哈米尔的祖父斯坦利麦考伊反复向他孙子传递这些信息。马特爷爷的话深深地镌刻在他的内心之中,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促使马特在其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取得巨大成功。影片中在数不胜数的摔跤练习和摔跤比赛中,马特真正的斗争是其内心的斗争,是内心中的自我斗争。而这句话就是“胜利人生”的主旨所在:马特·哈米尔的战斗是把人们通常认为的残疾变成一个独特的优势,将自己的耳聋变成人们认可的一种天赋,而不是缺陷。通过他的生活经历,这个让他获得胜利的秘密在这部传记电影中慢慢展现给观众。
从这部影片中展现的马特·哈米尔的一生中,本文尝试揭开电影的人文启示。一方面,马特的故事为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提供了指引,启示人们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坚信可以将自己的弱点转化为优势;另一方面,从聋人社团角度出发,影片表明了聋人社团与社会的关系,启示人们尤其是广大“听人”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特殊群体,同时聋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社会大环境。
二、《胜利人生》中的胜利秘诀
一般认为,人类某一个感官的缺失通常会使其他感官特别灵敏,从而补偿其缺失的感官。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任何形式的残疾或能力缺失上。那些失去了某一能力或天生就没有的人,其他的能力通常能发展到罕见的水平。其他感官或能力的提高或改善,通常是由“残疾”本身引发的。在影片《胜利人生》中,马特·哈米尔的故事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缺陷的补偿,更多地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信念。
《胜利人生》揭示了残疾人超越自我的人生历程,揭示了把自己的弱点转化为优势,是超越任何自我身体限制的关键所在。面对困难和逆境,人们通常的反应是回避或者忽视,或者接受一些特殊待遇,而身处“劣势”为这些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然而马特·哈米尔的人生经历告诉那些人,当让“劣势”成为一个实际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了自身全部潜能。人们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所谓“劣势”或“残疾”,而是尝试去使用它。这就是马特爷爷希望他的孙子学习,并永远牢记不忘的。
一个人能给自己的孩子(或孙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他们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无须对自己感到惭愧”“你和别人一样,不需要特殊对待”“你的与众不同,意味着你更加卓越”,以及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等是马特·哈米尔的祖父一直用来引导马特的话语,让他不必感到耳聋是一种缺陷,或自己天生不如别人。通过祖父不断的提醒、帮助,马特参加正常孩子的体育活动,慢慢建立了自信。这是祖父给予他的一辈子的礼物。这个礼物不仅帮助马特实现了成为一名摔跤手的梦想,还帮助他把听力残疾变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能力。要知道马特作为一名聋人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人们生活的社会并没有使这个过程变得简单,无论是我们自己企图改变自身弱点,或改变孩子的弱点。当某人有一定残疾,或哪怕稍有不同,人们往往只看到了這些“不同”“差异”带来的限制,而很少能看到它们给人们带来的积极的一面。马特摔跤过程中听不到裁判的哨声,也听不到教练在场下的呼喊声,以及课上老师的声音。结果,正是由于他听不到这些声音,他才能在摔跤过程中集中精力,隔绝一切外界的干扰,这成为他摔跤过程中一个强大的优势。这种“隔绝”使得他能全神贯注,不受任何干扰。不像其他选手,经常受到场地外的声音、欢呼或音乐所干扰,马特可以专心于摔跤对手,看清对手的每一个动作。这种独特的能力恰恰是因为他的失聪而获得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对人们的肢体语言的认知达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使得他能很快通过对手的肢体行为了解他们的下一个意图和动作,总是能很快捕捉到他们的漏洞,迅速击败他们。
通常人们会把那些“不同”“差异”看作是一种限制,并因此感到沮丧,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是上帝赐予的一个礼物,因此而自豪且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同样,对待他人或孩子,通过改变看待他们自身“弱点”的看法,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就会帮助他们充分发挥那些“不同”“差异”所带来的潜力,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成长。更进一步来说,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挑战,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不同”或“残疾”,即便它们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残疾。同时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潜力可开发,都有需要转变成优势的弱点。那些让你变得更好的事物,实际上是那些让你不一样的东西。如何使用那些让你与众不同的东西取决于你自己,相信自己就能让你通过这些不同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力。
三、《胜利人生》中聋人的社会融合
另外电影反映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中聋哑人或“不同于常人”的人的现实处境。《胜利人生》向观众展示了不同于常人的人,这里是一名聋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由于他们的情况,不一定都是医学上的“疾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世界。这些少数群体包括了那些具有不同感官能力的人,像聋人、盲人或有不同心理过程或心理感受的人,如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的人;甚至那些有身体残疾或疾病的人,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于常规。
