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作为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在认真重复着常规教学,备课、上课、辅导、批作业等。在这其间若涉及教学评价,就需要教师命制试题,包括笔者在内,多数教师通常会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上的成题组合出一套试题。这是命制试题的第一个层次,既简单易行,又能够反映自己的教学意图。但这也有弊端,有些试题可能同学已经做过,这就影响到考试的公平性。因此,需要教师提升到第二个层次,即自己命制出原创试题。这是一份非常辛苦的事情。由于教师的知识阅历所限,命制的试题可能会存在一些小的瑕疵。
教学考试杂志社推出的原创研发团队,为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原创试题的质量提升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团队由命题组、审题组和反馈组三大版块组成,通常都是由两人成组,六人成团,新老结合,分工协作,既能集思广益又能提高效率。在编辑的引荐下,笔者有幸和大连市资深高级教师卢元杰老师组成原创命题团队。在卢老师的带领下,笔者学习到很多命题技巧和方法,使自己的命题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与卢老师等原创团队成员的合作,深感《教学考试》原创研发团队的经验值得推广,笔者现在把合作积累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原创命题老师,首先要对高考命题规律了然于胸。笔者通过对2010年至2017年新课标高考试题进行研究,总结了试题的题型分值、内容模块的分布规律。试题总体上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12题,总计48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考查内容上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国古代史4道(24题先秦、25题秦汉、26题魏晋隋唐、27题宋元明清,模块分布为政治、经济、文化各1道);近现代中国史4道(28、29、30三题为近代史,模块分布为政治、经济、文化各1道;31题为现代史);世界史4道(32题古代希腊罗马史,33、34、35题分别为世界近现当代史,模块分布为政治、经济、文化各1道)。在编排上按照时间顺序,先中国史8道题集中排列,后世界史4道题集中排列。
第二部分是主观题,共5题,总计52分。必修主观题2道,由于2017年高考新增加一道政治题,历史大题题号变成41、42。第1道主观题的题干所选材料一般为2段,通常具有对比性(古今、中外等),体现了新课标“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要求;设问通常为两小问,分值为25分,总体难易度适中。第2道主观题为开放性试题,所选材料比较新颖,呈现形式多样,分值为12分,难度较大。2017年高考删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主观题由4道变为3道,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部分,每道试题通常为两问,分值为每道题15分。选修题一般选取陌生的材料,但是从2016年高考开始,古代史试题开始与选修教材有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也有一定的联系。
只有分析高考命题规律、把握命题趋势,命制出来的试题才能保证质量,才能对高三学生的备考起到指导作用。
原创试题命制要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指导,把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放在凸出的地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完成历史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考命题专家大多是大学教授,对试题的命制更多是基于大学历史学专业视野与大学历史研究能力考虑,赵亚夫认为, “中学历史教学是指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史学家的研究工具,认识和实践史学家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的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和涵养人文智慧”。从2016年高考开始,学科素养能力导向非常明显。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25题和35题就考查了史学理论方法。
我们必须把“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放到足够重要的地位,要关注每年教育部发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比其与往年的差异在哪里。
2018年“考试大纲”与2017年基本相同,依然规定了四大学科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保持了高考的继承性、平稳性。如今高考单纯考查知识记忆的试题基本没有,更多是凸出学科素养能力立意。笔者和卢老师在命制2017年11月的原创试题时,对于如何考查抗日战争这个内容,就另辟蹊径,从史学方法考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组织专家研究出我国军民伤亡3 500多万人”的结论。试题命制出来后,得到了审题组老师等的高度肯定。
在掌握高考命题规律和凸出学科素养能力立意的基础上,先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对所命制的题目有个大致的框架。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总体上是一份质量非常高的试题,但是有一点瑕疵:41题和28题都考查了洋务运动,有重复考查知识点之嫌。在命题的过程中,有一条需要说明,就是先命制两道必做主观题。这是命制试题最关键的地方,只有这个地方做好了,其他选做题和选择题才可以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相应调整,才不会出现知识点重复或者遗漏的现象,做到统筹兼顾,命制出一份高质量的试题。
笔者和卢老师在2017年10月份中旬接到任务后,就开始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根据高考连续五年考查过科技(2013年考查爱因斯坦热,2014年考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2015年考查科技乘法效应公式,2016年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2017年考查钟表的演变)这一点,商定了41题考查科技内容。确定了考查知识点后,接下来就需要搜集资料。笔者首先想到的是蒸汽文明,想到习近平主席提倡的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建设;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英国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后来的治理来命题。但作为教师,手头的资料有限,只好放弃。后来从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和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中最终找到史料,定下从中西方科技社团的比较这一角度考查科技。因此,只有在既有灵感又有史料的前提下,才能命制出好试题。
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体现了历史学科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41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2016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60周年,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60周年,据此命制了洋务运动时期、“一五”计划时期的矿业政策。由此受到启发,我们在命制试题时要关注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和国内国际十大新闻;要重视2017年和2018年周年事件。2017年是1787年宪法制定230周年、“十月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60周年、欧共体成立50周年、中国氢弹试爆成功50周年、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中共十三大召开30周年、香港回归和中共十五大召开20周年等。这些内容2017年高考已有考查,但并不能排除2018年高考绝对不考。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井冈山会师90周年、是《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爆发70周年、马歇尔计划实施7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10周年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命题的切入点,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视角审视周年热点话题。
原创试题命制时,凸出学科核心素养立意并不等于抛弃教材的主干知识。以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为例,对历史主干知识和非主干知识都有考查,但主体注重考查教材主干知识。对非主干知识的考查,例如第29题,涉及了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的内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有:春秋战国时期商贸经济、明朝的内阁制、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恢复高考制度、雅典梭伦改革、文艺复兴、1787年宪法、经济工业化、中外科技、清末新政、儒家思想等。因此,在命题时应加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儒家思想;英、美、法、德、日、俄的政治、经济、思想;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西方科技;社会转型等)。
笔者和卢老师在2017年11月命制的原创试题,体现了注重考查主干知识的原则:分封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监察制度、宋明商品经济、明清进步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革命、1958年“大跃进”、雅典民主政治和智者学派、工业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战后经济全球化、中西方科技社团比较、中国古代近代农业农作物种类变化、范仲淹对恩荫制调整、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世界现代历史人物伯特兰·罗素等。通过研究历年高考试题,发现教材主干知识几乎是常考常新。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能够找到社会热点话题和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命制出较高水平的试题。
纵观全国新课标Ⅱ卷近5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引导师生的阅读习惯,所引用的书籍有: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李喜所《梁启超传》、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孟子》、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邬沧萍《世界人口》、曹树基《中国移民史》、戴逸主编《简明清史》、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涉及教材内容的一些专著,要认真阅读,对能产生思想灵感的地方可以进行试题命制,把试题储备起来,这也可以成为教师提升命题水平的有效途径,这也是笔者和卢老师学习到的一个成功经验。特别强调一点,对于某些有争议的知识点,不能局限于一本书中的观点,要多读几本书,博采众长,选择学术界认可的观点;对于没有定论的观点,在命题时尽量回避。这些书籍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师生最好找时间阅读一下,可以增加知识的厚度与宽度。
通过参与原创团队命题,笔者跟卢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提升了自己的命题水平和教学水平。数个月的实践经验可以浓缩成原创试题命制的六大原则:体现高考命题规律;凸出学科素养能力立意;先大后小史料说话;反映社会热点话题;注重考查教材主干知识;平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储备试题。感谢《教学考试》,原创团队助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