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华
语文课堂需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但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老师为了追求教学的亮点,展现别具风格的教学精彩,教学手段倾向于求新、求异、求全,教学过程如一幕精心打造的舞台剧,常常让人目不暇接,赞叹之余,不禁心生疑惑:课堂学习的主人怎么变成了老师的配角?特级教师薛法根深知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而教,因而时刻把学生放在课堂第一位,时刻把学生的语言实践放在教学第一位。他的课堂教学少了一份华丽,多了一份朴实;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踏实;少了一份热闹,多了一份从容。薛老师的课,如一股清新的风,给人无限回味。下面,我与大家一起来品味他执教的《和时间赛跑》中的几个片段,相信能引起大家很多思考。
师:都读好了吗?那谁来说说作者为什么有这样三种不同的心情?
生:因为“我”的外祖母死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就十分忧伤和哀痛。
师:说对了!但我们的亲人死了一般不直接说 “死了”,课文中用了什么词?
生:“去世了”。
师:对,“去世”这个词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生:因为“我”的外祖母去世了,“我”就十分忧伤和哀痛。
师:请接着说。
生:时间过得很快,“我”有点着急和悲伤。
师:说得真好!能说第三句吗?
生:因为“我”二十年以后受益无穷,所以“我”很快乐。
师:要等到二十年以后才感到很快乐吗?
(众笑)
生:“我”跟时间比赛,每次赢的时候“我”都很高兴、很快乐。
师:对了吗?
生:(齐)对了!
师:因为和时间赛跑每次都胜过时间,所以高兴,所以快乐。“胜”也可以用哪一个字表示?
生:赢。
师:会写吗?
生:不会。
师:有些生字,我们不抄写也能把它记住。伸出手指跟老师写。“赢”字由五个字组成:第一个是“亡”,第二个是“口”,下面“月、贝、凡”这三个字每个都要写得跟老师一样瘦。(众笑)这个字念——
生:赢。
师:“赢”的意思就是——
生:胜利了。
师:“赢”的反义词是——
生:输、败。
师:现在请你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我”的外祖母去世了,“我”十分忧伤和哀痛;(师:真好)时间过得很快,“我”感到有点着急和悲伤;(师:非常好)后来跟时间比赛,每次赢的时候“我”都很高兴,很快乐。
师:说得好不好?你们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进步!
赏析:说完整的话,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以上片段没有采用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先一句一句地说,再连起来完整地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个别字词的意思,教学一点也不复杂,但教学的艺术正蕴含其中。因为,老师在全心地帮助学生,激励学生,我们完全能感觉到老师的退后,学生在一点点的说中进步着,学生得到的是扎扎实实的练习。把课堂的说话过程当作一次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成长的真实过程,这样的教学充满语文的味道,课堂也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主场,朴素的做法中有着过人的智慧,令人回味。
师:爸爸的这段话就像一个谜,好像有点懂,又好像说不清楚。今天我们要不要解开这个谜?
生:(齐)要!
师:好。我们一句一句地解。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生:(齐)四句。
师:这一排同学,每人读一句。(一排四个学生站起来,一个接一个地读句子)四个小朋友听好,如果你觉得自己读的这句话是最难理解的就坐下。
(生都不坐下,众笑)
师:都不坐下就是都理解,对不对?好,我先来问第一个同学,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全坐下了。众大笑)
师:(指第二个学生)万事开头难,第一句话可能比较难。你这句也这么难吗?你再把这一句念一下。
生:“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
师:读得好! 你的昨天——
生:被时间带走了,过去了,永远不能回来了。
师:懂了吗?
生:懂了。
师:那你连起来说说。
生:“我”的昨天被时间带走了,过去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爸爸的童年——
生:被时间带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外祖母——
生:被时间带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父亲告诉“我”,有一天——
生:“我”也会被时间带走,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换种直白的说法,就是——
生:死了。
师:你看,昨天、童年、外祖母、将来的“我”,都会被时间带走的。所有的人、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时间带走。你以前的忧伤、哀痛,也会被时间——
生:带走。
师:所以你就剩下了——
生:高兴和快乐。
师:(指第一个学生)你读的第一句话跟后面的话有什么联系?
……
赏析:能正确地理解文本语言,是学生能感悟语言、体验内涵、激活情感、放飞想象的前提。因此,理解是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完备,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加以培养?薛老师没有越俎代庖,也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充分吃透学生,让学生一句一句地咀嚼,一句一句地感受,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在老师得当、适时的点拨中,学生一点点理解句子的意思,感知句子之间的联系,读懂句子表达的言下之意、话外之音,为接下来进一步读透文本表达的意蕴进行了有效铺垫。
(生齐读爸爸的话)
师:小朋友想不想听老师读?
生:想!
师:那老师来读一读,你们听听,和你们的读有什么不一样。
(师有感情地朗读)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师:你体会出来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有点忧伤。
师:你跟我心里想的一样。
生:有点哀痛。
生:十分悲伤。
生:你读出了他过完一生的漫长。
师:一生的漫长都读出来了?(众笑)同学们,老师和你们对时间的感受不一样,所以和你们的读不一样。你们读得很轻松,很愉快。但老师读得很忧伤,因为老师已经40多岁了,剩下的时间比你们要短很多。明白了吧?那这段话怎么才能读得好呢?这段话中有很多重复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了”。
师:这个“了”很重要,表示一切都过去了。
生:还有一个“再也”。
生:“永远”。
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些词语删掉,感觉一样吗?你来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PPT上删掉相关词语,生读)
生:不一样。去掉“了”感觉读不惯。
师:对啊,这个“了”加上去很顺畅。
生:去掉这些词语读不通。
师:不是不通的问题,是去掉后作者内心的沉重就表达不出来了。读这段话时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生朗读)
师:要是声音能轻一点就更好了,“了”要读轻声。
(生读得很深情)
师:真好,真好!真像课文中的爸爸。
赏析: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情?薛老师的做法同样非常本分。首先让学生听一听老师范读,评价老师的读,其实是把握住文本的情感方向;其次让学生发现这段话中重复的词,并删掉后与原文进行比较,其实是体悟重点词语表达的效果;再次让学生朗读,老师的点拨非常简单,却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学生的朗读更加投入,读出了应有的感觉。如一股清流,顺着地势而下;如一段音乐,自然流泻而出。不做作,不生硬,学生就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点点地读出了课文的韵味。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像以上的教学片段还有很多。从中,我们体会到的是学生完完全全地沉浸在语文学习的氛围中,安安静静地与文本进行着零距离的接触,进行着真实的语言实践。也许,从中我们没有看到过多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也没有看到教学中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亮点,可是,大道至简,我们不禁要说,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这样的课,才能带给学生最有效的语文生命的成长。就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说、踏踏实实地理解、本本分分地朗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不走形式,不搭花架子,就这样一课一课地积累,唯实、唯真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的语文何愁学不好?学生的语文能力何愁不能提升?学习薛法根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艺术,让教学完全回归到学生实际需要的层面,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还需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课堂认识,丰盈教学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贴近学生的最佳课堂教学方式,走上课堂教学的回归之路、高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