目前的社会经常将那些不同的人或有不同的情况的人们作为弱势群体,对这些群体的态度往往区别对待。残疾或差异儿童,甚至是成年人,经常把他们从正常人分离开来,送去“特殊需要”学校或学院,他们只能与其相同情况的人交流,经常被排除在“正常的世界”之外。《胜利人生》这部电影不止一次反映了这一情况,例如早期马特被送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后来唯一一所愿意平等接受他的大学是一所聋哑人学院。这种普遍的态度是源于一种潜意识的集体观念,认为残疾人自然方方面面的能力都不行,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某个特定能力的缺失(或聋或盲等)。这是多么武断的看法。而这又是现实存在的,大多数这些“不同”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排除在“正常”社会之外,有时甚至是被排除在自己的家庭之外,或是只能待在一个和自己有同样问题的人的小圈子活动。endprint
以聋人的情况为例,即便他们没有被视为不如别人,也没有因不能做某些事情而剥夺机会,他们融入“正常”社会也并不是非常容易的。因此即便他们和其他人一样被接受,他们生活在无声世界的事实经常被忽视,而其他人往往忘记一些细节,使得聋人的融入变得非常困难。“听人”往往在平等看待聋人的情况下,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能够听到或获取声音信号。这种缺乏对聋人特殊需求的意识使聋人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不是每个人都经常与聋子生活在一起,公众往往会忘记一个聋哑人的特殊需求。这一情况也在电影中得到了清晰的描绘,马特因为不懂手语,也不会读教授的唇语,成绩一落千丈。然而校长不但没有意识到马特所面临的这个问题,反而仅仅因为他成绩不好就要开除他,丝毫没有考虑到他成绩不好的真正原因。马特甚至没有得到一次重新证明自己和学习手语的机会。他的情况被简单地看作普通孩子成绩不好,草草处理了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孩童时代的摔跤课上,他无法听到哨音,因此无法知道什么时候摔跤正式开始,这一点教练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后来,他才明白马特需要视觉信号。然而事实上教练一开始就知道马特是失聪孩子,但是由于习惯性地缺乏对聋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注,导致教练一开始没有注意到这个训练中的细节。这种普遍的对聋人需求的意识缺乏,经常导致马特处于不利的状态下。一般而言,人们往往是潜意识里没有意识到聋人的这些特殊需求,因此,对于那些不同于普通人的人,他们很难真正享有完全对等的相同机会。即使理论上,他们给予了同样的机会,但实际上,往往是另外一回事。然而,正如馬特·哈米尔的故事所证明的那样,既然给予了聋人相同的机会,他们可以证明自己做的一样好,甚至更好。
问题的另一面是当这些人真的给予了同样的机会,但通常只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像在一个小组中或一所特殊学校或大学中,他们分享,甚至生活的人与环境都没有太多变化。这一情况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反映,马特哈米尔被送到聋哑人学院。他很快被大家接受,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每个人对他都很好,也对他非常理解。但是这种理解和认同只是限于聋这一他们所共有的特征。他们都是聋人,他们都使用手语。在这个安全的环境里,他们就是自己。在这个安全的环境、舒适的空间中,他们大部分人忘记了“外面的世界”。这里让他们感觉如同在家里一样:他们都非常受欢迎,与自己有相同情况的人在一起,也显得再“正常”不过。但实际上这样的环境容易导致他们失去争取“外部世界”真正平等的欲望。在一个狭小、安全的环境中,一个人往往会失去拼搏的动力,甚至失去奋斗的意识。这就是影片中克莉丝蒂试图让其他学生参与到聋人维权活动时所面临的挑战,因为很少有人支持她。她意识到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安全社区非常好,但她意识到外部社会需要对这个社团做出许多改变。这种意识在她的内心越来越强烈。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机会,以及真正实现每一个人融入社会,人们需要认识到相同机会下,每个人,无论是否“不同”于他人,他们都有能力做到,而且也要认识到“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影片中展示了聋人融入“外面的世界”是他们实现自己梦想所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也是克莉丝蒂发起运动的目的所在: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机会。从系统内部改变“外部社会”,这样就不再需要那些专为聋人提供的“受限的世界”——如聋人俱乐部和特殊学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安全,热情的“外面世界”。克莉丝蒂的事业是为了争取在聋人社团的人人平等,促进聋人融入整个大社会。
克莉丝蒂没有得到来自她自己的人的支持,这都是因为他们彼此满足于现有的小聋人社团圈子,觉得没有必要争取他们的权利。但从长远来看,这将对这些社区和“安全的地方”产生消极影响。这些地方可以帮助聋人得到支持和理解,但它也可能成为一个温柔的陷阱,导致聋人与社会的进一步隔离、分离,与我们融合社会的初衷背道而驰。大学是大多数学生感觉最舒服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觉得好像甚至不需要关心任何外部世界。然而,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陷阱,限制他们接触外界和获取的机会。马特则多亏了祖父,让他了解“听人”社会,他深刻地意识到克莉丝蒂发起运动的重要性,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深刻地体会到克莉丝蒂的话是多么的正确。如果聋哑人自己不为自己的平等和融入社会奋斗,没有人会帮助他们。
这部电影留给人们许多可以学习和反思的地方,如何将弱点转化成优势,让人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样,人们也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学习,学习其他人的生活经历中所面临的挑战,可以激发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而且,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的能力,尤其是聋人社团,可以避免那些讨厌的“怜悯”。“听人”往往对那些“聋人”“残疾人”表现出这种“怜悯”。学会欣赏这些“不同”的人的能力,人们会更深入地了解和认同他们,才能对他们给予真正的尊敬,乃至是羡慕,而不是怜悯。
参考文献:
[1] 张松柏,徐铁卫.西方聋人文化影响下的中国聋人文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4):23-27.
[2] 徐铁卫.美国的聋人题材电影[J].现代特殊教育,2004(3):36.
[3] 贾振峰,李凤英.电影维度下聋人文化观[J].绥化学院学报,2013(10):70-72.
[4]聋人电影《胜利人生》首映[M/OL].http://www.csl-press.com/2013/05/15/thehamme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