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荆林中心幼儿园 朱慧萍
童谣是始于摇篮的早期教育,以其句式短小生动、强调音韵之美被称为“孩子们心中流淌的歌”。童谣韵律节奏的独特美感吸引着幼儿,让童谣走进音乐课堂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提升音乐素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兴趣点,我选择了活泼诙谐、幼儿易于接受的童谣,将其融入到大班的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在玩中学童谣,感受音乐的魅力,享受童谣与音乐融合的乐趣。
在开展童谣教学的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它的重难点,重难点在整个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活动的中心、活动的精华所在,也是教师和孩子们花时间最多的环节。因此,合理把握好重难点至关重要。在童谣教学活动中,重难点的把握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所谓难点前置是指将教学的难点放在教学之前,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知道将难度突出可以激发幼儿的挑战欲,积极的挑战欲可以在活动一开始就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孩子掌握音乐教学的内容。所以我们在童谣的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将难点前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大班童谣《钓鱼歌》,这首歌的难点在于一个十六分音符的弱起。因此我将难点前置,在活动的开始,就通过钓鱼的情境,重点练习弱起的节奏。通过设置提问:钓鱼的时候要怎样拎起钓鱼竿,引导幼儿回答又快又轻,让幼儿通过钓鱼的动作重点练习十六分音符的弱起。因为有了前期的经验准备和练习,在接下来的活动过程中,幼儿很快掌握了歌曲的难点部分。
难点提升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提升教学的难度,这样可以让童谣带给孩子们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感觉,孩子们被一次次的挑战吸引着,学习热情也越发高涨,那种不怕困难、坚持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也在玩耍中得到培养。如:《小老鼠上灯台》中我就把重难点转移到了节奏的转换上。首先,通过分析了解到这是一首内容非常简单的童谣,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越是简单的童谣,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会越渐渐降低。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要开辟一个新的学习点,挖掘孩子们好奇、好新鲜的学习状态。平常我们会用均衡的节奏来念
“小老 鼠×,上灯 台×”,显得一点情趣都没有。但是,让孩子们变节奏来念诵,把原来每个字都是4分音符的节奏,编成一个4分音符,另外两个8分音符
“小× 老鼠×,上× 灯台×”。或是把前面两个字变成8分音符,最后一个字变成4分音符
“小老× 鼠×,上灯× 台×”。这样的变化使得整首童谣都富有节奏感、跳跃感,孩子们学起来也有劲。
游戏是幼儿的一种需要,能给幼儿带来满足和快乐,而童谣是儿童心灵的游戏。童谣往往是与游戏结合在一起的,一面是朗朗上口的童谣,一面是欢快俏皮的游戏。韵律和谐的童谣,不仅强化了游戏的节奏感,更增强了游戏的情景体验、生活气息和娱乐精神。因此,在进行童谣活动时,老师要关注游戏方式的多元化,在孩子保持原有兴趣的基础上,推进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爱上童谣。
有趣的手指游戏,既好玩又安全,在一日生活中非常实用。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学会创编灵动的单人手指游戏,让孩子们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找到乐趣。比如大班童谣《鸟窝》,来源于孩子们平日的生活,幼儿双手配合玩手指游戏,在游戏中通过数数的形式吟诵童谣。
爱交往是每个孩子发展到一定年龄时呈现的学习特征。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是合作。把童谣以合作的方式展示给幼儿,让孩子们在合作的游戏氛围中锻炼和习得本领,他们会学得不亦乐乎。例如:童谣游戏《钻泥巴》,孩子们两两合作,一个表演泥土,一个表演小芽芽,分别用手指动作变成各自的角色特征,配合前后钻土的情节,为游戏增添了不少情趣。在这样的双人合作游戏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好听的童谣,锻炼了手指的机能,又培养了孩子间的合作能力和快速的协商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
如果说双人游戏是最有趣的,那多人游戏又带给孩子们的是更多的惊喜和兴奋。例如:童谣游戏《贴烧饼》,孩子们围成圈,一边唱着“烧饼甜,烧饼香,烧饼圆圆像太阳……”发起者的孩子围着其他孩子转圈,唱到最后一句轻轻拍打点到的孩子,被拍的孩子迅速转身追赶发起者。这样边玩边唱、你追我赶的游戏形式无不让孩子们咯咯咯地偷乐。可见,丰富的游戏形式,让孩子们沉迷;有趣的游戏方式,让孩子们陶醉。在一阵阵地欢笑声中,孩子们不仅喜欢上了音乐童谣游戏,更爱上了这些互动的形式。这让他们在感受音乐节奏的快乐的同时,拉近了与同伴间的距离,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
实践性是音乐教学中突出的特点。在奥尔夫所提倡的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一切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实际唱奏甚至作曲来体验音乐。他曾在《学校儿童音乐教材》中谈到“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由此可见,学生应该通过自身对音乐的体验来感受音乐,接受音乐教育,而不是一味通过名师的说教、传授和示范。同时在“以幼儿为本”“以幼儿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把幼儿看作是有积极主动学习愿望的人。因此在童谣的教学活动中,我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把以往幼儿被动地跟着老师学做,发展为把创编的空间留给孩子,尊重孩子们的认识和理解,重视幼儿积极情感的调动和激发。
如在童谣《两只小鸟》中,我就用幼儿自主创编地游戏的方式开展了活动。活动一开始,我故作神秘地说:“今天的手指游戏可不一样哦,我要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两只小鸟用手指可以怎么表示呢?”有了之前游戏的基础,孩子们一下子就编出了小鸟飞来和飞走的动作。我顺着孩子们的兴趣点接着说:“两只小鸟身上发生了一个故事。”于是,孩子们就被我带进了由童谣改编的故事中,让孩子们了解童谣内容,一起学唱音乐玩手指游戏。孩子们尽情展示着自己创编的手指动作,那种兴奋和投入地劲头,给我深刻的印象。正如奥尔夫教学理念里讲到的那样,在创编的童谣中,孩子们从获得经验的过程得到内心的满足,所以,我这学期的许多童谣都有孩子们创编的成分,让孩子自己去游戏,成为游戏的主宰者。
在巧处重难点、游戏化教学、自主创编等方法的运用下,改变了幼儿园传统音乐教育的一些弊端——教学模式化,忽视游戏等现象,极大的调动了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持续和延伸,同时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童谣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深入研究和实践,让童谣走进幼儿园,走入音乐课堂,让更多优秀的童谣在幼儿中传唱,也让幼儿从小喜欢童谣,喜欢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