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芳亚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100089)
自摄影出现起就一直在于绘画之间纠缠,曾经在摄影出现时甚至有画家惊呼“绘画从此死了”,摄影的出现被认为冲击了绘画,摄影也在出现之时一直被认为是对绘画的模仿,并没有被人们认可,因此早期的摄影家们为了使摄影能够和绘画一样成为一门艺术形式开始了摄影的探索,不过他们的探索形式确实以摄影能够达到跟绘画相似的效果而努力,尽管早期的画家对摄影是持抵制态度的,但是摄影精确记录事物的能力还是让他们惊奇,之后便开始有画家开始使用照片来为他们的创作提供素材,著名画家德拉克罗瓦就曾用照片作为绘画的素材。
直到20世纪初一直流行的是“画意摄影”,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就是早期“画意摄影”的代表,早期的斯蒂格里茨主张摄影应该像绘画一样效果,但后期他发现了摄影自身作为艺术媒介的特性,“摄影本体语言”的魅力,他开始探索摄影不同于绘画而以自身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的道路,1902年斯蒂格里茨和爱德华斯泰肯等摄影家一起创立了以“摄影作为个人表现的全新手段”的摄影分离派,极大地冲击了当时流行的“画意摄影”也使得摄影家们开始思考摄影本身作为艺术的问题,开始了对于摄影本体语言的探索期,1905年他又办了著名的“291号画廊”开始推动摄影和各种优秀的作品在美国传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来“F64小组”的产生,他也成为“直接摄影”的先驱。
反观当今的中国摄影,中国没有经历完整的摄影发展史,中国对于“摄影本体语言”的探索也不完整,最近在中国举办了“乘物游心”摄影原作100的展览,使得我们第一次有机会看到如亚当斯,维斯顿的等摄影大师们的摄影原作,所谓摄影原作,就是指采用大型机相机列如4x5为代表的大画幅相机拍摄完成经过暗房后期显影和冲洗的复杂的过程而获得那一张照片,由于大型相机和大画幅相机本身复杂的操作性,因此就要求拍摄者在拍摄前要经过缜密的计划,并不断去观察思考和感受,并且拍摄影者一次也只能拍摄一张照片,冲洗一张照片,这些都使得经过最后得到的照片是完全体现摄影师内心或者对于拍摄对象真实地记录,原作这个概念经常被用于艺术领域,可是当原作与摄影碰撞时“什么是原作”“什么不是原作”,能够说清楚这一点的人很少,从技术层面而言摄影的发展离传统艺术原作的概念越来越远,其实我认为区别于复制品,原作即是经过艺术家亲历制作的并具有原创性质的作品,这包含两层含义,即强调艺术品是艺术家的真迹并且都必须具有原创性质的作品,安塞尔亚当斯在40年间印放了几百张《月升》获得了较高青睐的是80年代制作的作品,但在他晚年的回顾展览中,他将不同时期的《月升》放到一起展览,以表现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领悟。
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柳宗悦曾经说过“手与机器的区别在于手是与心相连的,而机器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中会发生奇迹”摄影原作就是通过手将触觉,视觉和脑力相协调,身心合一,使艺术家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得到最好的精神体验,同时原作不仅能让艺术家体验到不同的创作乐趣与激情,也能是艺术作品具有历史感,摄影原作就像文物,承载着过去经历的全部,亚当斯,维斯顿,他们拍摄的作品一直保存到了今天,在数码信息自动化的今天,那些大师们的作品就更显珍贵,例如亚当斯拍摄的美国西部的风景照片,亚当斯将他对自然的敬畏以一种科学的理性地态度全面奉献出来,他的风景摄影让美国人民看到了自己国家的美丽,加深了美国人民的认同感,维斯顿的人体摄影和静物摄影表现了严谨的自然法则与生命节奏感,以及人体的真实美感,而坎宁安的作品则体现了强烈地现代主义美感,无论是花卉作品还是肖像作品都以精确的构成和简洁的造型展现了现代理性之美,这些大师们的作品中既包含了他们对于拍摄对象的理解和感情,也完美的展现了大师们高超的后期冲洗技术,这些共同构成了他们伟大的作品。
亚当斯也在后期暗房的技术探索中得出了著名的“分区曝光法”,他们的摄影原作在今天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在这个无时无刻都在产生图片的信息网络时代,我们基本上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图片,而这也让我们开始思考“真正的摄影”,摄影原作体现了艺术家对其作品的丰富,微妙,严格,分寸,尺度等的把握和美学要求即隐含着艺术家个性与独特性,也包含了时间,历史,技术,的独特因素,反观中国的摄影,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所谓各式各样的图片,也有所谓的摄影作品不断产生,但这些作品真的具有深刻的内涵吗?或者说这些作品的意义何在?摄影的本体语言就是,摄影的时间性和摄影的真实纪录性,再看今天的大多数摄影作品,其实往往都不具备这两个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