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雪彤
摘 要:圣徒崇拜作为印度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深深根植在印度宗教文化当中。在英国作家V.S.奈保尔的《通灵的按摩师》与印度作家R.K.纳拉扬的作品《向导》中,均涉及了一个相同的主题:圣徒。两者圣徒的形象却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两个不同的地域环境共同孕育出了当地人们所信仰的圣徒,究其原因,社会环境无疑为圣徒的出现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大的印度宗教精神基础和一大批追随者的盲目推动加速了圣徒的产生,而两个地区传统、现代文明的差异则催生出了两种不同的圣徒形象,形成了属于两部圣徒小说独有的风格与特点。
关键词:圣徒 社会环境 印度宗教
V.S.奈保尔,英籍印裔小说家。1957年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通灵的按摩师》,小说将场景置于南加勒比海域特立尼达的乡下印度人之间,讲述了主人公格涅沙从失败的教师成为作家、圣徒、企业家,最后变成一名政客的故事。小说中,格涅沙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扮演起了圣徒这一角色,人们将他视为“拥有非常力量”的人,他成为圣徒,是无所不能的通灵师,自此以后,“通灵的按摩师”便开启了他的新的人生轨迹。
R.K.纳拉扬,印度英语小说三大家之一。1958年,其代表作《向导》问世,讲述了在印度马尔古蒂的一个村庄中,主人公拉朱由一个向导变成顾客罗西叶的情人兼经纪人,最后又成为一个“圣徒”的奇妙变化的生活,极具印度文化色彩。小说中,拉朱被看作是圣徒,拥有神秘力量,其圣徒身份带给他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造就了他悲剧的命运结局。
奈保尔将故事设置于特立尼达的印裔地区,而纳拉扬则置于印度本土马尔古蒂乡村,虽然地区不同,但主人公都被塑造成為一名圣徒的形象。事实上,圣徒的出现不仅仅与主人公个人的思想行为有关,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其性格、命运等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浓郁的宗教崇拜
圣徒崇拜作为印度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深深根植在印度宗教文化当中。一个是印裔小说家,一个是印度本土小说家,两部小说中均涉及了圣徒的主题,虽然二者诞生于不同的创作环境中,但是仍旧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印度浓郁的宗教文化与圣徒崇拜的深刻影响。
印度是一个生产宗教的国度,吠陀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宗教,都原产于印度。“印度是个宗教大国,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印度人民笃信宗教,在他们看来,没有宗教信仰简直是不可思议。据西方学者统计,印度当今被崇拜的神达3.3亿多个。宗教已经渗透到印度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当然,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就更不能例外了。文学与宗教的高度结合已成为印度文学创作的一种传统。”①从古至今,印度宗教对于印度人的生活、世界观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这些宗教自然而然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产生了许多属于印度本土文化的经典,《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沙恭达罗》等便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文学与宗教的高度结合是天经地义的。特别是像印度这样的宗教大国,人口的绝大多数(90%以上)是宗教信徒”②。
宗教对于印度文化的渗透无所不包,而圣徒则是印度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印度宗教中的一个特殊的现象。事实上,《向导》与《通灵的按摩师》中所塑造的“圣人”拉朱和“按摩师”格涅沙之所以会如此成功,成功地被人信服,离不开的是印度宗教浓厚的大环境、庞大的印度教信徒基础以及印度人深厚的虔诚的宗教思想,这种宗教思想不论是本土印度人还是印裔作家,其成长环境都离不开印度文化的影响,因此,对于奈保尔与纳拉扬来说被潜移默化就不足为奇了。纳拉扬作为印度本土作家,他受到的是最纯正的印度文化熏陶,这一点从他小说的字里行间便可以感受到,而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奈保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新大陆,种姓便成为了一个壁垒,家族观念不断影响着奈保尔的思想:祖母大家庭对于婆罗门种族的自豪,拒绝与基督教人来往,特别是奈保尔的父亲西帕瑟德对于“印度迷信活动”的报道受到抨击后,被迫献祭迦梨女神等事情,更是给奈保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反映到作品中的特立尼达,其印度教影响便更加显而易见。由此可见,印度宗教对于印度人的物质生活与日常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当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反映在小说中,便不难体会拉朱与格涅沙之所以能应运而生的缘故了,这便是“圣徒们”产生的宗教环境。
二、社会群体的盲目性
印度由来已久的宗教思想影响,使得圣徒的追随者从来都不是少数人,印度人心中的宗教烙印使得他们对于圣徒的神力深信不疑,趋之若鹜。事实上,格涅沙与拉朱之所以能成为圣徒,与特立尼达和马尔古蒂的众多“信徒”的推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旦沾染到关于任何圣徒的宗教神力的事情,人们的理智思想会主观地为这些宗教的产物让位,那种传统神性的、感性的思维会直接驱使他们产生狂热的对圣徒的追捧。当格涅沙成功“治”好了他的第一个病人时,名气大增,凭借着他叔叔留给他的那些吹火球、念咒语的小把戏,“不到两个星期,整个特立尼达都知道了格涅沙和他的灵力……经过口口相传,格涅沙的能力被不断夸大。他成了无所不能的通灵师”③,也就是说,使格涅沙成为圣徒的这一过程,实际上是由特立尼达的人们这一群体快速完成的,以至于“人们带着各种不可名状的忧伤和隐痛来到这里……个个穿着亮丽,好像是在参加婚礼:面纱、外套,以及各种粉红、明黄、天蓝和翠绿色的裙子随处可见。坊间甚至流传着总督夫人曾来请教的消息”。这种庞大的传播效应使得圣徒的能力越来越大,名气越来越响,“有时候,连他(格涅沙)自己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这种巨大的推动同样也反映在格涅沙的参政、罢工等事件中。因此,一定程度上仍旧是特立尼达的人们成了格涅沙成为圣徒的主推动力。
