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母猪大群舍饲散养工艺研究进展

2018-01-25 19:28:35陈主平方万露刘作华
中国畜牧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限位猪只

李 伟,黄 萍,陈主平,方万露,刘作华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农业部西南设施养殖工程科学观测试验站,重庆 402460)

母猪的限位栏饲养在提高猪舍饲养密度和便于工业化管理方面效果显著,但其限制了母猪的活动和正常行为表达,如探究、拱土、交流等,导致了母猪刻板行为增多、骨骼强度降低、肌肉量减少、生产性能下降等不利影响[1-4]。欧盟立法规定,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禁止在母猪整个妊娠阶段采用限位栏饲养,要求母猪在配种4周后到分娩前1周采用混群饲养(Council Directive 2001/88/EC,2001)。与个体限位栏饲养相比,舍饲散养能为母猪提供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其展现更多的生物特性和自然行为,并且作为一种友好型母猪饲养系统,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随着劳动力、土地成本以及污染处理费用的不断增加,生猪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畜牧设备也正朝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市场的发展与需求也在推动着母猪饲养工艺与模式研究的发展,母猪大群舍饲散养可能将是未来母猪饲养发展的主要方向。

母猪科学合理的大群饲养规模还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国外文献中有关母猪大群饲养的群体规模均在30头以上[5-6]。目前,我国母猪大群舍饲散养工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生产上应用较少。国外发达国家母猪大群饲养的工艺水平远远领先于我国,尤其是欧洲。本文主要从群体结构、饲喂系统、地板系统、管理措施、动物福利5个方面阐述国外研究的相关进展,以期完善我国母猪的大群舍饲散养工艺,提高猪只福利水平。

1 群体结构

根据饲养过程中有无猪的移进移出,猪群体可以分为静态群和动态群。静态群中母猪等级相对稳定,可减少因多次混群导致的猪只之间斗争行为的发生,但在整个妊娠期间可能有母猪因疾病或死亡等离开,导致圈栏空间的非最佳利用。在实际的猪生产中,较多采用动态群,可能是考虑到母猪的繁殖周期及周转。O'Connell等[5]以40头采用母猪电子饲喂 (Electronic Sow Feeding,ESF)系统饲喂的动态母猪群为试验对象,探究4种不同取代率(10%、20%、30%和40%)对母猪福利的影响,发现不同的取代率没有显著影响猪混群5 h内的总体攻击水平以及混群1周后猪皮肤损伤程度;然而随着取代率从20%增加到40%,新引进猪只受到组间新引进非同伴猪的攻击行为显著性增多;与其他取代率群新引进的母猪相比,取代率10%的动态群新引进母猪在混群1周内,花费较多时间在漏缝地板的活动区和较少时间在混凝土地板的躺卧区,并且在躺卧区躺卧的时间短以及很少与其他的猪接触躺卧,而靠近墙壁躺卧较多。Bressers等[7]研究表明,采用ESF饲喂的动态母猪群分批引进小群,几周后采食顺序仍不稳定,然而,一般最后引进的小群比先引进的小群采食顺序要靠后。Hemsworth等[8]试验比较了母猪饲养群体大小(10、30、80头)以及每头猪所占地板空间面积(1.4、1.8、2.0、2.2、2.4、3.0 m2/头)对母猪行为、生理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每头猪所占圈栏地板面积从1.4 m2增加到3.0 m2,在混群第2天,猪进食时的攻击行为和皮质醇浓度均降低,母猪的分娩率增加;在混群第9、23、51天,10头/圈栏的母猪总体上保持最少的皮肤损伤。

2 饲喂系统

饲喂系统是群养母猪中的关键设备装置之一,设备的选择不仅影响到母猪的生产性能与福利水平,而且还决定了饲养员的劳动量及饲喂量的精确度等。国外大群饲喂主要采用ESF系统以及单一母猪饲喂和休息栏系统。

