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研究综述

2018-01-25 19:12
山西青年 2018年17期
关键词:刘文时空观时空

李 敏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哲学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再到海德格尔,人们对时空问题的研究视域差异明显。马克思把实践与时空联系起来,从而突破旧唯物主义朴素、直观的时空观,创立了科学的社会时空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政治面貌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新的时代呼吁新的时空思想,而探究90年以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未来社会时空。

一、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研究在国内的发展进程

(一)刘文引领开创期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并未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1991年刘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哲学研究》1991年10期)一文的发表打开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开创性研究。在此之前,虽有学者涉猎而无系统的论述;在此之后,直到1996年俞吾金、王锐生等学者发文回应,亦未见相关论著,据此而言,刘文的发表在国内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刘文的论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就是运动,时空是物质运动或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这一教科书上教条式的命题导入,抛出社会时空问题;其次,论证社会时空以自然时空为基础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再次,进一步探讨人的发展空间取决于社会时间的结构构成要素;最后,刘文提出“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1]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反思社会时间与空间的相互转化。

(二)96年至06年十年争鸣期

刘文的发表拉回了学术界的关注视线,最先对刘文做出全面回应的为1996年俞吾金发表的论文《马克思时空观新论》[2]。同年,王锐生发表《唯物史观的时空观》一文对刘文提出的社会时空问题从社会分工角度予以回应,认为人类社会的分工随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时间空间的不同随表现形式而深刻变化[3]。青年学者孙乐强在《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三重视域》中提出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包含生存性时间、物化劳动时间、人学语境的自由时间三重境遇[4]。2006年胡敏忠教授所著《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时间观和社会时间》将社会时间与自然时间建设性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时间体现为自在物运动的机械过程性,而社会时间体现为社会运动的可塑过程性[5]。2009年王南湜基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时空观问题研究的停滞状态发表《社会时空问题的再考察》,文章先对刘文和其他后续研究进行了详实评述,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试图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以期重新引起人们对马克思时空问题的关注[6]。

(三)06至16十年新拓展

近十年来,更多的学者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建立在自然时空与社会时空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对社会时空思想的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两个维度展开,呈现出专业化、具体化倾向。马克思主义社会时间存在概念、结构、关系三个维度,概念之维认为马克思所理解的时间的本质就是“人的积极存在、生命尺度和发展空间”[7];结构之维立足于《资本论》理解社会时间;关系之维论证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不是截然分离的两种时间,而是同一种时间的两个向度或同一种时间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或变体[8]。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思想概括之,主要从以下三重语境加以解释:一是资本语境,这种观点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世界历史为视角,揭示社会空间在资本主义的逻辑进程中如何重塑。[9]二是政治语境,社会建构论和关系本体论是马克思审视当代空间问题的基本理论视野[10]。三是人学语境,即认为人类活动的空间包括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三重维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二、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时空观

传统时空观深陷旧历史唯物主义的窠臼——脱离实践而直观、朴素地理解时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对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作同质性的理解,马克思通过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廓清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联系。冯跃民在《浅析马克思的实践时空观》中对比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者时空观的异同后指出:马克思抛弃了传统哲学以抽象物质运动为立足点定义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做法,自觉地把全部讨论置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基本形式的基础之上[11]。俞吾金在《马克思时空观新论》中提出从传统哲学的理论框架中孕育出的时空概念区别于马克思从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出发引申出的时空概念,后者以生产实践活动为轴心,认识到实践活动的结构直接决定着社会时间的广延纵深和空间的格局差序,将人活动于其中的世界的整体图景呈现眼前。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

学者关注“社会时空”问题主要从社会生产变革的时空资本、社会历史形态的时空转型、人类社会发展与时空关系等方面揭示马克思时空理论的内涵[12]。其中具有代表性观点有两种:一是从哲学的时空框架中推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时空观,认为社会时空是自然时空过渡到人类社会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二是时空体现于物质生产与阶级对立的关系结构(全球化背景下的东西对立、国家地域内的城乡差距、不同阶层的贫富对立)[13]。而马克思明确认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14]。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时空观

牛顿借“绝对时间”、“绝对空间”构建了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康德认为时空只是人们借以存放感性材料的外在形式,黑格尔在“绝对精神”嵌入哲学领域的背景下指出时空是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15]。近代唯心主义在狭隘的视野中否认时空的客观性而深陷历史的窠臼。辩证唯物主义既深刻批判唯心主义时空观意识第一性的抽象性,又强烈反对旧唯物主义时空观感性直观的朴素性、机械性,指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固有的普遍属性,为时空观念深刻变革的提供了前提和可能[16]。

(四)马克思主义虚拟时空观

时间与空间的时代属性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迅猛进程中被重新塑造,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随之而来。一是社会时间的弹性化。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们不再受机器大工业时代“时钟时间”的束缚,人们对弹性时间管理的要求日益普遍化。二是社会时间的即时化。人们传统的生活作息节奏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浪潮冲击下濒临瓦解的局面,人们的活动不再受传统时间局限的限制。三是社会时间的可逆化。时间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超越了传统的线性的、不可逆的特征而具有可逆特质。四是社会时间的个性化。人类在虚拟的空间中生存,同时时间亦作为对象成为人类消费的客体,即德波所说的虚拟的景观时间,“可供消费的虚拟循环时间”[17]。

三、小结

近三十年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研究取得一定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马克思时空观的当代视野愈加开阔。激进人文地理学是马克思时空观当代视野的主要发展,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社会空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18],哈维在《后现代状况》中论证城市空间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呈现[19]。第二,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思想的横向拓展和纵深挖掘。从人类实践活动出发,以宏观、中观、微观为视角,实现客观理性研究与价值使命担当相呼应,亦步亦趋通向豁达澄明的境界。第三,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型传媒技术的层出不穷,推动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在当下历史境遇中的重新思考。面对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或许可以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有效洞察。但是,就基础理论而言,并未实现突破性研究:一是研究范畴尚需明确界定;二是研究议题尚未全方位展开;三是学术话语体系的缺失。

猜你喜欢
刘文时空观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与发展形成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西方近代历史“元叙事”及其对世界历史编撰的影响述论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乖僻自是,悔悟必多
时空之门
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