对于《向导》中的拉朱来说,他的圣徒身份也是马尔古蒂众人推动的结果。仅凭刚出狱的拉朱“高深莫测”的回答,以及帮助维兰妹妹结婚等事情,“信徒”维兰将拉朱的名声一传十、十传百,使得这个小村庄的人们极其虔诚地认为自己有了圣徒的庇佑,他们寄希望于拉朱身上,无比真诚地希望拉朱承担起绝食的神圣任务,以至于最后连媒体都介入与关注这样一项伟大的圣徒事业。也就是说,无论是在特立尼达还是马尔古蒂,这种强大集体取向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也就是成了圣徒崇拜的助推动力。endprint
因此,作为印度教庞大信仰群体的推动,圣徒这一身份成为一个人云亦云的产物,圣徒的那些滑稽的神力经过信徒们的包装传播名声大噪,这是一种众望所归的力量,也是一种作为宗教的强制力量,它捆绑着那些被选中的“圣徒们”按照自己所希望的路线走下去,同时也注定了圣徒们不同的结局,这种因果始终贯穿着小说,深入主人公的命运当中。
三、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对立
事实上,不论是特立尼达的浮躁异化,还是马尔古蒂的自然和谐,这两个不同地区所代表的是两种文明的对立。奈保尔从小生长在南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上,而纳拉扬则是印度本土的小说家,虽然二人同与印度有着不解之缘,但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化视角却是不相同的,这反映在小说中,便造就了《通灵的按摩师》与《向导》社会环境的不同。
在《通灵的按摩师》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英国文明视角下的印度,它对于现代文明的倾向大于印度古朴的宗教圣徒的虔诚。在特立尼达,英国教会学校成为人们追捧和张扬的资本,印刷业与报业在日新月异的更新,婆罗门种族保持着自己残留的骄傲,连一台“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牙科医生机器”都成了人们络绎不绝追捧的地方,在英国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也就逐渐促成了人的性格的变化,莱姆罗甘为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格涅沙而费尽心思,就连格涅沙自己,他的狡诈、无信、虚荣心随着现代社会的深入而越发强烈,对于每一身份他都尽可能多地利用其得到更大的好处,欺骗岳父开办学校以获取钱财,用自制的“药膏”等小把戏忽悠病人,和政敌对立时耍手段等等,他欺骗投机,自负专用,心安理得地接受每一个身份所带来的利益。
可以这样说,小说中特立尼达的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切所盘算着,他们信仰宗教,信仰圣徒,但是以一颗浮躁的心去信仰,在这里,圣徒已经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虔诚。金钱、攀比异化了宗教,利益、名气异化了圣徒,进一步异化了传统印度人的本质,使得这种“圣徒”打破了印度人的宗教界限,并成为一种特立尼达所有人共同的意识形态的产物,最终形成一种带有西方色彩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情感。
而在《向导》中则反映的是一种典型的印度生活,将圣徒设定在维兰这样一个封闭的地方,印度宗教的倾向是要大于现代文明的介入。格林厄姆·格林曾经评价道:“马尔古蒂的生活从未被政治打扰,他按照几个世纪以来的道路发展着。”对于“圣徒”,在纳拉扬笔下人们充满着虔诚的意味,他们顽固地相信绝食可以求来降雨,他们相信拉朱可以带来庇佑,圣徒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欺骗性的行为,而是一种属于印度本土的精神食粮。这种情感最终也感染了拉朱,在拉朱绝食的这段时间,“他做了真诚的努力;第一次体验到除了金钱和爱情以外,专心致志地做某一件事的激动心情……这给了他新的力量去经受那痛苦的磨炼。”马尔古蒂人们对于宗教的虔诚、淳朴深深地感染了拉朱,使他对于这一切有着一种同样虔诚的信念,这一刻我们可以相信,在马尔古蒂人的心中,圣徒是確实存在的,在纳拉扬的笔下,最终拉朱回归到印度的传统社会,回归到一种新的圣徒的体验状态中。
在奈保尔与纳拉扬的圣徒小说中,印度社会中强大的宗教基础、庞大的人群推动催生出了圣徒这一特有的身份,而不同的地域环境以及它所带来的不同的社会风气同样影响着“圣徒”这一形象的变化。圣徒的出现,始终离不开小说中特有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拉朱与格涅沙作为圣徒,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马尔古蒂与特立尼达发生的人和事,更是印度本土社会与域外印度地区影响下的特有产物,最终形成了属于两部小说独有的风格与特点。
{1}② 张福德:《〈罗摩衍那〉和罗摩崇拜——试析印度文学与宗教的高度结合》,《南亚研究季刊》1999年第2期。
③④ V.S.奈保尔:《通灵的按摩师》,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144页。
参考文献:
[1] R.K.纳拉扬.向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 帕特里克·弗伦奇世事如斯奈保尔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 V.S.奈保尔.通灵的按摩师[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
[4] 王景春.R.K.纳拉扬的小说与印度社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5] V.S.奈保尔.奈保尔家书[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6.
[6] 王景春.R.K.纳拉扬与奈保尔笔下的印度[J].世界文化,2004(12).
[8] 张福德.《罗摩衍那》和罗摩崇拜——试析印度文学与宗教的高度结合[J].南亚研究季刊,19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