ESF系统最早在1982年的瑞典被引用和研究。近些年,北欧舍饲散养的母猪普遍使用ESF系统,在丹麦大约40%的母猪舍饲散养使用该饲喂系统[9]。现阶段ESF系统在我国大型猪场中也有应用。ESF系统通过识别母猪的电子耳标,可对母猪进行单体定量饲喂,然而对群养母猪采用传统的通槽或限位隔栏的饲喂方式很难实现。Bates等[1]研究表明,采用ESF系统饲喂的妊娠母猪分娩率、仔猪出生窝重及断奶窝重较个体限位栏饲喂有显著提高。但ESF系统不能同时满足母猪采食的习性,导致母猪在饲喂站外排队等待采食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攻击行为。Hodgkiss等[10]研究表明,采用ESF系统饲喂动态群养母猪,在饲喂站附近发生的攻击行为多于排泄区。Olsson等[9]研究发现,通过设置每次投放的饲喂量和投放时间间隔来缩短猪采食的可利用时间,但加剧了母猪阴部和尾根部的咬伤,还增加了食物的溢出量以及在饲喂站附近排队采食的母猪数。为解决上述问题,在ESF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种呼唤饲喂站(Call Feeding Station)[11]。母猪呼唤饲喂站是在ESF系统食槽上方安装扩音器,母猪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识别呼唤自己采食的声音去饲喂站获取食物。一般母猪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8 d后就可达到完成学习的标准,即能对80%的呼叫次数做出正确反应。达到学习标准后,猪很少在饲喂站前停留和发生攻击行为。Kirchner等[12]研究表明,在母猪每天进食1次的条件下,与ESF系统相比,采用呼唤饲喂站系统饲喂的动态群养母猪较少发生进攻行为、猪头部和身体的两侧皮肤损伤程度轻。

单一母猪饲喂和休息栏也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应用。母猪进入单一母猪饲喂和休息栏后,入口关闭,其他猪不能再进入,但可自由退出。因此,单一母猪饲喂和休息栏不仅具有母猪限位栏的优点,母猪还可以在圈栏的公共区域自由活动。当个体限位栏被人工关闭时,限位栏还能被用于疫苗接种、发情识别以及人工授精。由于母猪可以随意进出限位栏,因此在没有人工操作的前提下,不能实现食物的定量饲喂。猪舍圈栏结构的布局影响母猪对公共自由区域的利用。Rioja-Lang等[13]研究发现,在躺卧区和活动/排泄区像“T”型圈栏中的母猪使用公共自由区域显著多于“I”型圈栏中的母猪;体重大的母猪使用公共自由区域显著多于体重轻的母猪,且中等胎次的母猪使用公共自由区域较高等和低等胎次的母猪多。同时,母猪花更多时间躺卧在靠近墙体的圈舍公共活动区一边。“T”型和“I”型圈栏中间通道一般为漏缝地板,最小宽度2.13~3.05 m(7~10 ft);“T”型圈栏末端的活动区为混凝土地面或设有垫料,其宽度一般也不少于3.05 m(10 ft)。

3 地板类型、垫料

稻草是一种最常见的垫料,可避免猪体直接与地面接触,提高了身体躺卧的舒适性;稻草还能使猪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局部环境温度,提高热舒服性。稻草还作为一种猪探究、寻食、鼻拱以及咀嚼行为重要的发泄物和刺激物。猪在进食受限或贫瘠的环境下,不能很好地展现其生物特性,容易导致异常行为的发生。然而稻草存在着投入成本高、劳动力大、环境卫生差以及与粪污收集系统不相容等缺点[14]。因此,寻找或开发稻草的替代物可改善猪福利,还可便于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在低温环境下,在猪舍内提供绝缘的人工合成垫或橡胶垫也可以提高母猪的舒适性。Tuyttens等[15]研究表明,妊娠母猪喜欢在人工合成垫上躺卧,尤其在环境温度低于母猪的最适温度临界下限值时,母猪在混凝土地板上采用的俯卧躺卧姿势比人工合成垫多。Elmore等[16]使用橡胶垫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相比在混凝土地板,母猪偏爱在橡胶垫上躺卧并更多地采用侧卧姿势。母猪采用俯卧的姿势在混凝土地板躺卧是为了减少身体与地板接触,减少身体热量散失。橡胶垫的使用还可以减少母猪跛脚的发生率以及猪蹄趾的磨损[17]。然而,人工合成垫和橡胶垫也同样存在着经久耐用性不高的问题。

