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材料选择题是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和呈现方式,是高考历史学科的试题中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题型,是考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分析、回答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极好检验途径。历史材料选择题包含的知识容量大,信息点多,能力要求高,具有一定的完成难度,所以这种题型也成为学生易失分之处。由此可见,重视历史材料选择题的解题技能培养甚为重要,它不仅是突破历史学习瓶颈的重要一环,而且是提升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
历史材料选择题虽然取材广泛,设问新颖,信息含量大,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具体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视审题
审题是完成题目的前提基础,是成功作答的必备要求。在审题训练中,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字词、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设问,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信息提取能力的基本方法。如审时间和地点,就是明确时空观,这是解读材料的前提基础,是解答历史问题的基本原则;审问题,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审关键词句,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这样看问题又准又快;审材料来源,就是注意引文出处。这方面的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
2.忠实材料
材料是知识的载体,依据材料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就材料本身而言,第一,历史材料来源广泛,内容庞杂,有地下实物,有第一手原始史料,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等。第二,材料呈现方式多样,设问角度新颖。第三,材料在运用中体现了命题人的主观意图。故在作答材料试题时,并非要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发挥,而应忠实于材料,从材料本身出发,审读材料,提炼材料的核心思想,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对接点,达到运用教材知识回答材料问题的目的。
3.看透本质
材料有真伪,材料运用带有主观目的。有时候,材料提供的明显是一些与事实不符合的言论或观点。做材料解析题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这一般要求学生要读懂材料,排除干扰,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获得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方法。要看到材料背后隐藏的东西,即抓住文字看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
4.关注细节
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被大量采用,材料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图片、表格、漫画、实物等,因此,在平时训练中学生应该全方位关注材料信息,比如文字的逻辑顺序,词语的褒贬及语境;图片的颜色、图片中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图表的数字变化及曲线走向;出题人的主观动机意图、设问的角度、甚至答案语言的组织、层次安排、遣词造句、书写等问题。总之,面对材料解析题,要尽可能搜寻更加全面有效的信息,特别是关注细节,做到万无一失,确保准确性。
历史材料是全面考查再忆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材料选择题有三条能力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处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学生解答材料选择题的依据。
历史材料选择题的基本特征就是题干以材料呈现,材料来源于史料、著作、论文等,材料形式为文字、图片、表格、漫画等,可谓材料来源新;材料涉及背景、原因、性质、实质、结果、影响、启示等方面,可谓问题设置多样;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设问以“反映了、体现了、说明了”等形式呈现,可谓逐渐趋于“模糊性”和“新颖性”;选项往往具有外延宽泛、内涵深邃的特点,信息量大,干扰性强,可谓灵活多变。对于材料选择题的解答,基本可以按照“卡时间、找题眼、析选项、定答案”四部曲进行。
1.卡时间
时空观是历史学科的鲜明特征,是学习历史所必须具有的思维习惯和基本能力,具有时空意识,是完成材料选择题的前提基础。卡住时间才能明确时期或阶段特征,进而才能历史地、具体地对接相关知识,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时间的呈现可以采用明时间,如“公元前221年”“19世纪中叶”等,也可以人名、王朝名称等暗时间的方式呈现,如“王安石”“北宋”等。
例1.( 2017·新课标卷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此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通过时间1897年,很容易把握时代特征: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破产,清朝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变法思潮兴起但变法并未开始。因此答案很容易由时间锁定为D。
2.找题眼
“找题眼”就是提炼材料有效的核心信息。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题眼没找正确,意味着对材料的理解有误,没有抓住命题人的意图。这样,即使对时间把握准确,对阶段特征知晓,对相关知识熟悉,也没法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效对接。
例2(.2017·天津卷·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据题干“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本能的反应,未认识到发展海军是世界的潮流,因此答案为C。
3.析选项
选项分析至关重要。材料的“题眼”找到了,有效信息提炼出来了,命题人的意图搞清楚了,但在选项分析中很难排除干扰项,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另一方面反映出包括语言理解在内的能力方面的不足。
例3.(2017·新课标卷Ⅲ·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本题考查汉初经济的发展,时空清晰,题眼明确。依据题眼信息,直接进行选项分析。A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汉代是比较推崇重农抑商政策的朝代,所以B项提法错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崛起,故D项是无关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所以答案为C项。
4.定答案
“定答案”是历史材料选择题解答的最后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此步骤就是对初步确定的答案再分析、再斟酌、再检验,确保准确性。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它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在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现在历史试题的命制也在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尝试用核心素养的标准要求去解答历史试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例4.(2016·江苏单科卷历史·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从核心素养角度解析:
(1)时空观:1884年,直隶。(卡时间)
(2)史料佐证:重视、辨析、研读史料,以史料求史实。“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找题眼)
(3)历史解释:洋舶互市以来,西方国家工业品以其物美价廉逐渐打开了中国市场,造成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析选项)
(4)价值观: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大经济侵略,不仅引起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而且对近代中国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例5.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如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 )
A.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促使政府加强黄河下游管理
C.推动政治中心东移
D.表明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从核心素养角度解析:
(1)时空观 :隋唐,关中、洛阳。(卡时间)
(2)史料佐证 :“到洛阳就食……关中地区饥荒……半途饿死……”。(找题眼)
(3)历史解释:关中落后于中原之地、政府重视洛阳。安史之乱标志唐由盛转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关中情况不及洛阳且史料没有提及。(析选项)
(4)价值观:中国古代政治中心有一个从西向东、从北向南转移的过程;经济重心一般随政治中心转移。(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5)综上分析,很容易确定答案为C。(定答案)
总之,要解答好历史材料选择题,只要掌握解题技巧,认真落实好这四个步骤,培养核心素养,无论命题者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上提出问题,都能应付自如,事半功倍,取得好成绩。