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高考历史,无材料不成题。”这是当前,也必然是将来高考历史题的一种常态。然而在实际答题中,很多同学存在审题不清、逻辑混乱、条理不清晰、语句繁冗、抄袭材料、要点不完整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要做好历史材料题,就要掌握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掌握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要掌握解读历史材料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因此,学会如何分解、分析材料,如何把握材料主旨与结构,便成为做好历史材料题的前提和关键。笔者认为,对历史材料分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本文试图从“材料分层”的角度,厘清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通过对近年来的高考历史主观题的材料及参考答案进行类比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对材料解析题的材料进行分层,进而推导出答案的方法。首先,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是由事件或现象本身和相应的“前因后果”构成,“前因后果”即历史学科中经常提及的“背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等元素。用材料分层解题的方法更多的适用于针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本身设问的解答,诸如“特点、措施、主要内容、思想主张”等;而面对“因果”类的设问,用材料分层的方法解题一般很难直接推导出答案,因为“因果”类设问的作答往往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背景或国内外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非材料知识进行思考。所以,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的是一系列具有参考性或启示性的信息,给予的是启发性的答题帮助。其次,在判断了题干的设问类型后,就可以尝试通过对材料分层来进行答案的推导。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般包括:①出于命题设问的需要而选取的历史著作、文章中的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统计表等。②围绕材料所设置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的材料,我们都要进行分层分析。
首先,对于试题设问的分层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即审四语:①限定语(在时间、空间、条件、程度、角度等方面做了限定,实际上就是对答题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②提示语(指题干中的指出、说明、归纳、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③中心词(是题干的中心内容,一般位于答项语的前面);④求答项(应回答的内容,通常包括原因、表现、措施、结果、影响、异同、特点、性质、意义等)。
其次,对于试题材料的分层分析,一要明确材料主旨,结合设问和材料内容即可获取;二要明确材料内容,即材料包括或涉及材料主旨的哪几个方面。划分材料内容层次的主要依据是:①内容的关联性;②材料的段句构成、标点符号,主要是句号、分号、省略号等;③分值,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2分,分值为6、8分,若要点为3、4个,即3、4个层次。
最后返回问题,根据以上对设问和材料的分析,再联系所学知识,就能较好地推导出答案了。
(2017·全国卷Ⅰ·41)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我们运用以上方法,对材料一与第(1)问加以解读。
(1)第1小问设问分层分析
限定语为:法国大革命时期
提示语为:说明
中心词为:近代民族主义形成
求答项为:促进作用
(2)材料一分层分析
①概括材料主旨。根据材料“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可知,材料一的主旨为:法国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
②对材料内容进行分层。由以上对材料一主旨的概括过程可知,材料一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
第1层,王权民族观。从第一句“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中可知,该句呈现的是法国大革命前代表专制王权的国王对民族主义的认知:国王认为民族主义就是自己代表民族、国家,体现君主专制思想。
第2层,启蒙思想民族观。从第二句“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可知,该句呈现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启蒙思想家们对民族主义的认知:启蒙思想家认为民族主义与专制主义是对立的,没有民主就没有民族。
第3层,民众民族观。从第三句“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可知,该句呈现的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群众对民族主义的认知:民主原则,平等原则也是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材料关联性分析。从第四句“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可得出整段材料的结论: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而这个结论则承担起将前3个层面联系起来的逻辑纽带作用。因为正是这场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否定了“朕即国家”的观念,践行和传播了启蒙思想家们关于民族主义的主张。
材料一由4句话构成,第1小题的分值为8分。从内容的关联性来看,第1、2层的观点相互对立;而第3层的“法国大革命”不仅起到了对第1、2层观点做出取舍的作用,而且还通过革命的实践发展出“法兰西民族成员……之间平等”的新的民族主义的内涵;最后得出第4层结论。因此可以肯定该小题的作答应该是4个要点。
(3)答案组织
我们根据以上对设问和材料的分析,再联系所学知识,如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推导得出答案。
要点1:路易十四宣扬专制主义民族观,而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这就否定了专制王权;
要点2:启蒙思想家提出与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相适应的民族思想,而大革命践行和传播了启蒙思想,这就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要点3:大革命中,民众参加革命,就是民主、自由、平等的民族主义的体现。大革命的胜利直接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从而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以下是高考命题者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我们对比两份答案,可知材料分层所得出的答案与官方公布的参考答案基本一致,这说明材料分层方法能高效寻找到答案要点。
再回看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第41题的第1小问,就会发现:其设问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这个设问属于“因果”类的设问,而材料一的4句话中只有第3句才提及法国大革命中对民族主义的认知,至于对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则没有明确的叙述。可见,材料分层的解题方法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该灵活机动,不能静止僵化。只有先从设问入手,因问而读、因读而分、因分而析、因析而导,才能尽可能快速准确地进行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