4 生产管理

不熟悉的猪只混群打斗应激给母猪大群饲养生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Stevens等[18]研究显示,配种后36~42 d混群的母猪在混群当天的攻击频率、皮质醇浓度显著减少;混群第7天皮肤旧伤显著减少;配种后1~7、36~42 d混群对母猪的免疫力及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Séguin等[19]比较公猪暴露的3种不同水平对母猪混圈打架行为的影响,即身体接触(公猪和母猪在同一圈栏)、非身体接触(公猪靠近母猪圈栏)及对照(没有公猪在舍内),发现无论是在进食期间还是非进食期间,公猪的存在并没有影响攻击行为的频率。

欧盟立法规定,必须要为妊娠和后备母猪提供足量的高纤维食物和高能量食物,以抵消其饥饿感和满足其咀嚼需要(Council Directive 2001/88/EC)。日粮纤维含量也影响大群饲养母猪的福利水平。Stewart等[20]研究显示,饲喂高纤维饲料(粗纤维含量为15%)的大群动态群妊娠母猪花更多时间躺卧,而饲喂常规饲料(粗纤维含量为5%)的母猪会发生更多时间的假咀嚼行为;相比饲喂常规饲料的新引进母猪,饲喂高纤维饲料的新引进母猪花较多时间在躺卧区;尽管2组之间猪的进攻行为没有显著区别,而饲喂常规饲料的母猪间发生的抵头和咬架攻击行为频次显著增多。

5 环境丰富性

猪舍饲环境丰富度是衡量猪福利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环境丰富度使猪充分展现其生物特性,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猪只福利化水平。为了让猪能享受自然觅食行为,Stewart等[6]在大群饲养母猪动态群电子饲喂站前后的活动区域分别将被切割的大麦秸秆放在网状架子里,平均每头猪每天提供0.3 k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母猪相比,试验组母猪探究圈栏附属物及地面行为显著减少;两组总体进攻水平较低,但试验组显著多于对照组;母猪的假咀嚼行为及皮肤损伤程度没有显著差异。O'Connell[21]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网状架子里为每头猪每天提供1.9 kg青贮牧草的试验组母猪攻击行为水平及皮肤损伤程度没有显著差异,母猪假咀嚼行为以及在躺卧区探究行为显著减少。农场动物掌控环境及成功应对挑战可能是其积极情感的来源,特别是动物期望一个奖励的结果[22-23]。对矮小山羊[24]和牛[25]相关情感评估的研究也与上述观点一致。猪可能也有类似的情感特征。Kirchner等[26]研究表明,妊娠期采用呼唤饲喂站方式进食的母猪,在间隔6周的分娩、哺乳及配种期后,几乎所有母猪仍能正确识别呼唤自己采食的声音,并作出反应。Zebunke等[27]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猪相比,采用呼唤饲喂站方式进食的猪,在旷场试验中表现出较少的运动及较多的接触新奇物体;在进食时心率降低、心率变异性增加。因此,研究者更倾向于认为,猪成功地通过呼唤饲喂站获取食物是一种积极的挑战,其可能会伴有成功的喜悦,是一种潜在的积极的福利。

6 小 结

尽管我国母猪大群舍饲散养工艺还处在起步阶段,面临着较大挑战,应依据猪的生物学特性,同时结合国外的研究经验,采取科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性研究,不断地完善我国母猪大群舍饲散养工艺,提高猪只的福利化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养猪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有利于我国生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限位猪只
一种用于BMC或DMC塑料的分散机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猪业科学(2022年11期)2022-12-17 08:43:54
浅谈起重机双限位的设置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某型轴承限位销装配工装的改进与应用
哈尔滨轴承(2020年4期)2020-03-17 08:13:40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18
分阶段减少母猪限位栏的使用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